不同基因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对BALB/c小鼠致病性研究

2024-04-11 06:07刘镝钺程子龙陈益陈思宇李文良毛立杨蕾蕾孙敏张纹纹熊富强刘茂军
畜牧与兽医 2024年4期
关键词:肺脏载量毒株

刘镝钺,程子龙,陈益,陈思宇,李文良,毛立,杨蕾蕾,孙敏,张纹纹,熊富强,刘茂军,4*

(1. 西藏农牧学院动物科学学院,西藏 林芝 860000;2.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兽医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兽用生物制品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14;3. 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4. 兽用生物制品(泰州)国泰技术创新中心,江苏 泰州 225300)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可以引起牛、羊等多种反刍动物发生病毒性腹泻,该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BVDV自然感染对象主要是奶牛和黄牛,也可感染牦牛、山羊、绵羊和猪等[1]。感染BVDV的牛主要表现为腹泻、消化道黏膜糜烂、产奶量下降、持续性感染、呼吸综合征等[2],怀孕母牛会发生流产、胎儿畸形、木乃伊胎、死胎、繁殖力下降等繁殖障碍[3],病牛不仅表现出严重的临床症状,也会出现免疫力下降,从而继发感染其他病原或与其他病原共感染[4],使患病牛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大增加。近年来BVDV感染呈上升趋势,给养牛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5]。

BVDV是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成员之一,是有囊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基因组大小约为12.5 kb[3]。根据5′-非翻译区(5′-UTR)以及Npro、E2基因序列的遗传进化关系,将BVDV分为基因1型(BVDV-1)和基因2型(BVDV-2),目前已鉴定出BVDV-1至少有22个基因亚型(1a~1v)、BVDV-2有4个基因亚型(2a~2d)[6-7]。根据体外培养是否可以导致细胞病变分为致细胞病变型(cytopathic,CP)和非致细胞病变型(noncytopathic,NCP)2种生物型,在临床中主要分离到的毒株类型是NCP型BVDV[8-9]。BVDV各基因型与基因亚型毒株在抗原性、毒力和致病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10],且仅存在部分交叉保护。随着国际贸易的增加,牛频繁调运,BVDV毒株持续变异,新的基因亚型不断出现。

BVDV感染动物模型的建立一直备受关注,多位学者分别通过不同的感染途径感染新西兰白兔、BALB/c小鼠,探索了BVDV感染的动物模型,证实BVDV可感染新西兰白兔和BALB/c小鼠,可引起病毒血症,均无明显症状[11-14]。不同BVDV基因型之间的致病性差异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腹腔注射的方式,分别用本试验分离株JS2201与参考株C24V、C1602建立BALB/c小鼠感染模型,系统地比较了BVDV-1型和BVDV-2型之间的致病性差异,并对目前华东地区分离的流行株致病性进行了分析,为BVDV疫苗的开发以及致病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细胞、病毒与实验动物

MDBK细胞(牛肾细胞)购自美国模式菌种收集中心(ATCC),由本实验室传代保存,经检测BVDV、支原体阴性。BVDV-1型Oregon C24V株和BVDV-2型C1602株均由本实验室保存,JS2201株(GenBank:OP856581)为本实验室2022年从江苏病死牛的肺脏中分离到的毒株,为BVDV-1b亚型。SPF级雌性BALB/c小鼠(体重18~22 g)购自扬州大学比较医学中心。

1.2 主要试剂

DMEM培养基和胎牛血清(FPS)为Gibco公司产品,经检测BVDV、支原体病原阴性,BVDV抗体阴性。TRIzol购自TaKaRa公司。一步法qRT-PCR试剂盒,购自北京全式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3 BVDV病毒液制备

