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融入高职课程建设的“五进”策略研究

2024-04-10 06:18崔红卫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4期
关键词:工匠培育精神

崔红卫

[摘           要]  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要求,高质量的高职课程建设是培养“高质量、高素质工匠”的重要途径,工匠精神的培育与高职课程建设在价值取向、教学目标、高质量课程建设标准等方面有许多共通共融之处。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师、教学环境、教材等全方位进行改革,目前工匠精神融入高职课程建设存在认识不足、渗透不够完美、培育路径不够丰富、培育氛围不够浓厚、培育政策不够到位等问题。高职院校可以依托“五进”策略,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充实到教材建设中,贯彻到课程评价体系中,深入创新教学团队建设中,营造有利于工匠精神传播和发展的环境,实现工匠精神培育的全流程化运作。

[关    键   词]  工匠精神;高职课程;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4-0033-04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工匠精神成为我国各行各业高质量发展和经济社会繁荣进步的重要支撑,掌握专业技术知识兼具工匠精神的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及现代工匠重要阵地的高职院校理应承担培养具有精益求精、创新精神和国际化视野“工匠”的职责。将研究视角聚焦于工匠精神融入高职课程建设的“五进”策略,即工匠精神进校园文化、进课堂教学、进教材开发、进师生考核、进团队建设,这对高职院校高质量“工匠”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质量的课程建设是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能工巧匠的重要媒介,只有将工匠精神潜移默化地融入课程教育教学中,关注教育的每一个细节才能铸就学生工匠精神,才能有意识地培养出适合新时代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工匠精神融入高质量高职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工匠精神与高职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相融

随着我国经济从高速度向高质量发展,“中国精造”“中国智造”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工匠精神之精益求精、永不满足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前行的重要支撑,缺少工匠精神的劳动者被认为是中国高品质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2019年初,《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養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提出建设“技能型社会”的理念,高职学生培育目标的重要导向是技能型人才的输出,高职课程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媒介。把工匠精神融入高职课程建设中,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意志品质,从而实现工匠精神的价值引领是高职教育重要的指导思想,也是高职课程建设的价值所在。因此,工匠精神与高职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相融相通,工匠精神成为推动我国职教领域进行系统性变革的关键内生力量。

(二)工匠精神和高质量高职课程建设目标相一致

工匠精神之敬业、专注、精益求精、不惧失败是培育高质量高职学生的重要职业核心素养,从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特点来看,高职学生在培养方式上应该按照社会和企业对“工匠”的技能和素质要求,不断增强对技能型社会基础建设的适应性和贡献度。2019年,教育部面向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1+X”书证融通的试点工作,把学历证书“1”与若干技能等级证书“X”作为人才培养的新目标,旨在全方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职业素养。张培等认为“1+X”证书是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的推进路径,“工匠精神形成和发展的真正载体便是技术,而技术创新既需要坚守工匠精神,也是工匠精神引领的结果”[1]。高职课程的建设目标是以学生为中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技能型社会的角度,高职教育要将新技术、新技能、新工艺等纳入课程标准并融入课程教学场景,通过“1+X”证书要求落地到课程建设,培养技能型时代“技教相融、德技相融”的复合型技能型创新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讲,课程建设与工匠精神培育是相辅相成的,具有内在逻辑一致性。

(三)工匠精神和“金课”建设标准相契合

2018年,教育部发布《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提出“两性一度”的“金课”建设标准,将知识传授、能力打造、素质培养作为课程建设的目标。按照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法,高价性属于高级认知,注重学生的分析、综合、评价能力。创新性是指课程建设内容具有前沿性、时代性和先进性,课程设计以学生为中心,学习结果凸显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展探究式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挑战度是指课程教学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按照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需要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果子”,以此激发学生解决困难问题的勇气和能力。本科院校“两性一度”的金课建设标准对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双高计划”,标志着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进入“提质增效”的关键期,高职“金课”建设成为推动“双高计划”的奠基石。修南认为,“推动专业群建设,是打造‘金课的直接动力,打响高职院校品牌,需要‘金课予以支撑”[2],“金课”建设需要厚植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一丝不苟的精神、精益求精的态度、创新的意识,这样才能解决课程教师教得好、学生学得好的问题,必须要有追求卓越的匠心,才能迎接“金课”建设的挑战。

