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城产教融合研究文献综述

2024-04-11 06:09资春芬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4年13期
关键词:大学城产教检索

□文/资春芬 陶 蕊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 广西·南宁)

[提要] 大学城产教融合是学术界与产业界为实现知识与技术转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形成的合作,作为一种重要的创新机制,能够有力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赋予大学城所在城市发展新动力和新的历史使命,是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大学城产教融合相关文献的研究,发现国内外学者比较系统地论述大学城的定义、兴起与发展、大学城的建设等,而关于产教融合则主要研究其内涵、人才培养模式、合作机制、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等,为后续大学城产教融合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一、大学城产教融合研究现状

为了解大学城产教融合研究的现状,笔者通过中国知网(CNKI)全文数据检索平台,采用篇名检索法对“大学城产教融合”进行检索(检索日期2023 年8 月19 日),不限文献来源类别及检索起始时间,共计检索期刊论文等0 篇,可见鲜少甚至没有对大学城产教融合进行的研究。接着用篇名检索法分别对“大学城”及“产教融合”进行了检索。

(一)大学城研究现状。采用篇名检索法对“大学城”进行检索,检索范围为总库,检索起止时间2015 年1 月1 日~2023 年8 月19 日,共计检索“大学城”相关文献1,486 篇,其中学术期刊论文1,055 篇、学位论文203 篇、会议36 篇、报纸42 篇、图书1 本、成果5 项、学术辑刊6 篇、特色期刊138 篇。对上述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后,得出2015~2023 年期间发表的大学城相关期刊论文数量情况如下:1,486 篇文献中,2015~2023 年间发表篇数分别为40 篇、82 篇、100 篇、23 篇、173 篇、226 篇、236篇、258 篇及244 篇,另外,检索结果中含2 篇2014 年发表的相关文献。从数量来看,2015~2018 年年均文献研究数量达200多篇,2019~2021 年间每年相关文献研究数量超过100 篇,2022~2023 年年均相关文献研究数量几十篇,说明近些年学术界对大学城相关方面的研究较为丰富。

上述文献涉及多种不同研究,主要有应用研究、工程研究、开发研究、技术研究、开发研究-管理研究、学科教育教学、开发研究-政策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等,尤其在应用研究(86 篇)、工程研究(85 篇)、开发研究(66 篇)文献中关于“大学城”方面的研究最为丰富。

相关文献来源颇广,分别来源于广州大学、现代商贸工业、福建师范大学、当代体育科技、教育现代化、现代商业、现代职业教育、价值工程、重庆师范大学、当代贵州、才智、福州日报、文体用品与科技、经济研究导刊、华南理工大学、课程教育研究、商场现代化、中国市场、教育教学论坛、市场周刊等。其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分布情况见表1。从表1 可以看出,当前对大学城投入研究最多的为高等教育领域,有449 篇文献分别从大学城的发展、管理、优化等视角对大学城展开研究;有185 篇文献与建筑科学与工程领域相关,其从建筑及建设的角度对大学城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此外,大学城相关文献研究还多见于体育、贸易经济、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等多个学科领域。(表1)

表1 大学城相关文献涉及学科领域一览表

(二)产教融合研究现状。采用篇名检索法对“产教融合”进行检索,检索范围为总库,检索起止时间2015 年1 月1 日~2023 年8 月19 日,共计检索期刊论文1.28 万篇,其中学术期刊1.05 万篇、学位论文215 篇、会议233 篇、报纸289 篇、图书1 本、成果11 项、学术辑刊14 篇、特色期刊1,507 篇、视频10段。对上述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后,得出2015~2023 年期间发表的产教融合相关文献数量情况如下:2015~2023 年间相关文献的年度发表量分别为1,430 篇、2,334 篇、2,357 篇、2,324篇、2,018 篇、1,256 篇、520 篇、317 篇及235 篇。从各年度文献研究数量来看,2018~2023 年年均发表相关文献数量在1,000篇以上,说明近几年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事业单位等对产教融合特别重视,投入了大量研究,产生了大量相关学术成果;2015~2017 年间各年发表的相关文献数量在几百篇不等,说明产教融合相关主题的研究很早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及重视,并投入了相当大的科研力量展开各种研究。