将生长良好的MDBK单层细胞,倒掉培养细胞的培养基,加入PBS至细胞瓶,轻轻摇晃,倒掉细胞瓶中液体,重复操作3次,按1%的比例分别加入纯化后的BVDV-1型分离株JS2201株、BVDV-2型分离株C1602和标准株Oregon C24V,加入2 mL制备的细胞维持溶液(2%胎牛血清DMEM),轻轻摇晃细胞瓶中的维持溶液,直到细胞瓶完全覆盖,并将其置于37 ℃、5% CO2培养箱中2 h后,丢弃细胞瓶中的液体,用移液管吸收剩余的液体,然后加入10 mL相同浓度的维持溶液,并将其置于37 ℃、5% CO2培养箱中进行培养。攻毒完成后,每天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培养2~3 d后,当细胞损伤约80%时收获病毒溶液。将细胞培养物置于-80 ℃冷冻。重复冷冻和解冻3次后,收获病毒溶液20 mL,分装保存于-80 ℃冰箱。

1.4 半数组织细胞感染剂量(TCID50)的测定

将生长良好的单层MDBK细胞,用胰酶消化制备成细胞悬液,使细胞量达到2×105~3×105个/mL,将其加入至96孔细胞板,每孔100 μL,将其置于37 ℃、5% CO2培养箱中过夜培养。将培养好的3株BVDV进行RT-PCR鉴定后[13],分别用无抗无血清的DMEM将病毒液按照10倍倍比稀释,从10-1稀释到10-8,将稀释好的病毒液加入到细胞长至80%左右的96孔板中,每孔100 μL,每个稀释度做8个重复孔,并设置阴性对照孔(加入100 μL无抗无血清DMEM),将细胞培养板放置于37 ℃、5% CO2培养箱中;接毒1 h后,弃掉病毒液,每孔加入100 μL含2% FBS的DMEM维持液,将细胞培养板放置于37 ℃、5% CO2培养箱中培养120 h;通过观察并记录细胞病变孔或者间接免疫荧光记录细胞感染孔,按照Reed-Muench法分别计算Oregon C24V、JS2201、C1602株BVDV的TCID50。

1.5 BALB/c小鼠的致病性试验

将24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JS2201组、C1602组、C24V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适应3 d消除应激后,JS2201组、C1602组、C24V组小鼠每只经腹腔注射1 mL相应病毒液,浓度分别为104.5/0.1 mL,104.33/0.1 mL和103.5/0.1 mL进行攻毒,对照组每只注射1 mL MDBK细胞上清液,每天观察记录小鼠的临床症状,及时剖检死亡小鼠,并观察记录剖检病变情况,及时采取样品。

分别于感染0、3、7和10 d测定小鼠体重,感染后3、7和10 d每组各随机选择3只小鼠,通过眼眶采集EDTA抗凝血,用于病毒血症和血常规检测。于感染后的7、10 d,各取3只小鼠的肺、脾、肾、肝等脏器组织,分别测定器官指数和病毒载量,并将肺脏和脾脏用4%多聚甲醛溶液固定后用于病理组织切片制作。

1.6 小鼠血常规检测与病理组织学观察

采集的小鼠血液送南京金域医学检验所进行血常规检测,主要包括白细胞、淋巴细胞及血小板等血细胞计数。小鼠各组织样品经4%多聚甲醛固后送南京烁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1.7 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

各组织样品经研磨、反复冻融后,12 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采用TRIzol法提取血液及各脏器组织悬液中的RNA,利用本实验室建立的RT-qPCR方法检测各样品中的BVDV载量。BVDV-F:5′-GTGGTGAGTTCGTTGGATGG-3′,BVDV-R:5′-GGCTGTATTCGTAGCAGTTGAT-3′。反应程序:50 ℃ 5 min,94 ℃ 30 s;94 ℃ 5 s,60 ℃ 30 s,40个循环。

1.8 数据分析

每个试验均独立重复3次,测定病毒载量(用Ct值换算出拷贝数)。用GraphPad Prism 8.0软件对试验数据作图及统计分析,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BVDV鉴定及其TCID50测定