二、工匠精神融入高职课程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痛点问题: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不足,教师对工匠精神的实施偏离,学校领导对工匠精神的培育不到位

从学生层面,对某高职院校学生就工匠精神内涵进行问卷调查时发现,只有近9.61%的调查者表示了解,有近72.38%调查者表示对工匠精神了解一些,但是不全面,有18.01%的学生表示不了解;[3]从教师层面,教师长期以来养成了“差不多”的思想,因此对工匠精神在高质量课程建设实施过程中怀抱“差不多就行”的心态,“差不多”的结果必然是“差很多”;从学校层面,职业院校对工匠精神的重视不够,没有相关职能部门监管教师在课程教学、实训教学和毕业实习等各个教学环节是否渗透工匠精神,缺乏对工匠精神树标建杆工作,因此很难营造工匠精神培育氛围。

(二)难点问题:对校园工匠文化重视不够,对优秀企业文化缺乏深度合作,对非遗文化缺少大众传播性

文化建设是高质量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匠文化氛围是培育工匠精神的土壤,校园工匠文化是一种隐性教育,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高品位校园工匠文化有助于丰富课程建设的内容。长期以来,一些高职院校虽然口头上强调要确立工匠精神标杆,但是在行动上却忽视工匠精神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

企业与学校联手是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校企合作更多仅局限于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课程合作、教学资源合作、师资合作、竞赛合作等不足,合作有限,加上一些企业文化本身存在利益驱使导向,注重产品“即时”价值,这与工匠精神相背离。

非遗文化进校园是工匠精神的直接传播途径,这是因为非遗文化本身是工匠精神的结晶,非遗传承人本身是工匠精神的践行者,“以‘执着守护非遗,以‘坚守丰富非遗”。然而学校目前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仅仅局限于部分学生,以社团的形式出现,没有进行更大范围的推广,没有引起更多学生的关注。

(三)重点问题:工匠精神实施路径不够丰富,工匠精神培育的氛围不够浓厚,工匠精神引领政策不够到位

工匠精神培育要达到理想的效果,需要合适的传播渠道和培育工匠精神的土壤。王可月对哈尔滨地区10所高等院校进行有关工匠精神的抽样调查,发现有大约50%学生认为在他们的学校生活中很少有教师和相关教学活动引导他们了解“工匠精神”。[4]笔者也曾对任教的5个班进行调查,涉及的问题是“是否观看过《大国工匠》?全国‘工匠日是哪一年设立的?课堂上有没有老师提到工匠精神”等问题。结果显示98%左右的学生不知道有“工匠日”,约85%的学生说不知道有《大国工匠》专题片,仅有约15%的学生说好像思政课上老师提到过。工匠精神的培育离不开政策支持,但是目前多数高校缺少工匠精神培育的政策性文件,缺少具体执行工匠精神的制度,缺少工匠精神培育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持。

三、工匠精神融入高职课程建设的“五进”策略

针对工匠精神融入高质量高职课程建设需要解决的痛点、难点和重点问题,在实施策略上要疏痛点,破难点,抓重点,才能出亮点,高职院校应结合校本实际,实施工匠精神的“五进”策略,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充实到教材建设中,贯彻到课程评价体系中,深入到团队建设中。

(一)工匠精神“进”校园,找准工匠精神培育的契合点和切入点,助力高职课程建设

内涵丰富的高品位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课程内涵发展的精神动力和软实力的品质象征,是工匠精神融入的重要载体。[5]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有一定的土壤,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依托“三元文化”,构建工匠精神校园文化培育摇篮,合力推动高质量高职课程建设,此处“三元文化”是指“一元万向企业文化,二元校园文化,三元非遗文化”,具体如下:

