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逸超:育“心”是一门富有科学的艺术

2024-04-10 05:28刘乙鑫
课堂内外·好老师 2024年3期
关键词:小勇心理健康情绪

刘乙鑫

如果说教育是一门学问,那么心理健康教育更是一门科学与艺术相互融合的学问,它不仅要求教师要具备系统的心理学知识,更要求教师富有细腻的包容心与共情能力。兼具感性与理性,这正是刘逸超所从事的心理教师职业。

而这样一个在外人看来一周上不了几节课的“闲职”,实际却并不轻松,作为学校唯一的专职心理教师,除固定的课堂教学外,个体辅导、团体拓展活动、心理健康活动以及重点学生的家访,这些工作都要交由刘逸超负责,其中的辛苦不言而喻。或许热爱可抵岁月漫长,正是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热爱,让刘逸超即使繁忙仍然乐在其中,尤其看到孩子从心理咨询室中走出时脸上洋溢的笑脸,她更能体会到自己的成就与价值。

与育“心”结缘

因为在大学就读的心理学专业,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刘逸超也逐渐培养起了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趣。对心理学知识的熟练掌握,让刘逸超对真实的课堂教学充满信心,但现实却无情地给她浇了一盆冷水。本科实习时的第一次上课,由于紧张,刘逸超的声音特别小,加之心理健康课堂的互动氛围比较活跃,导致整个课堂乱糟糟一片,完全不受控制。至今回想起来,刘逸超仍然表示:“那真是我上过的最差的一节课。”

这一场小风波让刘逸超明白,理论知识的充沛并不等于能够得心应手地应对实际的课堂情境,扎实的专业知识只是成为心理教师的前提,作为教师,更要不断向前辈取经,学习该怎么上课,该怎么和学生打交道。在研究生实习期间,她跟随天津市心理名师马丽莉老师学习,细微到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个语气上都反复练习,直到将一堂课打磨到自己满意的程度。马老师的专业引领、高标准严要求,让刘逸超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迅速提升,直到这时,刘逸超才敢说:“在心理健康教育这条路,我才算入了门。”

而真正踏上心理教师岗位后,刘逸超才明白,这个职业其实并不简单,除了常规的授课以外,学生的个体辅导、学生心理档案建设、学校相关活动甚至家校共育等等,各种细枝末节的工作自己都需要参与。对于学生的心理辅导,也并非简单的安慰和建议,而是要首先建立起与学生之间的信任关系,也要采取科学的方法和实用的心理技巧帮助他们应对情绪的波动与压力。而作为心理教师,刘逸超更要时刻保持饱满热情,不让自己被学生的情绪所牵动,因为只有自己保持稳定乐观,才能给予学生正向感染,这的确是一项“充满艺术的挑战”。

“心理教育涵盖的面很丰富,但却没有像语文、数学等学科一样系统的教材,因此在授课时容易不成体系,变成‘学生玩一玩就过去了的边缘课。”刘逸超讲道。为了让心理课真正发挥价值,她在深入思考之后,采取了“身心共建”的“单元式”教学,单元之间相互独立又层层递进,契合学生在学年各阶段的心理状态,课堂以互动活动为主,让学生课上体验、课下感悟,这样的方式收获了学生的一致喜欢。

入职不久,出于领导的信任,刘逸超担任了七年级年级组长一职,这对于她来讲,无疑是更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其实对于心理教师而言,课时少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可能每个班一个星期就一节课,与学生的接触少,很难敏锐地捕捉到学生的心理动态。”刘逸超讲道,“担任年级组长之后,我便有了机会去接触每位家长和孩子,了解他们的现实问题和想法,我的很多教学方法也能得到更好的实施。”

做倾听者

作为专职的心理教师,和学生的对话交流成了刘逸超的日常。在学生眼里,她就是最好的倾听者,很多不愿意和父母、长辈交流的话题,在刘逸超这里仿佛就打开了话匣子。而每每看到那些情绪焦虑的孩子能喜笑颜开地走出咨询室,刘逸超便感到无比欣慰。

“在很多人看来,心理学是一个充满神秘感的专业,像一个魔法师一样,轻轻动动手指就能把负面情绪带走。但现实是,并没有魔法的我们,在面对很多情况时也会无措,甚至害怕,会感慨自己专业知识的局限。”刘逸超说。