产教融合相关文献涉及多种研究,如学科教育教学、开发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工程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工程与项目管理等,其中在学科教育教学(1,142 篇)、开发研究(635篇)、应用研究(406 篇)等方面投入研究最多。

产教融合研究的相关文献来源广泛,分别有现代职业教育、现代商贸工业、职业、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教育教学论坛、广西教育、教育与职业、教育现代化、职业技术教育、产业与科技论坛、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山西青年、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职教论坛、科技风、产业创新研究、才智、智库时代、大学(研究版)、高教学刊等。

上述文献研究涉及的学科领域分布情况见表2。从表2 可知,当前对产教融合投入研究最多的是教育领域,含职业教育及高等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领域,相关研究文献多达8,081篇,而高等教育领域的相关研究也达到了3,758 篇。教育领域主要从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产教融合发展模式、产教融合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产教融合助力教育转型等视角对其进行深入剖析;贸易经济、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领域在产教融合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研究,2015~2023 年间,上述学科领域相关研究的文献数量均在700 篇以上,主要研究方向为:产教融合助推产业发展、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基于产教融合的区域经济发展、全民数字素养与工业互联网产教融合、产教融合与计算机应用双效能化等。此外,产教融合相关文献研究还见于企业经济、建筑科学与工程、会计、轻工业手工业、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美术书法雕塑与摄影、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等多个学科领域。可见,近年来,产教融合在各学科领域都是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表2)

表2 产教融合相关文献涉及学科领域一览表

二、大学城产教融合国内外研究主要内容

(一)大学城国内外研究主要内容

1、大学城国外研究主要内容。大学城的概念最初见于欧洲,英文通常将其称为:University City、University Town 或College Town。国外对于大学城有多种定义,本文主要引用两种较有代表性的定义:第一种定义根据国外大学城的发展状况,认为大学城是指在大学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自身规模日渐变大;或多所大学聚集在一起,使得大学校园自身或周边形成一定规模的城镇,因而得名为大学城,如美国波士顿地区的剑桥大学城、日本的筑波大学城等。第二种为《教育大辞典》的定义:大学城是以大学为中心所建立的社区,其人口约在5 万~10 万人之间,区域内既可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亦可提供便利的食宿及交通环境,如英国牛津大学城、意大利的波洛尼亚大学城等。

来自英国的大卫·梅尔威乐认为,巨型大学是各高等院校组成的集合体,集合体内成员间有着不同的定位,并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以提供继续教育及高等教育,从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而后,大学的结构、功能及规模等因素在世界高等教育中心转移的过程中也相继发生了变化,从而促进了大学城的产生及发展。

另有国外学者从其他角度对大学城进行了研究。如,Christopher Brooke 从历史演变及发展规划等角度对大学城进行了剖析;Blake Gumprecht 从大学城具体类型及其特点的角度进行了研究;Glibert,E.W 研究了大学城如何进行社区文化建设、如何与社区实现相互融合以及如何与社区形成互动发展;Lerord Nunery 研究了大学城与其周边商业、零售业之间的发展关系以及大学城对提升当地城市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2、大学城国内研究主要内容。随着大学城在国内的引入、兴起及发展,国内学者对大学城的研究也更为深入及广泛。张勇强对大学城进行了定义:大学城的构成是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为依托,以高等教育、科技研究及产业开发为一体的高科技知识产业园区。王伯伟认为,从大学城的基本模式来看,其为一种在某特定区位集中多所大学,并对大学城的内外资源、功能、能量等进行综合配置,从而形成一个以大学为中心,辐射周边区域,集教育、生活服务功能和配套产业等为一体的城市特定区域。

杨天平认为,大学城的兴起及发展彻底改变了其所在地的人口结构、人们的生活方式及当地的产业结构,兼具一般大学及城市的主体和构成单元,大学城的产生和发展既拓宽了大学的功能,又加强了城市的教育作用。

