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教育历史与现状

2024-04-10 05:03李市宁
剧影月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豫剧戏曲专业

李市宁

豫剧文化是中原儿女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豫剧发展需要与素质教育联系起来。豫剧在历史的嬗变。因此,想要让豫剧焕发出新的活力与光彩,就必须了解豫剧的历史与现状,同样也需要我们当下的共同努力与保护,而这一切,都跟豫剧教育密不可分。

一、豫剧教育之嬗变

豫剧的起源众说纷纭,大致可推算至明末清初时期,发展至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作为重要的戏曲文化之一,可以说其历史的发展过程即豫剧教育的嬗变。依据时间维度可将之划分为孕育初期、初长成期、日臻成熟期、日渐衰退期四个阶段:

(一)孕育初期

明末清初,河南梆子作为豫剧的前身,开始崭露头角。随着社会环境和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河南梆子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一种独立的地方戏曲形式。在这个过程中,河南梆子的传播和发展离不开多元化的班社组织。这些班社组织中,有艺人自发组织的江湖班,也有衙门公务人员组织的戏班等。这些组织形式各异、规模不一的班社,为河南梆子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此外,以自娱自乐为主要目的的玩会班、龙虎班等也相继出现,为河南梆子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这些组织形式各异的班社不仅为河南梆子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同时也为戏曲演员的培养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和方式。

随着河南梆子的兴起,专业的教育机构——“窝班(科班)”也应运而生。其中,最为著名的河南梆子窝班分别是开封朱仙镇的“蒋家班”和开封东北清河集的“许门班”。这些科班的兴起,标志着戏曲教育逐渐走向专业化、规范化。与传统的随带徒弟和师徒相传的培养方式相比,科班教育更加系统、规范,培养出的演员也更具有专业素养和艺术修养。然而,在科班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当时的班主急于收回投资,他们在教育学员时往往只注重艺术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员必要的文化知识和综合素养的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导致学员在艺术上的成就虽然突出,但在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方面却存在明显的不足。

(二)初长成期

民国初年,由冯玉祥担任河南政务的总指挥工作,戏曲改良得到重视,也由此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发展至民国末年,河南梆子逐渐成了河南第一大剧种。可以说,民国时期的豫剧戏班在传承方式上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主要表现为招生对象以女学员为主,由专门的戏曲师傅进行个性化教学,同时注重舞台实践,边训练,边演出,迅速提高学员的舞台经验。在教学内容上出现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现代题材。并开设有文化课,以提高学员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成为近现代戏曲学校的萌芽。

辛亥革命后,河南梆子逐渐从乡村走向城市,开始在茶舍进行演出。这个时期,戏曲改良的观念开始兴起,人们开始将戏曲视为对民众进行通俗教育的工具。豫剧作为河南梆子的代表,也在这个背景下开始进行改革。豫剧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使其在教育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人们认为,戏剧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能够将社会的善与恶生动地展现给观众,使他们在短时间内对现实社会有一个真实而深刻的认识。豫剧改革应该注重其教育意义,使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得到启示,产生共鸣,甚至进行自我批判。特别是在国家危难的时刻,戏曲更应该担负起救国救民的任务,不能与时代脱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豫剧改革应该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首先,应该充分发挥“影射”的作用,即将传统戏或新编古代戏中的故事情节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相联系,通过艺术的手法将现实思想镶嵌其中,从而达到社会教育的目的。通过这种方式,观众不仅可以欣赏到精彩的表演,还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和感悟。

辛亥革命后,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戏曲改良的兴起,豫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代表之一,开始注重其教育功能的发挥。在戏曲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随带徒弟和师徒相传的传統培养方式仍然存在。这种培养方式注重实践和经验传承,学员通过跟随师傅学习表演技巧和经验,逐渐成长为熟练的演员。然而,这种培养方式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传承方式单一、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等。

(三)日臻成熟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河南梆子正式更名为“豫剧”。虽然发展过程有些波折,但总体上,豫剧的发展呈现出成熟化的趋势。这一趋势主要表现在队伍建设、剧目创作和理论研究三个方面。政府重新建设了民营剧团、民办公助剧团、国营剧团三种剧团体制,为豫剧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剧目创作方面,豫剧形成了以现代戏为主、传统戏和新编历史戏为辅的创作布局,同时结合受众需求,不断提升剧目创作的高度和深度。随着从业人员队伍的壮大和思想素质的提高,豫剧界出现了多部关于豫剧唱腔、豫剧源流等方面的专著,丰富了豫剧的理论研究