曾经,刘逸超遇到一个叫小勇(化名)的孩子,很小的时候母亲便远走国外,留下他和父亲、继母一起生活,家庭变故让小勇患上了严重的焦虑症和癔症,而缺少正确教育观念的父亲不仅没有及时采取正确方法,甚至请来“大仙”给孩子驱魔,正因为这件事,小勇一气之下从家里搬了出来,在学校外面租了一间公寓,和家人几乎没有联系。

和小勇接触是在高三的时候,面对谁都不爱说话的小勇,却在刘逸超面前吐露了心声,甚至有时候愿意在她这里待上一整天。对话中,刘逸超了解了他的家庭情况,也看到了他身上触目惊心的自残伤痕。但是让她欣慰的是,小勇并不反感心理诊治,相反,他自身在积极地寻求心理治疗。就这样一段时间的沟通,小勇的状态明显好了很多,乐于把自己的生活场所收拾干净,也把自己的小狗照顾得很好。但在一次乘出租车时,小勇的癔症发作,他第一时间给刘逸超打来电话,听到电话那头歇斯底里的嘶吼,刘逸超险些慌了神,她强迫自己镇定下来,一边安抚他的情绪,一边告诉司机师傅应该怎么做,她迅速联系小勇的父亲、班主任做出相應对策,甚至联系公寓负责人把通往天台的门锁死。“几乎能想到的举措,全都做了!”好在最终有惊无险,在一番安抚之后,小勇并没有做出过激的行为,但那份恐惧让刘逸超如今回想起来仍然心有余悸。

“因为只有高三短暂的接触,小勇的情况并未完全好转,如今我和他唯一的交流仅有朋友圈分享的生活动态,看起来,他的状态似乎好了很多。”其实多年以来,像小勇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他们的出现让刘逸超明白,心理教育不能是教师的单打独斗,家庭才应该是孩子心理教育的主阵地。于是在后来的工作中,刘逸超尤其重视对家长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引导,她也强调,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应该“多一双眼睛,多一对耳朵”,要善于观察和倾听,敏锐捕捉,预防永远是优于干预的处理方式,让孩子从小就养成良好的心态,才能将各类心理问题遏止于摇篮。

寻找问题的根源

“相比于其他阶段,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极其迅速,这也导致他们情绪的起伏会很大,他们既渴望他人理解自己,但又不愿意与父母等长辈分享自己的感受,所以很容易出现情绪问题。”长期在一线与出现情绪问题的孩子接触,刘逸超发现,很多情绪问题的表现可能类似,但是导致情绪问题的原因却不尽相同,学业压力、人际交往、家庭环境、生涯规划等等,都容易引起负面情绪。作为心理教师,刘逸超往往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背后的深层原因,找到引起负面情绪的症结。

曾经,刘逸超遇到一个七年级的孩子,网络成瘾严重,作息时间混乱,常常偷偷玩游戏到凌晨,甚至用家长的手机贷款了好几万给游戏充值。因为长期沉迷网络,他的学习成绩和人际交往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通过和母亲的沟通,刘逸超得知早年孩子的父亲离世,而这个孩子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悲痛,反而异常平静,而母亲也并未对这一“反常”的举动引起重视。于是刘逸超建议:“或许你应该去引导孩子理解死亡的意义,和父亲真正地告别。”正是这一做法,让孩子开始有了和母亲沟通的欲望,并逐渐从网络回归到了现实生活,经过进一步的引导,这个孩子也终于愿意放下游戏去到学校上课,这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沟通是一个交互的过程,其实每一个孩子,对于我来说,同样是我的老师。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的经历,都在让我不断反思我的教育方法,强化我对于职业的认同。”刘逸超讲道。在心理教师这个岗位上,刘逸超一直把自己视为一个“初学者”,而形形色色的学生,正是她的活教材。她说:“心理教师需要的,不是一桶水,而是源源不断的活水,因为我们面对的是鲜活的生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底气去践行我们认为正确的教育!”

刘逸超

中共党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学高级心理教师。现任天津市实验中学滨海学校专职心理教师,天津市心理卫生协会会员。曾获天津市“最美护心志愿者”荣誉称号,被评为滨海新区优秀共产党员、滨海新区“友善之星”活动先进工作者,多篇论文和课例获得国家级、市区级奖项。

猜你喜欢
小勇心理健康情绪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有一个人是多余的
有一个人是多余的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最高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