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双师双能型”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

2024-04-10 14:32高晓燕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4期
关键词:双师双能型双能双师

高晓燕

[摘           要]  教师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师资水平是人才培养质量的生命线。随着职业教育的深化改革,产教融合成为職业院校发展和高等职业院校构建“双师双能型”教学创新团队的重要途径。从“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建设的现状着眼,针对“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在培养标准、培养格局、意识与能力培养方面的问题,提出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进行教学创新团队标准的再认定、寻找校企合作的融合共通点、构建科学系统的素质培养体系等建议。最终使师资队伍成为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目标、满足新时代专业发展要求的“双师双能型”教学创新团队。

[关    键   词]  产教融合;双师双能;教学团队;高职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4-0125-04

一、研究背景

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学创新团队,首先要明确“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与要求。目前关于“双师型”教师的概念界定,主要有“双资格说”“双能力说”和“双素质说”等[1]。此外,还有多种多样的阐释,比如“双层次双职称”“双能力双证书”“双素质双融合”等[2]。教育部2022年出台了“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进一步明确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与要求[3]。

近五年,教育主管部门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很多文件中多次明确职业教育不是作为高等教育的低端存在,而是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教育类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有“双师型”教师以及教学团队。国家与教育主管部门相继发布相关政策和意见来指导“双师型”教师建设。高校要“加强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健全多元投入机制,积极争取行业企业和社会各界支持,优化调整经费支出结构,向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实训实习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倾斜[4]。产教融合是一种办学模式,要求在学校教育中将教学与产业紧密结合、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在育人过程中体现出生产过程,为学生提供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平台[5]。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超过一半,我们要建设100家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100个国家级企业实践基地[6]。

综上,可以归纳出“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以及将产教融合作为师资培养的重要路径。第一,“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备丰富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又具备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概括而言,“双师型”教师是指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与素养,要求具有教师、工程师等资格,兼备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第二,通过产教融合可以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培养师资团队的终极目标是培养行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优秀的人才培养来自“双师型”教师的知识架构、实践能力以及教学研究能力。只有教学内容与实践技能来源于真实的工作岗位,未来学生才能胜任岗位要求,而这些工作都需要师资以及教学团队去完成。因此,教师获得这些能力,离不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二、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学创新团队提出的挑战

“双师型”师资占比是评价高职学校办学优势的重要标志之一。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学校的首要任务。目前,在高等职业院校师资的个体培养以及师资团队的组建、选拔、认定和评价的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

(一)“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认定标准不够规范

“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是由“双师型”教师构成的,但不仅是由教师简单的排列组合而成。教学团队的建设适用于“高内聚、低耦合”的原则,需要在遵循团队的整体性与完整性规则的前提下进行有机组建。具备高素质“双师型”教师以及教学团队是高等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关键。目前,在培养与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评价标准不规范、师资实践教学能力薄弱等问题。

1.“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目标需要进一步细化

目前,对“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目标太笼统,有的学校不区分文科、理工科师资培养,也不区分基础课与专业课师资培养,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目标全校所有学科与专业使用同一个“培养定义”。因此,在执行与实施的过程中,因为标准与专业特性偏差太大而导致执行的形式多种多样,偏离了“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核心任务,即为培养专业人才服务。

2.“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在很多研究中,“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成员的构成只要符合老中青、职称结构与专业结构合理、有着共同的研究目标等即可。但是,“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的建设与项目的研究有相似也有不同的地方,其终极目标是人才培养,而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与实践技能需要与时俱进,团队成员需要协作完成。因此,在团队组建过程中需要兼顾教学、实践、科研三重任务,三者需要合理统筹、规划,相辅相成。目前,在执行与实施过程中有“重建设、轻培养”的现象,甚至存在为争取或通过某些质量工程项目的评审而临时搭建团队的现象,造成团队的拼凑感较强。

(二)“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培养的格局有待提升

1.师资引进机制创新性不足

“双师型”教师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渠道:第一,学校与企业合力对校内现有教师进行培训,提升师资实践技能水平。第二,学校面向行业企业招聘符合“双师型”教师标准的人才。第三,聘请符合标准的兼职教师。校内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数量不在少数,但实践经验不足,紧跟行业的发展适应性差,不能满足现行产业发展的要求。对现有教师提升“双能”素质的做法,可以解一时所需,但持续发展力不足,仅仅完成了师资培训任务。站在持续发展的角度上,师资培养与师资培训二者是不同的。因师资招聘流程的某些程式化的限定以及专业师资的知识属性较强,导致人事部门对师资团队真正需要的人才评价并不够全面。招聘完全符合某专业“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成员的成功率不高。另外,兼职教师对教学的积极性不高,他们更多希望在产业内继续提升自己的能力或以获得课程报酬为主要目标,因此对于教学工作的积极主动性不强,教学效果不明显。

