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韩明君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引导学生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知识碎片化、架构层次低、理解浅表化、实践形式化等问题。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核心素养培育共同体,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环境铸魂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采用单元教学、发掘生本资源、讲好中国故事、创设思辨情境、注重过程评价等教学策略。
新课标强调道德与法治课程要遵循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强化课程一体化设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就是分层面、一体化、科学立体的价值导向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必须构建一体化的学习价值体系,采取大单元教学法,以大单元或大任务的形式重新整合教材内容,构建纵向衔接、横向贯通、螺旋上升的网格化学习价值体系。教师通过对某一价值取向的主题单元进行网格化教学目标分解,形成具有情境、任务、活动、评价元素的教学实施机制。
思政课教学要坚持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统一。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深入挖掘生本资源,立足生本资源,逐步扩展社会生活资源,创设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构建学生主动探究的沉浸式课堂。有效发掘生本资源包括学生目前的身心发展特点、已有的认识水平和亲身经历、同伴影响以及自身关注度高和涉及面广的问题等。洋溢着真实、生动的生本资源的课堂才能铸魂育人,直击学生心灵。学生身边的榜样示范能充分发挥正确的价值引领作用,引导学生践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在“友善”为价值取向的单元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关爱他人”这一课时。关爱他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文明”和公民层面“友善”的深刻体现,对应的核心素养是道德修养、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在本课中,笔者深度挖掘生本资源,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将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和交往范围作为教学设计的基础,设计了“我的世界充满爱”“我的港城充满爱”“我用青春学习爱”“我用行动践行爱”四个活动主题。
在“我的世界充满爱”篇章中,学生首先分享自己被人关爱和自己关爱他人的温情故事,初步感受关爱的含义。
在“我的港城充满爱”篇章中,一封《泰州老人给港城寄来的感谢信》让学生感动不已。感谢信讲述了本校美德少年王兆薇同学等广大港城人民热心帮助来连看病的泰州老人缪国栋的好人好事,歌颂了新时代港城崇德向善的文明风尚,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关爱的意义。
在“我用青春学习爱”篇章中,学生分享采访“一心为了乘客”的新浦汽车总站“雷锋车”组、“寒门学子引路人”方敬等港城优秀道德模范的日志,并向美德少年王兆薇学习,自主策划和开展爱心义卖资助贫困生活动,在具体活动中探索并掌握关爱他人的策略。
在“我用行动践行爱”篇章中,学生将关爱行动组织化、常态化、规范化,成立志愿服务社团,开展关爱行动成果展示,实现从学习榜样到成为榜样的行动质变,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践行者。
此教学设计荣获江苏省2021 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项目案例一等奖。
讲好中国故事要确定故事内容。一是讲好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引导学生从革命传统故事、英雄人物故事、先进模范故事中汲取中国精神,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二是讲好新时代党的故事,讲好“建设美丽中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感人故事,帮助学生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立志成为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三是讲好地方党史故事,利用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讲好家乡人民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的故事,教育引导学生为中国式现代化家乡新实践贡献青春力量。讲好中国故事要巧用方法:(1)线下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线上运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开展沉浸式教学,以身临其境的方式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通过学习强国App 等红色教育网络资源观看微党课、革命电影、革命歌曲、红色宣讲等学习党史故事。(2)邀请优秀党员代表、知名学者、扶贫干部、一线劳模等来校现身说法,结合亲身经历讲述中国共产党人的感人故事,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将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四是讲好中外对比实例,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要以事实为依据,通过数据、图表、史料等多种材料进行中外现代化进程方式和结果的对比,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优势和本质特征,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