首先,把万向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受企业家的工匠精神,丰富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万向集团之所以成为中国企业的“常青树”,源于其高品位的企业文化,工匠精神落实在企业家层面,可以认为是企业家精神,“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内核,敬业是企业家精神的动力,执著是企业家精神的底色”,把高品位的万向优秀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文化中,通过鲁冠球“三创”(创新、创业、创造)精神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比赛,开设鲁冠球“三创”精神课程,成立鲁冠球精神委员会,以定期开办讲座等方式接受万向文化的洗礼,实现全员育人。

其次,通过入口端、中口端、出口端多种渠道,强化工匠精神融入课程建设的各个环节。从入口端着手工匠精神的培育,通过新生入学军训培养工匠精神的吃苦耐劳的精神;通过学习校训“明德”培养学生崇高的道德品质,以德为先,“慎思”培养学生知行合一,“崇实”培养学生脚踏实地,不好高骛远,“创新”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学习学院“4T”LOGO,明确“育人”(teaching)的目标是培养会“思考”(thinking)、懂“技术”(technology)、引领时代“潮流”(trend)的学生。在中口端强化工匠精神,通过联手企业参与创业大赛及其他各类比赛培育学生工匠精神,邀请有名望的企业人员参与学院的课程建设;通过参与美国“十万强”项目培训,传播中国工匠文化的精髓,弘扬中国工匠精神。从出口端巩固工匠精神,通过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与企业进行无缝对接,亲身体验企业工匠精神,从而实现工匠精神的全程育人。

最后,通过创建非遗文化基地,开设非遗文化选修课,定期举办非遗大师讲座,分批培训非遗知识,让师生共同感受中国竹编、活版印刷术、十八般武藝等中国文化的魅力,使全校师生对大国工匠和工匠精神从了解到感动,从感动到自信,把工匠精神植入每位学生的心中,内化为他们共同的价值追求,从而激发广大学生学习技能的进取心,增强民族自豪感,以此助力课程建设。

(二)工匠精神“进”课堂,师生联手共建工匠精神家园,提升课程改革实效

课堂是培育工匠精神的主要阵地。将工匠精神融入课堂教学,一是教师对工匠精神的理念心领神会,教师自身要有工匠精神意识,不做“差不多先生”。在将工匠精神融入课堂之前,教师要尽可能多地搜集并梳理与教材相关的有关工匠精神的典型案例作为课程教学的知识储备。在工匠精神融入课堂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选取案例有机融入教学内容中,潜移默化中把工匠精神熔铸到学生的内心,引发学生思想共鸣,避免出现课程内容与工匠精神“两张皮”现象。在课后,利用在线开放平台开辟工匠精神专栏,渲染工匠精神;利用学院英语自主学习中心平台,通过开办工匠精神专题讲座,撰写工匠精神读书报,培育中心“服务之星”,树立身边工匠精神榜样,辐射全院,服务课堂革命。

二是从学生的视角,不囿于成见,彻底从“你讲我听、听而不信”向“你讲我思、思而笃信”转变,必要时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方法的设计、学习评价的实施中,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革命,掌握学生所需的第一手资料,实现课堂教学由“教”向“学”转变,由关注教师的“教学效果”向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效”转变,让学生在自我参与与自我管理过程中培养工匠精神,以实现学生被教与自教的有机统一,助力课堂革命。

(三)工匠精神“进”教材,寻找教材内容与工匠精神的结合点

以教材为载体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蕴含在相关知识中的工匠精神要素,在授课过程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通过视频、音频与文字资料的方式把工匠精神融入单元主题、词汇学习、阅读材料、课文注释中。如通过阅读可可·香奈儿生平事迹,从小小的一家帽子店,到后来开始设计非常有名的小黑裙、套装以及香奈儿5号香水等,到今天香奈儿品牌市值约200亿美元的发展过程,分析其成功的背后蕴含的坚持不懈的工匠精神品质,结合万向企业从“七雄聚义”开打铁铺到如今走向世界,成为中国民营企業的一棵常青树,鲁冠球“一生只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是对工匠精神的最好诠释。通过学习餐饮文化单元,结合观看《舌尖上的中国》,了解中国文化之博大精深,提升民族自豪感的同时,深挖中国美食制作背后工匠精神之精益求精。通过健康护理单元学习,结合电视剧《最美逆行者》,挖掘工匠精神之敬业和奉献精神。

