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丽萍
(广东省团校(广东青年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广州)
[提要] 高校毕业生就业事关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利用就业率数据和网络招聘后台数据综合分析发现:经济回升背景下,广东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呈“ V”字反弹,本科生仍面临较大就业压力,行业供需不平衡有所加剧。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来剖析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成因,并提出对策建议。
高校毕业生是最为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就业事关千百万学生及家庭的切身利益,事关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广东省作为教育大省、人口流入大省,每年都吸纳大量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背景,在经济回升形势下,研究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为客观刻画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整体状况及变动趋势,本文将利用就业率数据和网络招聘后台数据展开综合分析。研究发现,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主要呈现以下三个变动趋势。
(一)整体趋势:就业率曲线呈“ V”字反弹。当前广东省经济发展逐渐恢复活力,生活秩序逐渐回归正常,但要完全恢复到疫情前的状态尚需时日。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较为激烈的竞争态势。根据广东省教育厅数据统计,广东省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从2013 年的43.3 万人,增长到2021 年的64.2万人,2022 年更是达到71 万人,2013 年到2022 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率高达64.0%,且2019 年之后的增速是2019 年及之前的2.6 倍。广东省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史上最高”不断刷新,就业市场吸纳压力达到空前的高度,就业竞争更加激烈。(图1)
图1 2013~2021 年广东高校毕业生人数及就业率统计图
就业率是反映就业群体整体就业情况最直观的指标。广东省教育厅发布的《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中的就业率,指的是初次就业率,是按公式“就业人数/毕业生数×100%”计算得出的比例,其中就业人数包括已就业(含成功创业、灵活就业)、升学和出国的人数,统计时间节点一般为每年9 月1 日。为了更加准确地反映高校毕业生升学、就业等毕业去向情况,从2021 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统计开始,教育部在官方文件中将“就业率”改为“毕业去向落实率”。如图1 所示,广东省高校毕业生2013~2019 年的就业率基本维持在94%~96%之间的较高水平,总体平均值达到94.9%。但2019~2021 年的就业率曲线呈现明显的“ V”字结构。2020 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让经济社会发展按下暂停键,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当年的初次就业率也下降到85.8%,同比下降8.8%。2021 年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经济形势有所回暖,回升劲头乘势而上,广东实现8%的GDP 增速。与此同时,在广东省委省政府及相关部门一系列促就业稳就业的措施下,2021 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毕业去向落实率)回升至91.1%。
(二)分学历:本科生就业竞争压力最大。不同学历层次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曲线在2019~2021 年同样呈现为“ V”字结构,但曲线形态存在一定的差异,反映出不同学历层次毕业生就业受疫情影响的程度有所不同。研究生学历毕业生2013~2019 年的就业率在90%~94%之间波动,总体平均值为91.9%。本科学历毕业生2013~2019 年的就业率则基本维持在93%~95%之间,平均值为94.2%。专科学历毕业生2013~2019 年的就业率先从97.0%逐年下降至94.6%,2019 年回升至96.1%。由此可见,在疫情爆发前,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随学历层次升高有所降低。疫情爆发后,研究生、本科、专科学历毕业生的就业率在2020 年分别下降至85.3%、82.3%、89.3%,同比降幅分别为6.0%、11.1%、6.8%。数据表明,疫情对本科学历层次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冲击最大。2021 年研究生、本科、专科学历毕业生的就业率(毕业去向落实率)分别回升至89.2%、88.0%、94.3%,回升幅度分别为3.9%、5.7%、5.0%。虽然本科学历毕业生就业率(毕业去向落实率)回升幅度最大,但仍处于各学历层次的最低水平。
(三)分行业:供需不平衡加剧结构性矛盾。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作为反映高校毕业生就业整体状况的重要指标,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信息依据,但就业率作为一个时点的统计数据,难以展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行业供需变化。为了弥补就业率数据的不足,本文使用易展翅招聘网络后台提取的广东省校招市场排名前十的行业供需数据进一步分析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变动趋势。如图2 所示,从需求来看,管培生/非企业从业者行业招聘需求最多,仅这个行业需求集中度就达到29.39%,这与易展翅网站的公益性质有关。而生产制造、培训/教育、房地产/建筑等行业的招聘需求也比较多,这三个行业的需求集中度为29.96%。从供给来看,人力/行政/财务/高级管理的供给占比最多,达到了23.38%,可见相当部分高校毕业生倾向于从事行政管理类工作。紧接着是培训/教育、IT/互联网、市场/公关/广告这三个行业的供给较多,供给集中度为23.46%。需要特别关注的是,管培生/非企业从业者和生产制造这两个行业的需求较多,但高校毕业生供给占比相对较少;人力/行政/财务/高级管理和市场/公关/广告这两个行业的供给较多,但招聘需求占比相对较少。由此说明,易展翅网站行业供需较不平衡,存在较多人岗不匹配现象,这将进一步加剧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图2)