关于大学城的研究,国内很多学者也从其他角度对其进行了探索。如,莫晓红对广州大学城建设提出了六原则:社会效益第一原则、开放性原则、梯度开发性原则、现代化原则、综合性原则及可持续发展原则;范乔真以构建广州大学城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联盟为例简要剖析了构建大学城信息资源共享联盟的主要途径;袁欣在从大学城教育模式选择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并以广州大学城为例提出了大学城资源整合的开放合作型教育管理模式。

此外,学者也对大学城的创建进行了较多研究,发现要创建大学城,除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外,所在地政府的政策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国内首个大学城建设至今已有几十年,之后各地相继投入大学城的建设,从各大学城的建设及使用当中也发现了一系列问题,其中较有代表性的问题为大学城的建设及使用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因而政府、学者、师生、群众等从上至下都对其产生了质疑,质疑政府是否应对大学城的建设继续给予政策支持,并不断追加资金投入;质疑大学城的师生员工等是否应继续支持大学城的建设等。

(二)产教融合国内外研究主要内容

1、产教融合国外研究主要内容。在对产教融合内涵研究方面,英国学者Jon Whittle 等提出:社会与教育两者的发展之间及产业部门与高等教育部门之间均为相互依存的关系;瑞典学者Allan Klingstrom 认为,从学习到生产所经历的转变是一种结合了学校教育及企业生产的认知体验,主要表现为教育与生产的结合,高校与产业的结合,并通过两者间的结合更高效地为社会服务。

对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挪威学者Harald Knudsen研究认为,要保障高等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量,关键在于产教融合相关利益主体之间是否形成密不可分的联系;Jon Whittle 等研究表明:高等院校欲获得长远发展,需满足两个条件:其一,高等院校在发展过程中需顺应其自身成长逻辑及发展规律;其二,高等院校的发展不能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相背离。

国外学者对产教融合合作机制的研究,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其一,Grollann P 等通过对大量案例展开研究,发现高校及企业可从产教融合中受益,如高校可通过产教融合节约实践教育成本,而企业则可节省用人、培训成本等;其二,Siegel D S 等通过研究指出,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高校应尽量选择与那些可长期投入到产教融合中的企业合作,而不是与追求快速、短期利益回报的企业合作;其三,Laine K 通过研究指出,高校应按照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开设相应课程,并利用产教融合合作企业为高校教师提供的实践场所及机会,提升教师实践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成长和发展,最终达到产教融合的目标。

对于产教融合存在问题的研究方面,Kenzhegaliyeva 和Makhabbat 全方位研究了德国及哈萨克斯坦产教融合当中的“双重元素”培训模式,在其研究中对“单一元素”培训模式到“双重元素”培训模式的转变进行了梳理,发现转变过程中所出现的诸多问题及挑战,如产教融合当中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制度保障、校企合作形式单一、企业参与热情和积极性不高等。

关于产教融合存在问题解决对策的研究上,Lindel P 等指出,只有国家在政策上予以充分保障及激励,产教融合才能正常运行;而Rossif 在研究中指出,产教融合获取成功的关键是高校与企业相互间知识及技术的转移,只有在两者间通过知识及技术的相互转移,才能达到产教融合各参与主体的利益最大化,继而推动高校与行业企业的共同发展,提升校、企投入产教融合的热情与积极性。

2、产教融合国内研究主要内容。谢笑珍(2019)就产教融合的内涵得出:研究早期,部分学者将产教融合等同于校企合作,认为产教融合是一种高校与企业间就人才培养所达成的合作。随着国家对产教融合的重视,其内涵及概念也得到发展,当今产教融合早已超越校企合作的范畴,成为整个教育系统与行业、产业等系统间互动发展的纽带。袁晓华、张淼(2022)在其研究中指出,产教融合既是一种合作关系,也是一种高等学校的教育活动、产教的组织形式或高校与产业长远发展的战略布局。

吴东照、王运来(2020)指出应在密集嵌入科教资源的基础上推进产教融合的实施,要做到这点,首先要在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进行科教资源的合理嵌入,其次要做到产教协同育人,还要发挥企业的主体能动作用,最后通过加强产业链、创新链双链耦合,达到推动产教协同创新的目的。宋秦中(2021)对产教融合的实施路径提出了两大方向:一是构建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三链融合的协同育人平台;二是打造融合、服务、协同持续发展的协同创新平台。