2.产教融合培养机制不够健全

(1)地方政府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有些地方政府十分重视职业教育,出台了相关措施扶持职业教育发展。但因政府主管部門制定的政策实用性不强与适用性较差,导致政策对企业的吸引力不足。地方政府更加侧重产业规模的扩容与新技术的发明等方面,对于产业人才的本土化培养力度与重视程度均有不足,充当媒介的作用较大,参与产教融合的深入性不足,推动人才培养的融合性方面用力不均。政府以及相关主管部门没有将能量充分释放到产业发展当中。

(2)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

企业把工作的重心放在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等方面,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本文所指人才培养是指培养智力密集型或技能密集型方向的人才,而不是单纯劳动密集型或经过短期培训即可上岗的岗位。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企业参与人才培养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与财力成本,但是短时间回报甚微。因此,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大多停留在完成社会公益责任的层面,投入的人力与资源不足。当然,企业也有用人需求,但应届毕业生与实习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较弱,通过培养成为技术能手后离职的比例较高,甚至在特殊情况下会发生泄密等不愉快的事情。因此,企业对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与师资队伍建设的兴趣与积极性不高。

3.团队结构有待优化

(1)共同的发展目标不明确

企业的任务较为具体,尤其在具体项目上的变数与技术需求较大,其主要的目标较为简单,盈利即可。学校的目标相对企业较为宏观,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较为复杂。产教融合的难处在于需要找到校企唯一的、共同的目标,实现双赢或者多赢。

(2)团队的内部结构不完善

团队内部知识结构与智力结构的组成完整性不足,导致在科研与教学内容方面有短板。理论与应用型团队成员的比例要围绕团队发展规划与人才培养目标来完成,而人才培养目标又来自一线岗位。理论型过少,导致成果的高度不足,基础不扎实,不能更好地应对产业的迅速发展所带来的变化。应用型过少,导致研究成果与教学成果的呈现速度与广度较差。团队结构的不完整与不完善问题需要进一步补齐与优化。

(3)校企双方的分工过于明确

校企双方进行产教融合时,虽然双方进行明确的任务分工使校企合作处理事项的可执行性提高,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任务过于明确也会导致融合度不足。学校教师的技能水平相对企业讲师偏低,而企业讲师相对校内教师的教学能力也不足。在很多团队协作中,将两项任务完全剥离,校企各自分工明确,最终产教融合度不足,产教融合的效果不明显。

4.教学团队持续发展力度与措施不够

在“双师型”教师与教学团队的评价、选拔、认定、发展等方面制度建设落后。第一,“双师型”教师福利待遇与非“双师型”教师相比没有明显差异。第二,师资队伍建设有“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只要进入“双师型”教师行列,做不做“双师”工作无人管,无继续教育也无考核。造成“双师型”教师多“有名无实”,或曾经有“实”,最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双师”未必“双能”。

(三)“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的培养意识与能力有待提高

1.产教融合理念不够深入,自我提升能力与意识不足

某些基础课程教师认为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与技能与后续课程或产教融合共同开发课程的关联性不大。他们单方面地认为理论知识不需要持续改变,课程内容与授课方式的改变可能会导致学生难以接受。因此,造成个人在知识水平的提升以及与时俱进等方面的意愿不强。

2.满足于现有的学科知识体系,运用信息化的能力不足

未来的世界是信息的世界,而随着信息化教学的推进,教师需要不断提升个人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同时,很多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需要团队成员协作完成。教学团队在教学信息化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不足,会使人才培养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3.教学创新团队的协作能力有待提高

高等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专业的实用性与可持续发展,需要师资团队共同协作方能完成。“把共同事务做好的能力”既包括把事做好的能力,又包括学校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良好磋商和相互妥协的能力。第一,很多“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协作能力不足。团队组建工作变成了简单的人员积木,只有搭建,没有配合,团队成员各自发展,智力融合度不足,有价值的团队创新成果较少。第二,产教融合组建的教学团队没有真正融合。企业教师听从企业的管理,校方教师遵守学校的制度与规定,当二者产生矛盾与冲突时,对师资团队成员的协作产生诸多不良影响。例如,工作时间的安排、突发事件的处理机制、各自独立的绩效考核体系等导致团队内部产生一系列沟通与协作问题。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双师双能型”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策略

(一)清楚界定“双师型”教师的标准

培养“双师型”教师,进一步按照专业适用的原则,以有利于专业人才培养作为主要目标,重新规范与明确“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培养需要进一步根据专业发展方向、人才培养目标、教学与科研的比例关系等因素来综合考量并制定创新型教学团队的标准。根据团队发展需求制定团队中每位教师需要掌握的能力与发展方向。按照专业培养方向从基础、中级、高级三部分来对师资的专业知识进行精准定位,组成“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并且正确划分每阶段师资的比例。另外,从团队的内部管理上还需要对每位教师具体应该达到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养目标进行明确。总之,在团队建设过程中,需要以专业发展需求作为培养“双师型”教师与创建教学团队的维度,以专业人才培养作为产教融合的基础以及“双师型”教师及教学团队的评判标准。