通过BVDV 5′UTR片段特异性引物对3种毒株进行RT-PCR鉴定,结果在288 bp处出现目的条带(图1),大小与预期相符。进一步对扩增产物胶回收、克隆至T载体并进行测序,确定所用毒株均为BVDV。通过测定,JS2201、C1602和Oregon C24V株的TCID50分别为10-4.5/0.1 mL、10-4.33/0.1 mL和10-3.5/0.1 mL。

1. JS2201株;2. C1602株;3. Oregon C24V株;4. 阴性对照;M.DL2000 DNA Marker。

2.2 小鼠的体重变化以及临床症状

通过腹腔注射分别感染3种毒株的小鼠以及对照组小鼠均未表现出明显临床症状。在感染后0~10 d,攻毒组小鼠与对照组小鼠相比体重差异不显著(图2),表明BVDV感染对小鼠体重无明显影响。

图2 攻毒后BALB/c小鼠体重变化

2.3 攻毒后外周血白细胞、淋巴细胞检测

分别于攻毒后的第3、7和10天采集血液进行血常规测定,结果显示:小鼠血液中白细胞数量,在攻毒后第3天 C24V组比对照组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JS2201组与C1602组均比对照组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JS2201组则显著低于C24V组(P<0.05)。在攻毒后第7天,3组攻毒小鼠白细胞数量均出现下降,且攻毒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攻毒后第10天,3组攻毒小鼠白细胞数量均有所恢复,但仍低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图3A)。

注:*表示P<0.05,**表示P<0.01,下同。

血液中的淋巴细胞数量在攻毒后第3天,C1602、C24V组高于对照组;JS2201组低于对照组,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C1602组显著高于JS2201组(P<0.05)。在攻毒后第7天,3组攻毒小鼠淋巴细胞数量降低,并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攻毒后第10天,JS2201组与C24V组淋巴细胞数量仍低于对照组,C1602组高于对照组,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图3B)。

小鼠淋巴细胞百分比在攻毒后第3天,3个攻毒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攻毒后第7天和第10天,攻毒组淋巴细胞百分比持续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图3C)。

2.4 剖检病变及病理组织学变化

在攻毒后第7、10天,每组分别随机安乐死3只小鼠,观察各组织器官病变情况。JS2201、C1602、C24V组小鼠在攻毒后第7、10天肺脏均出现轻微的实变和充血,病变程度无明显差异,脾脏均无明显剖检病变,阴性对照组肺脏与脾脏均未观察到明显病变(如图4)。

图4 攻毒后BALB/c小鼠肺脏、脾脏的剖检病变

组织病理学分析显示,JS2201、C1602、C24V株组小鼠在攻毒后第7、10天肺脏可见明显间质性肺炎病变,肺泡间隔明显增宽,肺泡壁及支气管周围可见以淋巴细胞、巨噬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肺泡壁毛细血管充血。其中BVDV-2型C1602株攻毒组小鼠肺脏(图5B、F)相较于JS2201组(图5A、E)和C24V组(图5C、G)表现为更为严重的间质性肺炎,JS2201组和C24V组小鼠肺泡壁毛细血管则表现为较为严重的充血变化,而JS2201与C24V株组小鼠肺脏病变差异不明显;对照组小鼠肺脏无明显病理变化(图5D、H)。

注:黄色箭头为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肺泡间隔变宽;绿色箭头为肺泡壁毛细血管充血。

2.5 攻毒后BALB/c小鼠病毒血症以及各组织器官病毒载量检测

在攻毒后第3、7和10天分别采集各组小鼠血液,在攻毒后第7、10天采集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血液等组织器官样品进行病毒载量的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各组织器官样品都未检测到病毒;各感染组在感染后第3天均出现病毒血症,且持续到第10天仍能检测到;JS2201组小鼠在攻毒后第7、10天血液中病毒含量显著高于C1602组和C24V组(P<0.05)(图6A)。在攻毒后第7、10天,攻毒组小鼠肝脏、脾脏、肺脏、肾脏中均能检测到病毒,在攻毒后第7天,JS2201组小鼠脾脏病毒载量显著高于C24V组(P<0.05),其余各组织病毒载量差异不显著(P>0.05)(图6B);在感染后第10天,JS2201组肝脏、脾脏病毒载量显著高于C1602组(P<0.05),肺脏、肾脏中病毒载量差异不显著(P>0.05)(图6C)。

