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菊萍
【摘要】“求最值”问题是高中数学考试中学生容易失分的一类题型,其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学科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此类问题的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掌握解题规律和方法,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此类题型.本文对不等式、解析几何、向量三个知识板块中最值问题的求解方法进行归纳和阐述,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中数学;最值问题;解题方法
1 不等式最值问题的解题方法
1.1 添项构造法
此方法的解题思路为:观察题目已知条件特征,思考已知条件、求解代数式、不等式基本性质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增添项目的方式,对求解代数式进行转化变形,使式子满足使用不等式基本定理的条件,从而利用不等式基本定理完成最值的求解[1].
例1 已知:x<15,求函数y=5x+15x-1的最大值.
由x<15可知5x<1,即1-5x>0.
又因为y=5x+15x-1
=1-1-5x+11-5x,
根据不等式基本定理a+b≥2ab可知,
y=1-1-5x+11-5x≤
-121-5x×11-5x=-1,
当且仅当1-5x=1,1-5x时取等号,
由此解得函数y=5x+15x-1的最大值为-1.
1.2 换元法
此方法的解題思路为:创造一个单一变量,利用其替代题目中的某个较为复杂的表达式,以此实现求解题目的转化变形,使其满足使用某种性质或定理的条件,从而完成最值的求解.
例2 已知-6≤a≤3,求3-aa+6的最大值.
令tx=3-aa+6=- a+322+814,a∈-6,3.
由二次函数的基本性质可知,
tamax=t-32=814,
故3-aa+6的最大值为tamax=814=92.
2 解析几何最值问题的解题方法
2.1 利用三角函数有界性求解
在解答解析几何知识板块最值问题时,若题目中存在“圆与直线相交”“圆与三角形之间存在特殊位置关系”等信息时,可优先考虑利用三角函数的有界性进行解题[2].
例3 已知圆C:x-12+y-22=2,若等边三角形PAB的一条边AB为圆C的一条弦,求PC的最大值.
图1
根据已知条件,在直角坐标系中绘制出圆C与等边三角形PAB的位置关系示意图(见图1).连接AC、BC、PC,PC与AB交于点D.
因为AC、BC均为圆C的半径,
所以AC=BC.
又因为△PAB为等边三角形,
所以D为AB的中点,且PC⊥AB.
由圆C:x-12+y-22=2,
可知半径R=2,
则AD=2cosθ,CD=2sinθ,
等边△PAB中,
PD=32AB=6cosθ,
故PC=CD+PD=2sinθ+6cosθ=22sinθ+π3.
根据三角函数的有界性可知
22sinθ+π3≤22,
由此得出PCmax=22.
2.2 构造函数进行求解
此方法的解题思路为:分析已知条件,找出问题中的变量,根据数值、图形两方面的关系,写出目标式,构造出函数.然后,根据函数的基本性质完成最值的求解.
仍以上述题目为例.
设AD=x,x∈0,2,
则PC=3x+3-x2.
记fx=3x+3-x2,
则f′x=3-x2-x2,
令f′x=0,可解得x=62∈0,2,
当x∈0,62时,f′x≥0,函数单调递增;
当x∈62,2时,f′x<0,函数单调递减.
故当x=62时,fx取最大值,
即f62=22,由此可知,PCmax=22.
3 向量最值问题的解题方法
向量最值求解也是高考中常见的题型.针对此类题型,解题时应先结合一致条件,细心梳理出各向量之间的关系,然后基于投影定义、向量模公式、数量积公式、数乘运算法则等知识的整合运用,建立关于x、y、z的关系式,以此减少目标式中变量的个数,将向量最值求解转化为代数式最值求解,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以下方法进行求解[3].举例(略).
3.1 数形结合法
该方法的解题思路为:分析、挖掘题目中已知条件和目标式的几何意义,在此基础上建立直角坐标系,将反映已知条件的图形画在坐标系中,通过图形位置关系的分析,明确目标式获取最值的情形,完成解题.具体解题方法(略).
3.2 导数法
此方法的解题思路为:根据已知条件确定自变量和取值范围,然后将目标式视为一个函数,对其进行求导,在此基础上根据导函数与“0”的大小关系,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和单调区间,进而确定出函数的极值,完成解题.运用该方法解答向量最值问题时的关键点为构造出合适的函数式.具体解题方法(略).
参考文献:
[1]苗祥磊,王德朋.关于解决高中数学中最值问题的分析[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3(28):19-21.
[2]宫里华.高中数学常见最值问题及解题策略探究[J].数理天地(高中版),2023(15):4-5.
[3]轩爱成.高中数学最值问题求解策略教学探讨[J].高考,2021(24):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