(二)建立“双师双能型”师资培养的产教融合模式

2023年,教育部发出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号召,提出要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双师型”教师将在产教融合共同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高等职业院校需要建立一套符合本校基本情况、教师专业特点、行业特点的规划方案与制度。方案与规划的制定可以切实推进职业院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不断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建立企业经营管理者、技术能手与职业院校管理者、骨干教师相互兼职的制度。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最终在人才培养的道路上实现校企一家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逐步实现互融互通。

1.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鼓励校、企、政三方共同制订师资团队的发展规划,共同制订团队中每位教师的发展路径。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的建设,通过建立产教融合的机制共同讨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专业需求与行业发展趋势共同制订团队师资的发展规划。

2.共同构建多元师资团队结构

师资团队除学校教师与企业一线技师外,还可以吸引行业专家、政府主管部门参与到团队中。政府主管部门提供政策指引,行业专家提供未来趋势方向,检测“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的各项能力考评、成果检验、后续发展,形成团队建设设立、考核、修正、评定、再设立、再考核、再修改、再评定的循环。学校有计划地选派优秀教师到行业、企业中挂职锻炼,合作开发研究技术产品,从而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校方教师与企业技师一起承担实践项目与教学任务,在教学与实践技能方面需要共同成长。根据需要,团队中可以吸引其他学科进行交叉研究,多元师资共同构成创新型教学团队。例如,随着现在的媒体融合,动漫专业可以吸收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数字媒体等专业团队的成员进行学科融合,创新发展产业新业态,推动行业产业进步。

3.共同打造产业与行业创新团队

校企深度融合共同进行专业建设,通过发挥双方资源优势,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率与落地率。科研成果从企业真实项目或实践当中来,产业孵化的成功率更高。另外,还可以在师资团队的基础上构建有效的科研平台,使教师在科学研究、协同创新中提升创新能力。

4.共同认定师资考核评价标准

通过产教融合完善师资及教学团队的激励考评制度。制定更加贴近专业发展的师资考核与激励机制。团队成员由双方共同组成,因此考评与激励规则需要在校企双方共同认可的情况下完成,不能校方一枝独秀。在制订方案时,本着实用的原则,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注重实效与效果评价。专业教师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模块选择考取相关的技能資格证书,可以解决因专业范围较广而引发的“泛”的问题。目前,高等职业院校“1+X”证书试点,可以作为“双师型”教师考核的评价方式之一。另外,一些大、中型企业的产业链条较为完整,很多企业内部已经有非常完善的技能考评体系,可以运用到教学团队成员的技能评价当中,或者考取企业相关岗位的技能证书。

(三)提升“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的素养

随着高等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理念的不断深入,“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成员的个人素养需要全方位提升。

1.加强“教书育人”的匠心培养

高校教师提升个人技能的主要目标以及开展横纵向研究的终极目标都是人才培养,要加强教师素质的培养,不能偏离主线使其落入名利场的角逐中。尤其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具有商业价值的成果。加强师德师风方面的建设,合理地分配科研与教学的时间与精力,使教师做到守住本心、不忘初心是重中之重。

2.团队中每位成员的个人发展意识需要不断加强

在团队规划的基础上,提出个人的短期规划与中、长期规划,后续工作按照规划扎实、稳定地推进。最终使团队成为有共同的目标、团结协作、有条不紊、理实相辅、产教融合的创新型师资队伍。

3.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不仅需要注重实践技能,还需要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尤其是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不仅是增加信息化软硬件工具的使用,还需要融入教学理念。作为新时代的“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需要在信息化教学上多下工夫。

4.提升教学创新团队的协作能力

产教融合的关键点在融合,找到每所学校、每个专业产教融合的“点”,是产教融合工作成功的关键。校企合作的根基是共赢,要在校企双方充分熟悉的基础上进行,不能急功近利,诸多细节需要考虑周详。不能只签订简单的校企合作协议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组建出团队就认为完成了创新型教学团队的建设工作。正确建设产教融合的“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必须进行校企双方充分、深入的调研,包括对现有专业师资的调研以及评价,必要时可针对产教融合的师资团队建设情况加入可行性论证环节。

四、结束语

高等职业院校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摇篮,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生力军,在人才培养中需要多方资源的融合、协同、创新发展才能培养出产业需要的人才,而教师则是重要的引路人。因此,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基于行业、产业需求进行师资与教学团队的培养,提升个体师资能力与组建新时代创新型的教学团队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任务。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从认定标准、建设格局、师资素养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存在不少弊端。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需要在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教学能力、素养能力等方面不断强化训练,努力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为新时代培养合格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古翠凤,喻晶晶.产教融合背景下“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J].集美大学学报,2018(11):10-11.

[2]盛晓颖.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才智,2019(1):50.

[3]教育部.关于做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Z].2022.

[4]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Z].2015.

[5]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Z].2017.

[6]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Z].2019.

◎编辑 王亚青

猜你喜欢
双师双能型双能双师
双能X线吸收法在肌少症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
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中商务英语专业“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研究
转型发展背景下的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
转型发展背景下的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
国外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对我国“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启示
依托附属医院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