国内学者关于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也较为关注。王向红(2018)认为国家缺乏顶层设计是产教融合的关键问题,同时,高等院校在产教融合方面创新动力也不足,不能很好地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汤智华(2019)指出:产教融合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过于重视产教融合中的“教”,而忽视产教融合中的“产”,此外,产教融合的相关配套政策及管理机制所带来的引导作用不明显,且产与教、供与需之间的对接渠道不够畅通;闫广芬、李文文(2019)认为产教融合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其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困境,如产教各方在过程中忽视产而重视教,政府关于产教融合方面的政策多为指导性政策,可落到实处的配套性政策则难以进行调研,市场机制的缺乏进一步使得供需之间难以有效衔接等。

对于产教融合存在问题的解决,学者从多个角度提出了各自的见解。罗汝珍(2017)认为产教融合实施的有效对策可分三步进行,分别是为产教融合构建有效外部支持体系、完善内部支持体系、健全各主体自身的发展支持体系。李政(2018)关于产教融合提出的对策为:以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为基础,建立区域性产教信息沟通平台,在产教融合基础上系统设计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放权赋能等方式发挥中间性组织如行业企业的协调作用。杨华(2018)在对产教融合的路径构建中提出,要在职业教育中有效实施产教融合,可通过法律筑底,并制定出台相关法律如《产教融合促进法》,利用中介搭台,借由多方协作,加速构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支撑体系,加速推进其纵深发展。刘常兴、刘源(2021)指出,有效实施产教融合,需政府、企业、高校三方共同努力协同完成,政府提供政策支持,不断提升产教融合发展环境。企业持续深化校企融合度,与高校合作加强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共同培养;高校则应将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联合起来。

三、大学城产教融合研究评述

(一)大学城相关研究评述。通过梳理可见,关于大学城的文献研究虽然异常丰富,但大致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主要见于高等教育领域,集中体现为对大学城的概念、产生条件、建设模式、功能定位、特点及管理制度等方面的研究;第二类,则多见于建筑及城市设计规划领域,如对各大学城的建筑、建设、设计规划方案等方面的研究。

此外,关于大学城其他方面的研究,在一些城市规划建设相关的会议论文集中亦有见,如多篇与大学城相关的论文在《首届中国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年会论文集》(2006)中可见。

近些年,由于大学城在国内的产生、兴起、建设、发展,使之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各类报纸及期刊纷纷对其进行了评价,评价中褒贬不一,但基本都是围绕具体大学城建设项目所展开,另外也提出了大学城在建设、发展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然而因受限于篇幅,且各学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关于大学城的阐述仍不够全面、系统。

(二)产教融合相关研究评述。从文献整理可见,关于产教融合的文献研究分为两大领域:第一,主要见于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领域,相关文献数量达1 万多篇,主要从产教融合的内涵、人才培养模式、合作机制、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等多个角度对产教融合进行了深入剖析;第二,主要见于经济管理及各行业领域的研究中,相关文献数量达4,000 多篇,主要对产教融合合作机制、激励机制和制度保障、校企业间知识与技术的相互转移、实施路径等方面进行了多方解读。

综合比较可知,关于产教融合,无论国外学者还是国内学者,不管是教育相关领域,抑或经济管理或行业领域,在研究角度上存在相似之处,如大量国外各界学者对于产教融合的内涵、人才培养模式、合作机制、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均进行了深入研究;而国内各界学者则重点研究了产教融合的内涵、实施路径、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等多个方面。

四、结论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外对大学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城的概念、分类、功能、特征、优势、开发模式等层面;对产教融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教融合的内涵、合作机制、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方面;而对“大学城产教融合”的研究较少。本文希望在对大学城及产教融合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一定程度弥补“大学城产教融合”研究方面的空白,并对“大学城产教融合”进一步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猜你喜欢
大学城产教检索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首届中国钢琴音乐周”在我校大学城校区举行
2019年第4-6期便捷检索目录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专利检索中“语义”的表现
大学城经济对城镇化影响初探——以呈贡大学城为例
大学城体育课程资源共享初探
国际标准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