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海洋
元旦春节之际,地铁、公交车似乎突然不挤了。再仔细回想,似乎平日里也没那么拥挤,很久没遇到过等两三趟才上车的情况。查地铁流量统计,恍然大悟,原来地铁里程长了,坐车的人反而少了。
刚开年,各地统计局还没公布常住人口数字,可已经有民间机构根据互联网平台人口流入流出的实时统计,提前下结论了。有一家叫城市数据团的机构,计算了全国50座大中城市人口流入流出曲线的差值,发现了一个事实:上海、东莞、成都、深圳、苏州等地,2023年春节后的流入人口,远远低于2023年春节前流出的人口;尤其是上海、东莞等城市春节前净流出了大量人口后,春节后人员的回流仍抵消不了即时的流出数字,人口继续流出,深圳在这方面最为显著。在节后漫长的一年中,人流是否就回来了呢?答案也是否定的。
每日乘地铁的人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城市人口数量及通勤活跃程度,我查阅了这方面的数据。疫情三年数据较混乱,比如上海2022年日均客流仅为644万人次,是没有代表性的。观察疫情前和疫情后恢复常态时的数字,还是能够看出趋势的。上海2019年日均地铁客流就达到了1067万人次,2023年仅为1002万人次。这中间当然也有年初疫后的影响,但也应该考虑到随之而来的报复性旅游人流。2023年的客流比2019年降低了近7%,还是颇大的降幅。
另一座一线城市北京,2019年地铁日均客流1082万人次,2023年日均则仅有943万人次,掉得更多。不过,以2024年开年几日的地铁客流量作对比,京沪基本和2019年持平了,这是因为开年5天4个工作日的原因。一线城市中,只有深圳地铁日均客流是增长的,2019年是日均549万人次,2023年达到了740万人次。
中国城市的地铁里程,这些年一直处于高速增长中,比如北京2019年开通里程是638公里,2023年就增加到836公里,增长了将近200公里。上海2019年地铁里程是670公里,2023年升至801公里。深圳2019年地铁里程是411公里,如今已经达到555公里。里程长意味着覆盖面积更广,站点更密,更方便通勤,按理说乘坐人次应该有大幅增长才是,深圳乘客量的增长其实就反映了这样的趋势。可北京、上海建了更多的地铁,给乘客带来了舒适感,乘客却没有增多。这意味着地铁的“大干快上”加重了市政建设负担,地铁建设投资更难回收了。
一线城市铺设了更多的地铁,建了更多的商厦和写字楼,房价也下跌了,却不能留住年轻人,关键还在于就业和城市生活的性价比。比如地铁里程,成都、重庆、武汉、西安、南京等城市都在500公里上下,形成了发达的交通网络,可那里的房价要比一线城市低得多,仅是一线城市的1/3或1/4。这两年房价都在跌,因为新一线和二线城市土地出让限制条件少,新房供给过剩,房价跌得尤其厉害,那里的居住性价比就更高了。全国的房地产大开发,城市建设大跨步,甚至三、四线城市都有了比较好的基础设施,这是年轻人下沉遷徙的一个重要前提,而企业因为一线城市超高的运营成本也在下沉,两股力量形成了合力。
根据麦克思研究院对外发布的《2023年版就业蓝皮书》数据,近五年应届本科生在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持续下降。具体而言,2022届本科毕业生在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为17%,比2018年的21%降低了4个百分点。《就业蓝皮书》还揭示,新一线城市的就业比例保持稳定,二线城市及以下地区的就业比例则从2018年的53%增长至2022年的57%。
逃离了一线城市,来到了新一线或二线城市,因为扎堆者众,工作环境也卷起来了,比如有打工人抱怨,就连以安逸著称的成都一周都要工作六天、加班到凌晨、早高峰等三趟地铁。这就是后话了。
(摘自《三联生活周刊》)
南北方不同的自然环境和文化氛围,满足了消费者探索新鲜事物的心理诉求。
——商务部研究院电子商务研究所副研究员洪勇表示,各地政府和旅游企业加强了对不同地域市场的宣传和营销活动,有效激发了南北游客相互探访的兴趣,也是“南北互跨游”热度不减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