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专题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以“萧红作品专题教学”为例

2024-04-11 06:17张译之
新课程 2024年2期
关键词:呼兰河萧红鲁迅

文| 张译之

专题教学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起到“脚手架”的作用,通过对专题的结构化设计,让学生在专题中一个个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完成相关任务,并实现自我生成,完成思维品质、审美能力等方面的提升,并在认知经验方面有所超越。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笔者认为专题教学可以有效统整语文学习资源,将单篇教学与整本书教学结合起来,将阅读与写作的互通进行规划,将作家生平与作品创作贯通起来,从而拓展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秉持专题教学的理念,笔者进行了初中萧红作品专题教学的设计并进行了实践,让初中生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使用相关教学策略综合阅读萧红的不同作品,将不同知识面的教学文本结合起来,完成对萧红作品及其本人的深入理解,从而弥补常规教学中单篇阅读教学、单本阅读教学的缺陷,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初中语文专题教学的实践

以初中语文“萧红作品专题教学”为例,本专题的教学涵盖了第一阶段萧红的《呼兰河传》整本书阅读、第二阶段的“萧红—鲁迅”比较互读与第三阶段萧红的《桥》《手》《小城三月》群文阅读,并将写作训练贯穿始终。

本专题以教育部统编语文推荐书目《呼兰河传》、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回忆鲁迅先生》《三月的原野》《祖父》和戴望舒的《萧红墓畔口占》为基本教学文本进行设计,补充萧红短篇小说《桥》《手》《小城三月》,综合涵盖萧红长篇小说、回忆性散文以及短篇小说等多种文学体裁的阅读教学。

表1 初中萧红作品专题教学计划表

(一)第一阶段教学实践

1.教学目标及学生能力指向

第一阶段以《呼兰河传》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主,具体需达成三个目标:

(1)完成《呼兰河传》的初次阅读,在初读基础上尝试进行《金城传》的创意写作,以读促写。

(2)在二次阅读中按照具体学程安排表进行深度阅读。从把握作品结构、品味作品思想意蕴、感知作品艺术风格等角度对《呼兰河传》进行深入解读,举行读书分享会。

(3)在对《呼兰河传》进行深入感知的基础上,总结写作的技巧与策略,反观自己创作的《金城传》,修改完善,并形成《金城传》最终创意写作成果。

2.教学方法

整本书阅读教学、读写结合。

3.教学实施

(1)阅读活动

教师首先进行全书的通读规划指导,学生按照计划通读全书;以小组为单位,分享初次阅读的体会与感受,汇总阅读过程中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相关阅读策略,学生再次深入阅读;全班学生按照探究兴趣进行二次分组,确定一个探究方向,形成小组探究成果;举行汇报交流分享会,在《呼兰河传》整本书阅读教学接近尾声之时,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成果分享报告会,从多个角度分析作品,在分享交流中深化对作品的认知。

(2)写作活动

学生通读《呼兰河传》之后,尝试写作《金城传》;在对《呼兰河传》进行深度解读的过程中学习萧红写作的具体手法;修改润色自己的创作,形成《金城传》最终写作成果。

(二)第二阶段教学实践

1.教学目标及学生能力指向

教师以《回忆鲁迅先生》为切入点,分析萧红眼中的鲁迅,说说与印象中的鲁迅有什么不同;通过对萧红回忆性散文《回忆鲁迅先生》与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的比较阅读,找出两部作品写作手法的共同点,培养初中生归纳概括的能力;通过对萧红与鲁迅生平经历的对比分析以及作品的比较阅读,对两位作家的作品及生平进行简单梳理,培养初中生对比分析的能力,深化初中生对作家及其作品的认识。

2.教学方法

比较阅读法、归纳概括法、对比分析法。

3.教学实施

活动一:分析比较萧红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和回忆性散文《回忆鲁迅先生》,说说二者之间的相似与不同。

活动二:分析比较,互换对看——利用资源查找资料,分析比较萧红和鲁迅。

(1)完成对“萧红眼中的鲁迅VS 鲁迅眼中的萧红”的初步感知。

学生查找相关资料,结合《回忆鲁迅先生》等文本,搜集信息,比较萧红和鲁迅的生平经历及思想的贯通之处。

提示:教师可结合影视作品《黄金时代》和《萧红》,让学生分析、归纳、概括萧红一生中遇到的苦难,以关键词的形式进行梳理并将萧红的几部代表性著作按照其生平进行归类。

(2)将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呼兰河传》《三月的原野》和鲁迅的《朝花夕拾》《呐喊》等作品进行比较,结合具体文本进行简要分析,说说二者写作的共同之处。

成果呈现形式:形成分析比较小卡片,分享自己在比较阅读中的收获。

(三)第三阶段教学实践

1.教学目标及学生能力指向

群文阅读,培养初中生综合多篇文本进行阅读的能力;通过分析比较,能够从教师给出的研究视角对萧红的三篇短篇小说的共性进行分析与总结;培养初中生基于阅读体验的诗歌创作能力。

2.教学方法

群文阅读法、分析比较法。

3.教学实施

活动一:群文阅读。阅读萧红的短篇小说《手》《桥》《小城三月》,归纳三篇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形象特点,分析比较她们的相似处。