在“爱国”为价值取向的单元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开启红船之旅,凝聚价值共识”一课时。此课旨在培育学生政治认同和责任担当的核心素养,以红船故事为载体,以探寻红船之旅为活动主线,以优秀共产党人为示范引领,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传承红船精神,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第一篇章“小小红船高扬民族精神”中,学生来到红船之旅的第一站:南湖革命纪念馆。在“红船精神”展厅,学生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实景回到了1921年,通过云参观了解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以及所孕育的红船精神,知道红船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在“伟大成就”展厅,学生互动抢答,列举在民族精神的鼓舞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理解民族精神的作用;在“时代楷模”展厅,学生在抖音平台开展“为最美的你点赞”活动,歌颂陈薇、陈陆、王继才等优秀共产党员的事迹,弘扬民族精神。
在第二篇章“小小红船构筑核心价值”中,学生来到红船之旅的第二站:2020 年的连云区黄窝村。学生观看红色研学视频,学习该村党支部书记张立祥的光荣事迹:他带领广大党员干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脱贫攻坚,发挥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美丽乡村,利用电商平台,创新海洋富村、旅游兴村,最终将贫困的小渔村变成全国富裕村。在研学活动中,学生探究黄窝村的致富密码,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
在第三篇章“小小红船驶向梦想彼岸”中,学生来到红船之旅的第三站:2035 年,学生争当红船少年,在红船卡片上设计青春成长计划,写下从公民层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培养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将红船贴在奋斗青春的航道上。学生在学习党史的过程中激发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争当红船少年,赓续红色基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志做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
思辨即思考与辨析,是人们对事物的现象、本质、类别等进行辨别分析的思维活动,是对事物和认识的真与假、好与坏、对与错、是与非进行判断和辨识。思辨情境,就是具有思辨价值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分析、比较、鉴别、论证、解释、辩论等多种方式进行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国际形势动荡,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社会现象错综复杂的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创设思辨情境,是提升学生的思辨力、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引领学生内化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要求。
在“法治”为价值取向的单元教学中,笔者设计了“预防犯罪”一课时。此课旨在培育学生法治观念这一核心素养,采用一案到底教学模式,选取真实案例创设教学情境:
为了筹钱上网,15 岁的李×和张×欺凌同学王×并胁迫王×共同实施暴力抢劫。依据刑法,3 名男生因犯抢劫罪被判刑。
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从案件中提取重要信息,总结归纳出刑法的作用、犯罪的基本特征、刑法的种类以及预防犯罪的策略的基础上,笔者创设思辨情境,开展两个法治辨析活动,引领学生向高阶思维攀登。
思辨情境:王×遭到李×、张×的校园欺凌,因为害怕再被欺凌,被胁迫参与了抢劫。王×有罪吗?
法治辨析1:有罪与无罪。请你选择一方参与辩论。
甲方:王×被迫参与抢劫,应该无罪。
乙方:王×实施抢劫行为构成抢劫罪。
法治辨析2:王×的犯罪实际上是可以避免的。要避免犯罪,他应该在顺从与斗争之间怎样选择?
通过法治辨析,学生认识到预防犯罪还要勇于应对违法犯罪,要树立自我防范意识,掌握预防校园欺凌的策略。
教师创设思辨情境,进行法治辨析有助于学生形成法治信仰,自觉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法、坚定捍卫者。
评价是检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教师要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改善功能,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师教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要坚持价值引领,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素养导向,着力学生核心素养的考查;注重过程性评价,观察、记录学生实践、体验中的行为表现和态度特征;创新成果展示,通过成果分享、观点交流、活动展演的方式展示学生的学习成长印记;常态化先进性评价,定期开展“美德少年”“新时代好少年”等评选和巡讲活动,持续榜样的正向激励作用;坚持多元主体评价,从学生、教师、家长、社区等多方面开展评价,多渠道、全方面获取学生成长的综合评价,形成育人合力。
在“法治”为价值取向的单元教学中,笔者开展“校园法治文化墙设计大赛”主题实践活动,从价值引领、素养导向、活动内容、活动态度、活动策略、活动过程、成果汇报、先进示范、多元主体的角度设计活动评价表。(如表1 所示)
表1 校园法治文化墙设计大赛活动评价表
初中道德与法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采用单元教学,发掘生本资源、讲好中国故事、创设思辨情境、注重过程评价等教学策略,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同伴、家长、社会为多元力量的核心素养培育共同体,打造以课堂为主阵地、以社会实践为第二课堂的沉浸式情境课堂,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环境铸魂育人,在守正创新中引导学生成为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时代新人,生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