图2 2022 年易展翅网站广东高校毕业生招聘需求和求职申请前十行业统计图
综上,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东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明显下跌,随着经济回升,就业率有所提升,但还未恢复至常态化水平。当前,广东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就业规模扩大与就业市场吸纳能力萎缩的主要矛盾,并且本科生面临较大就业压力,行业供需不平衡加剧了结构性矛盾。
就业问题是影响经济发展的社会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综合体现。为有效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有必要对就业难的原因进行分析。因此,本文将从宏观经济环境、中观发展需求、微观个体变化三个层面来剖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宏观层面:经济下行趋势引发周期性失业,经济结构转型加剧摩擦性失业。凯恩斯认为,就业水平取决于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在短期内取决于总需求。当总需求不足,国内生产总值达不到充分就业水平时,周期性失业就必然产生。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对经济造成了较大程度的冲击,就业市场实际总需求小于充分就业总需求,并形成紧缩性缺口,引发了周期性失业,而高校毕业生群体对周期性失业更为敏感。一方面高校毕业生是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群体,其申请岗位通常为新创造的就业岗位,经济下行趋势会导致需求缺口扩大,高校毕业生失去重要的岗位来源,就业难进一步凸显;另一方面在总体岗位缩减的情况下,就业保护程度高的群体,岗位损失的可能性小,“稳就业”的措施往往强调对现有岗位的保护,工作经验越多的劳动者,受到保护的程度越高。正因如此,广东高校毕业生在疫情爆发之年出现了历史新低的初次就业率。
同时,疫情催生出大量新需求,加速了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当产业结构发生变化时,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规模与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2022 广东统计年鉴》显示,2020 年疫情爆发以来,广东一二三产业发展速度不断变化,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地区生产总值占比达到56.3%,为历史新高,同比增长0.46%。其中,服务业产值不断提升,吸纳的劳动力人数逐年增加,2020 年规模以上服务业期末用工人数达到590.8 万人,同比增长9.5%,2021 年再增5.0%。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往往会导致工作岗位的调整,就业者需要时间来学习新的技能和交换工作,这必然加剧摩擦性失业。而高校毕业生相比起技能熟练的有经验者,在摩擦性失业中更具脆弱性。疫情持续的、不定时的反弹,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在较长时间内承压,短期的摩擦性失业有可能越来越多地转换成长期结构性失业。
(二)中观层面:高校教育的滞后性导致人岗不匹配,扩招政策弱化文凭信号功能。一直以来,高校扩招一直被认为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需关系来看,高校扩招确实在一段时间内增加了劳动供给,造成一定程度的就业压力。但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看,高校扩招源源不断输送的高水平人力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健康、快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关键力量。因此,高校扩招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是相适应的。而高校教育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对就业市场中各行业需求变化的响应存在滞后性。一方面当前高校培养体系更新较慢,滞后于行业的更新迭代,导致高校毕业生的综合能力不契合行业的发展需求,同时高校教育对因新冠肺炎疫情发展起来的新就业形态的反应和调整也是滞后的。这种滞后性导致的人岗不匹配才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中的主要矛盾。
为缓解疫情影响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2020 年我国实施了研究生扩招政策,招生规模同比增加18.9 万人,并且2021 年至2022 年持续扩招,充分发挥了高等教育的“蓄水池”作用。从短期看,扩招政策能够推迟高校毕业生就业时间,起到一定缓解就业压力的作用。但从长期看,也造成了就业市场供给的三次叠加。疫情影响下,高校毕业生的工作搜寻周期拉长,与下一届毕业生的就业周期产生叠加,因扩招而推迟就业的学生毕业时,会进一步增强高校毕业生就业群体的叠加效应。就业总量“滚雪球”式增大并未从根本上减轻就业市场的总量压力。另外,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学历的普及化,文凭传递的精英人才信号在不断减弱。文凭如货币,滥发势必会导致“文凭膨胀”。一旦劳动力市场上出现信号失灵的现象,供求关系的价值导向就会出现扭曲,即出现了过度追求文凭的现象。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全国考研报名人数逐年攀升,由2019 年的290 万人增长至2023 年的474 万人,增幅高达63.45%,可见为升学备考而选择暂缓就业甚至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比例增加,这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更为不利的影响。