活动二:在上一活动的基础上,结合《呼兰河传》中的女性形象(如小团圆媳妇)和萧红的经历,写出自己的感受。

活动三:诗歌朗诵会

阅读戴望舒的《萧红墓畔口占》,自行搜集萧红的诗歌及纪念萧红的诗歌;写首小诗,表达对萧红的理解。班级进行诗歌朗诵评比。

小组内自由朗诵,推选出表现最好的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在全班朗诵,其他小组结合《朗诵能力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二、关于初中语文专题教学的思考

本次初中萧红作品专题教学过程中,笔者分三个阶段指导初中生进行了专题研究,包括第一阶段萧红的《呼兰河传》整本书阅读、第二阶段的“萧红—鲁迅”比较互读与第三阶段萧红的《桥》《手》《小城三月》群文阅读,并将写作训练贯穿始终,并举行了分阶段的专题报告会。

如专题第一阶段的《呼兰河传》整本书阅读,具体方式是以小组为单位,根据确定的阅读问题确定分享的主题,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小组主题报告,综合利用多种多媒体方式,包括制作幻灯片等,然后由小组代表在班上汇报并回答其他小组的提问。全班七个阅读小组在分析讨论后分别确定了自己的展示主题。在此过程中,学生有分析《呼兰河传》语言特点的,有分析《呼兰河传》中人物性格与命运联系的,有分析小团圆媳妇、冯歪嘴子、二伯等人物形象的,还有分析《呼兰河传》中人物姓名的命名、呼兰河的地域文化特色的。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分享—查阅资料—再讨论—写作—修改”等一系列过程形成学习成果,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同学汇报研究结果。汇报完成后,其他小组的同学再就该小组的研究内容进行提问,小组同学进行补充答疑。

笔者认为,在初中语文专题教学中一定要做到“教师先行”。教师应对整个专题涉及的萧红作品进行精心研读,并精心设计相关环节。在本次初中萧红作品专题教学实践中,笔者对《呼兰河传》《回忆鲁迅先生》《桥》《手》《小城三月》等作品进行了深入阅读与分析,从而确定专题教学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与过程实施。

初中语文专题教学的实施一定要结合初中生的具体学情。班里学生层次不一,对学习内容的接受程度与理解能力均不同,这就要求教师随时关注学生的学情,有的学生探究能力较强,能探究到诸如“大泥坑”的深刻意蕴与象征,有的学生则只能进行到基本文本赏析的程度。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互相解决了本组同学的大部分问题,增强了小组成员的信任度与参与度,在此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都在此次专题教学实践中实现了原有学习基础上的能力提升。

通过此次初中萧红作品专题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学生之前对于经典作家作品的排斥、躲避等消极态度有了较大的转变,对于经典的隔阂有所减弱。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愿意静下心来投入相关阅读与写作活动实践中,而不是因为惧怕整本书阅读而放弃了对文学经典的探索。学生在对《呼兰河传》《回忆鲁迅先生》《桥》《手》《小城三月》的阅读中深化了认识,提高了写作能力,并且表现出对作家及其作品进一步了解、探索的趋向。

本次专题教学的实践证明,专题教学对初中生的文学思维品质有着较大的提升作用。学生在走近萧红、走进萧红的同时,反观了自己的个人生命与体验,实现了文学与生活的贯通,落实了阅读与写作的相互促进。不同于单篇文章有一说一、有二说二的传统教学,不同于单一作品的比较阅读,有设计、有序列的专题教学更能打通初中生的思路,丰富初中生对文字与世界的感知,增强其思维的敏感度。

本次萧红作品专题教学中,初中生品味了多部作品中萧红稚拙浑朴的语言,感受了萧红的悲悯意识,体会了萧红独特的敏感气质、孤独的生命体验及其与众不同的审美情绪。萧红作品中蕴含的独特思想价值、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都让学生对个人生命体验进行了审视。比如,在《呼兰河传》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利用辩论的方式对“是否应该改造大泥坑”的问题进行了辩论。有的学生认为,遇到困难应该努力地去克服,这样才有解决难题的一天,而不是得过且过,能躲就躲,自欺欺人;有的学生则从原文中找到了具体的细节,佐证了呼兰河人民想要改变却又力不从心的无奈,指出他们人生的被动。这都反映了初中生对文本的不同理解与对世界的不同感知。因而,在初中阶段进行语文专题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总之,初中语文专题教学的开展需要教师对整个课程的结构进行设计,引领初中生进行探究,保证初中生的参与度。学生则需要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提出问题,深入思考探究,并在分享、合作、交流等过程中提升能力。初中语文教师在专题教学中的身份是引导者,而非单纯的讲授者;初中生在专题教学中的身份是学习活动的探索者,而非被动的接受者。

猜你喜欢
呼兰河萧红鲁迅
《萧红传》
——一本能够让你对人生有另一种认知的书
鲁迅,好可爱一爹
梦游呼兰河(组诗)
读《呼兰河传》有感
萧红:不要在寂寞时做选择
鲁迅《自嘲》句
论影像萧红的呈现与接受
浅谈《呼兰河传》中萧红的“赤子之心”
概念整合视阈下文学翻译创造性叛逆解读——以萧红《呼兰河传》英译本为例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