A.攻毒后各组小鼠病毒血症情况;B、C.攻毒后7、10 d各组小鼠组织器官病毒载量。

3 讨论

健康牛与其他持续感染牛之间的直接或间接接触被认为是BVDV原发感染或继发感染的主要来源,由于其引起免疫抑制,在养牛生产中已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用小鼠等实验动物建立发病模型是研究牛病的重要手段。前期研究表明通过腹腔注射小鼠感染BVDV的成功率高于其他途径,因此,本研究选用腹腔注射方法进行感染。先前有研究报道,感染BVDV的小鼠未出现临床症状[15],但病毒血症的存在提供了小鼠感染BVDV的证据。在本次研究中,BALB/c小鼠通过腹腔注射感染了BVDV-1型分离株、BVDV-2型分离株和Oregon C24V标准毒株,小鼠也未观察到临床症状,但都出现了病毒血症,结果与之相似。在感染后第7、10天,小鼠剖检可观察到肺脏均出现轻微的实变和充血,不同毒株间病变程度无明显差异,脾脏均无明显剖检病变,阴性对照组肺脏与脾脏均未观察到明显病变,初步证明BVDV能够感染BALB/c小鼠,且能致其组织出现相应病变,但各毒株之间造成的肺脏剖检病变无明显差异。1型、2型BVDV均可成功感染BALB/c小鼠,均可形成病毒血症,且均可以在肝脏、脾脏、肺脏、肾脏中有效复制,但BVDV JS2201分离株在小鼠体内复制能力明显强于C1602株和Oregon C24V株。有研究报道,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感染小鼠的脾脏中检测到BVDV抗原[15],本研究采用RT-qPCR方法检测感染小鼠各组织中病毒载量,结果显示在肺、脾脏器中的病毒载量最高,与报道结果一致。

有研究表明,细胞病变型和非细胞病变型BVDV感染小鼠会导致淋巴细胞耗竭和脾脏中巨核细胞数量增加,以及血小板减少症和淋巴细胞减少症[16-17],本研究结果与之相似;血常规结果显示,在感染后第7天时,与对照组相比,攻毒组白细胞显著下降,攻毒组淋巴细胞与对照组相比下降,但差异不显著;在感染后第10天时白细胞有所升高,但仍低于对照组;C1602组淋巴细胞上升,高于对照组,JS2201和C24V组仍低于对照组。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BVDV-1型和BVDV-2型分离株和参考株感染BALB/c小鼠后均可在其组织脏器中检测到BVDV,且均能致其肺组织出现一定的病理损伤,与吴陈华等[18]结果相似。总之 ,本研究通过腹腔注射的方式将1型、2型和参考株BVDV感染BALB/c小鼠,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血常规、病毒载量等结果,建立了不同亚型BVDV急性感染的小鼠模型,为进一步对BVDV的疫苗研制和致病机理等研究奠定了基础。

猜你喜欢
肺脏载量毒株
法国发现新冠新变异毒株IHU
病毒载量检测在102例HIV抗体不确定样本诊断中的应用
陈建杰教授治疗低病毒载量慢性乙型肝炎经验总结
《肺脏介入医学》已出版
《肺脏介入医学》已出版
论耳与肺脏的相关性
肺脏:隐藏多年的造血器官
广西鸭圆环病毒流行毒株遗传变异分析
乙肝患者HBV载量与IgA,IgG,IgM及C3,C4相关性研究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V/JZ06-3基础毒株毒力返强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