(四)工匠精神“进”考核,提升工匠精神培育效果

考核是检验工匠精神培育效果的重要手段。首先,借助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开辟工匠精神专栏,考查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内涵、意义、古代工匠精神的传承方式等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纳入学生平时成绩。通过问卷调查和知识竞赛,了解学生是否对教师提供的工匠精神材料进行回顾或学习,主要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其次,倡导深度学习,建设挑战性习题。例如:通过单元学习,制作单元学习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通过挑战单元工作任务单,撰写单元工匠精神学习心得等行为导向,内化学生的自我教育与管理,对工匠精神进行养成教育,着重考查学生践行工匠精神的表现。最后,工匠精神考核不只是落实在学生身上,还要纳入教师考核系统,形成一种倒逼机制促使教师改变理念,秉持、守望工匠精神,考核主要考察教师是否将工匠精神要素融入课程大纲、授课计划、教案、课堂教学、学生作业中,是否在学生知识目标达成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塑造了学生精益求精的价值理念,从而实现教书育人的教学目标。

(五)工匠精神“进”团队,促使工匠精神落地生根

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以特定的组织或团队为载体,为此我们可以建立教师团队、学生团队、师生团队等培育工匠精神。教师团队是促进工匠精神落地生根的中坚力量,从教学大纲工匠精神的融入、教案工匠精神的撰写、教材工匠精神元素的开发、课堂教学工匠精神的具体落实及线上工匠栏目的开辟等都要通过教师团队完成。团队负责人要根据实际需要组建课程团队,以提高工匠精神培育的实效性,避免团队名义下的个体劳作、团队成员劳动成果碎片化,影响团队工匠精神培育的效果,打击团队成员的积极性。

学生志愿者团队是锤炼工匠精神最直接的途径,探索培育学生团队的工匠精神必须有长效机制,且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学生团队工匠精神的可持续发展,比如团队成员的流动性较大,如何做好新老团队成员的衔接工作;二是学生团队负责人的责任担当,比如招募社团新成员、制订工作计划、合理配置团队角色、保障团队成员自由沟通等;三是学生团队的领导,能不能高效发挥团队的作用,关键是团队领导的带动与引导,团队领导可以由高年级有威望的学生担任,但其本人必须具有敬业、奉献特质。

师生学习共同体是培育工匠精神最有效的途径,工匠精神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单一的课堂教学显然不能满足工匠精神培育的需求,为此教师一方面需要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和灌输,将工匠精神内化为学生个体思想意识,另一方面又要善于搭建更广阔的平台引导学生将个体的思想动机转化为外在的行为。各类比赛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通过参加比赛可以催化学生技能的同时,提升学生工匠精神品质的形成,为同伴树立“工匠精神实践能手”“工匠精神学习标兵”等。身边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种以培育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比赛模式,得到很多学校认可,特别是在长期担任技能大赛指导的教师群体中引起了共鸣,为培育工匠精神提供可借鉴的成果。

四、结束语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是从业人员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6],在高职课程建设中融入工匠精神,对学生发展来说,在校期间培育工匠精神,对职业生涯规划很有益处,更有可能成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砝码;对学校发展来说,以生为本,根植高质量课程建设,发挥工匠精神融入高职课程思政这个意识形态宣传的主阵地作用,能够促使学校真正落实高质量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使教学工作和思政工作落到实处;对社会发展来说,将有利于营造工匠精神培育氛围,潜移默化提高人才质量,为社会经济发展与转型升级提供助推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培,夏海鹰.技能型社会视域下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的时代审视与行动框架[J].教育与职业,2022(5):28-35.

[2]修南.“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金课”建设的价值与维度[J].职业技术教育,2020(32):31-36.

[3]谭红霞.高职思政课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9.

[4]王可月.“工匠精神”培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9.

[5]张旭刚.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价值、困囿与掘进[J].教育与职业,2017(21):65-72.

[6]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66-69.

◎编辑 马花萍

猜你喜欢
工匠培育精神
90后大工匠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工匠风采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工匠神形
拿出精神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工匠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