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藏族自治州位于三江源國家自然保护区和青海湖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核心腹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国乃至东南亚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海南州畜牧业资源优势明显,境内近零污染的生态环境得天独厚,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全球无公害超净区”组成部分,绿色畜产品享誉全国。全州可利用草原面积占全省草原总面积的8.2%,各类草食牲畜占全省牲畜总量的26.7%,畜牧业资源优势明显,这里是青海省最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基地,也是全国唯一的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青海省海南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海南州示范区)重点针对生态本底脆弱与生态保护战略需求矛盾突出、产业基础薄弱与民生持续改善需求矛盾突出等问题,集成应用生态保护、清洁能源、生态农牧业等技术,探索适用的技术路线和系统解决方案,形成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模式,对江河源区生态保护与治理、生态产业协调发展形成示范效应,为落实联合国《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实践经验。
近年来,海南州积极探索开展区域适宜生态畜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模式创新,逐渐形成具有青藏高原地域特色的生态畜牧业“海南州模式”,着力推动传统草地畜牧业向生态畜牧业发展转变,有效助力海南州示范区建设,对青藏高原及我国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具有重大示范意义,可为国内乃至世界同类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样板。
难点:高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高质量发展难以协调
海南州属于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区,地势高寒,气候恶劣,草地植被群落结构简单,植物生长期短,自我恢复时间较长。同时,地处高寒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畜牧业发展滞后。如何针对高原地区生态系统脆弱的特征,正确处理高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实现民生持续改善,是海南州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寒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海南州平均海拔3200米,年寒冷期持续8个月,大部分地区年均气温在0℃以下,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性较差,对环境变化反应敏感,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而发生退化演替。系统自我修复能力较弱,自然恢复时间较长,部分区域草原生态功能、水源涵养能力尚待恢复。冬春季节草畜平衡矛盾突出,部分地区草原退化,鼠害问题突出,草原出现黑土滩化。
高原畜牧产业亟待提质增效。海南州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以来,草地畜牧业建设虽取得实质性进展,但“高原、绿色、有机”品牌建设有待提升,畜牧业各生产环节的科技附加值仍然较低,农牧民靠天养畜的局面仍未改变。如何转变传统畜牧业发展模式,协调生态保护与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以生态保护成果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和改善农牧民生活,用产业发展成果来反哺生态环境保护,是摆在高原畜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道路上的难题。
解题:高原畜牧业转型升级,推进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2022年7月,国务院批复海南州以“江河源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作为2009年科技部批准全国唯一的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海南州聚焦草地保护与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科技需求,依托科技进步和机制创新,着力推进高原畜牧业转型升级,促进“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打造江河源区草地保护与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新范式,为青藏高原及同类地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模式。
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切实提高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坚持生态优先,秉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发展理念,着眼于江河源区生态保护与治理,科学合理利用和保护草地资源,减压增效。探索高寒草地退化生态系统自然恢复和适应性修复技术,集成推广典型草地生态功能退化区综合治理模式,维护草地稳定性和生态功能。提高天然草地科学放牧水平,大力推广返青期休牧、“取半留半”、划区轮牧、三季轮牧等科学合理的放牧模式,有效促进草畜平衡,维护高寒草地的稳定性和生态功能,提高草地环境承载力。
发挥科技引领示范,有效助力高原畜牧产业提质增效。坚持科技创新,以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为重点,推广畜牧业良种繁育、种草养畜、减压增效、农牧一体化循环发展模式,促进生态保护和生态畜牧业协调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以人工草地建设、高产饲草种植、规模化饲草基地建设为核心的草产业,提高饲草资源转化率,为家畜冷季饲养提供优质饲草保障。加强牦牛藏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推进提纯复壮。推广以“三增三适”为核心的高效养殖技术,全面提高家畜生产能力和水平,打造生态牧养新模式,科技促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和可持续发展。
创新组织经营模式,持续带动牧区群众稳定增收致富。创新畜牧业生产模式,提升畜牧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水平,推动畜牧业发展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放牧养畜型向智慧高效型转变。创新组织模式体系,推广“企业+合作社+基地+农牧民”的组织方式。加强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建设,提高奶类、肉类等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产品附加值,利用互联网、电商等新型经营手段着力提升特色农畜产品品牌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让农牧民在生产、加工、经营各个环节稳定增加收入,实现“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
成效:实现“三生”融合,打造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样板
随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深入贯彻,创新驱动高原生态畜牧业发展战略的持续推进,海南州示范区以江河源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发挥科技创新引领示范作用,协调高寒脆弱生态系统与畜牧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构建“生态—生产—生活”协调发展共赢模式,稳步推进高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协同发展,为黄河源区及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途径和适宜模式,为青藏高原乃至世界同类地区草地生态保护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样板。
适度放牧利用,维持和提升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功能。海南州示范区通过高寒草地保护修复机理研究,集成推广了典型草地生态功能退化区综合治理模式,退化草地明显恢复,草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提高,水源涵养功能有效提升。基于农牧耦合的天然草地中度放牧(45%~55%利用率)技术,因地制宜地实施了休牧、禁牧和轮牧,保障了天然草地健康可持续利用,显著提升了天然草地碳固持能力。建设小面积优质高产栽培草地,为家畜生产提供丰富的饲草资源,同时使大面积的天然草地得到保护、修复与合理利用,推动了草地生态保护和畜牧业协调发展,形成了农牧一体化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方式。
创新集成全产业链关键技术体系,破解高寒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瓶颈。海南州示范区根据海南州自然资源禀赋,开展了区域适宜的生态和生产牧草种质资源挖掘,研发了高效种植及栽培技术。结合地源性饲草资源及家畜营养需求,开发了多元化的优质人工草产品,冷季补饲饲草粗蛋白含量提升了1.8倍;有效缓解了冷季饲草营养品质差的瓶颈。通过推广牦牛和藏羊高效养殖技术,缩短了家畜出栏时间,有效减轻天然草地放牧压力。通过营养调控优化农畜产品品质,区域品牌价值明显提高,打造了高原“天路飘香”等农畜产品品牌,逐步形成了类型多样、功能完善、优势互补的生态保护与畜牧业协调发展模式。
产业融合及组织模式创新,打造乡村振兴新路径。海南州示范区通过现代生态畜牧业生产、经营和组织体系建立,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股份合作、工序衔接、产销对接等方式,带动农牧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共同参与,形成“企业+合作社+基地+农牧民”的生产经营格局。壮大农牧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水平,提高组织化程度,以贵南县森多乡嘉仓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为例,在“天然草场季节轮牧—人工草地建植—优质牧草青贮—饲草精准配置—家畜营养均衡饲养—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产业融合发展”为一体的发展模式带动下,合作社年终户均增收8098元。基于“三生”融合发展模式,实现了高原生态畜牧业的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
发挥区域耦合优势,科技支撑三江源国家公园草畜平衡。三江源国家公园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面积达19.07万平方千米,占中国已批准设立国家公园的83.0%,是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抓手。海南州融合草地生态系统多功能性保护目标,通过草畜资源时空优化配置,加快了国家公园内家畜周转速率,降低了园区内放牧家畜存栏数量,减少了放牧家畜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干扰,为国家公园内珍稀野生动物保护释放了草地资源和生态空间。通过区域耦合及资源优化配置,减轻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天然草地放牧压力约217万羊单位,扩大有蹄类野生动物生存空间385万公顷,打造了国家公园内外种养结合、草畜联动新范式,为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保护和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了技术途径和适宜模式。
作者:徐世晓、王循刚、赵娜、赵亮、张骞、李珊珊,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何生平,海南州科技推广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