(三)微观层面: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就业心理变化,自愿失业比例增加。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挑战不仅涉及就业市场供需问题,还引发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和就业观等一系列变化。根据笔者2020 年关于广东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相关调查,疫情引发了高校毕业生的焦虑和悲观情绪,30.4%的被调查者对就业形势感到悲观。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 年1~2 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6%,16~24 岁的年轻人的失业率为18.1%。近年来,在青年失业率高企、就业市场竞争白热化的情况下,更是有不少高校毕业生陷入找不到工作的“情绪黑洞”。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可以分割为主要和次要两个市场,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平均收入水平和工作稳定性明显优于次要劳动力市场,并且从次要劳动力市场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较为困难。我国存在城乡分割、地区分割、职业分割、体制性分割等几种分割情况。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强化了劳动力市场的分割。这种强化作用在出现就业观念偏差的高校毕业生上体现更为明显,高校毕业生在主要劳动力市场“无业可就”与在次要劳动力市场“有业不就”的矛盾更为突出。就业地选择依然盲目地涌向经济发达地区,并且疫情催生的求稳心态和避险意识引发体制内就业内卷化。国家公务员局统计数据显示,每年国考实际参考人数逐年增加,由2019 年的92 万人增加至2023 年的152.5 万人,增幅为65.76%。考公成为了与考研、考编并列的宇宙尽头三大道之一。为了在一般就业与理想就业之间进行苛刻选择,部分高校毕业生自愿延长失业时间,甚至自比为孔乙己,不愿为低质量就业“脱下长衫”。这势必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并且高校毕业生长期脱离劳动力市场,一方面将导致个人失去“干中学”提升人力资本的机会;另一方面在劳动力市场总体供求关系趋于紧张的情况下,加剧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一)扩渠道——多措并举全面拓岗促充分就业。吸纳高校毕业生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创造更多新的就业岗位。劳动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是就业岗位创造的源泉。当前,“四新经济”、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因此,首先要通过刺激经济发展扩充就业容量,积极拓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领域的就业机会;其次,要鼓励高校毕业生到急需紧缺的领域创业,从而创造出更多的新职业新岗位,充分发挥创业的就业带动作用。再者,针对当前服务业存在较大的需求增长空间,也应积极拓展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另外,有研究表明,私营经济对劳动力的包容性较大、吸纳能力强,私营企业容纳的就业数量超过了国有企业,成为经济生活中就业岗位创造的重要部门。因此,在当前体制内就业容量有限的情况下,鼓励私营企业吸纳更多高校毕业生就业也是促进其充分就业的有力之举。
(二)优政策——全力优化政策,服务高质量就业。积极的就业政策能带来就业市场景气指数的提高。尽管疫情在短期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造成冲击,但在政策引导下,就业形势有所恢复。面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更为突出的结构矛盾,应该进一步优化就业政策,以更好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匹配效率、提升就业质量。一方面加快高校教育培养体系更新,增强高校教育对经济发展及各类突发事件的敏感度,建立教育教学体系的弹性机制,能够适时嵌入帮助学生提升就业能力的课程或实习项目,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与就业市场对劳动者素质要求的契合度,有效减少工作搜寻时间和成本。另一方面从政策层面逐步打破就业市场分割,为高校毕业生搭建企业招聘需求的大数据平台,消除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建立起就业市场供需双方的高效连接,从而有效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促进其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三)强引导——加强心理教育,引领毕业生持续奋斗。针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变化和就业观念的偏差,应该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心理关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首先,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辅导,增强心理韧性。在高校毕业生开始求职前开展就业心理课程,帮助高校毕业生正确认知自己,更好地探知自己的能力优势,引导他们提前做好职业规划和求职准备,同时高校应定期做好毕业生心理排查,及时消除就业恐慌和情绪黑洞。其次,要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就业观,主动去往祖国更需要的地方就业。就业岗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学历不应成为求职广度的枷锁,到更为艰苦的地方就业更不是“脱下长衫”“自降身价”。2023 年初,国家以中央一号文件吹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冲锋号角,政府各部门、共青团、高校应该协同发力,积极引导广大高校毕业生投身到乡村振兴实践中,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书写奋斗的青春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