在这期间经历了“文革”十年,戏曲也不能幸免遭受了重创,在刚结束浩劫不到一年时,正处在拨乱反正、百废待兴的关键时刻。常香玉出任河南省戏曲学校校长,一上任即表示决不辜负党和人民的希望,要为戏曲事业早出人才、多出人才贡献自己的一切。当时十一届三中全会尚未召开,全党的思想仍未从“禁锢”中完全解放,一切都在徘徊中前进,常校长却大胆地宣布戏校的教学必须结束“以样板戏”为中心的局面。她不但身体力行,深入课堂教学一线,还把马兰香、孙玉菊等著名演员调入学校,充实教师队伍,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新型艺术人才,传承和发展豫剧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四)日渐衰退

经过近300年的变革与发展,豫剧逐步实现了从乡间庙会到都市剧场、从传统习俗到现代文化的转变,成为我国戏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当前社会环境和文化语境下,豫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各行各业的竞争愈发激烈,豫剧市场逐渐萎缩,观众数量减少,剧团经营困难等问题越发突出。同时,豫剧教育也遭受了巨大的冲击。尽管如此,新时期的豫剧从业者并未放弃,他们积极寻求变革,努力重振市场。为了应对市场的变化,豫剧团开始进行体制改革。他们采取了竞聘上岗和双向选择等市场化的人才资源配置方式,优化了剧团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这种改革激发了剧团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了剧团的整体竞争力。

此外,豫剧也积极适应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拓展多元化的传播渠道。他们利用大众媒介资源,如电视、网络、社交媒体等,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推广活动。通过举办豫剧文化节、开设戏曲茶座等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豫剧的魅力。尽管面临着诸多挑战,但豫剧在新时期仍然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通过不断地创新和努力,豫剧正在努力重获市场和观众的认可。

二、豫剧教育之现状

现如今,社会公众对于豫剧的关注度呈现出衰减的趋势,前些年兴起的“豫剧热潮”也在渐渐减退。对于戏曲文化的前景发展来说,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传承”。放眼整个戏曲界,戏曲艺术的发展呈现出一种“断层”的尴尬局面。戏曲演员严重老化,领军人才和后备人才严重不足。学习戏曲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戏曲行业的中坚力量就显得羸弱了许多。戏曲表演的曝光率较低、关注度小,群众对于戏曲艺术的热爱程度远远不够。戏曲艺术的受众面呈现出“老龄化”的趋势,这是极其不乐观的。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教育的支撑,只有与教育相结合,豫剧文化才可以更好、更完整地发扬下去。因此,寻求合理的传承形式,组织有效的学习方法是我们要研究的重中之重。

(一)专业院校培养

当前,中国的高校中,除了专业的戏曲学院外,大部分本科高校并没有开设戏曲专业。中专院校则一直承担着培养年轻戏曲演员的重要任务。然而,中专院校的戏曲专业招生面临诸多问题,使得专业戏曲演员的培养现状堪忧。近年来,中专院校戏曲专业的招生数据呈现下滑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首先,自2013年开始,国家对中专学校的大部分专业实施了学费全免政策,但艺术类专业并不享受此政策,学生仍需支付不菲的学费。对于许多家庭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导致一些有潜力的学生无法承担学费而放弃艺术之路。其次,由于学校的规模和生源数量达不到一定的标准,一些中专院校面临着无法继续办学的危机。为了应对这一困境,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开始不支持中专的招生工作,使得招生工作越发困难。

中专学校在戏曲教育事业中扮演着承上启下的角色,其教育的不顺利对豫剧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困扰。生源数量和质量的下滑,将导致中专院校无法为社会输送优秀的戏曲人才。这对于豫剧事业的发展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因为豫剧的发展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需要年轻演员的加入。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豫剧的发展仍然依赖于老一辈艺术家的付出。然而,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需要得到足够的关注和支持,尤其是年轻力量的支持。因此,中专院校需要对戏曲专业的发展和规划进行必要的调整,制定更为合理的改革方案,以应对当前的困境。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豫剧事业的传承和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年轻戏曲演员,为豫剧的繁荣注入新的活力。

(二)戏曲进校园

在2017年的两会部长通道上,教育部长强调,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是至关重要的固本、铸魂、打底色工程。他指出,这一举措是贯彻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的具体实践,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当成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同年8月,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四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戏曲通识教育,并计划到2018年实现戏曲进校园的全覆盖。实践证明,“戏曲进校园”活动应以本土地方戏为主导。在河南各学校的实际操作中,如果选择京剧、昆曲等剧种进校园,可能会因地区方言独特性等因素导致实施困难。2018年,教育部认定河南大学为第一批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豫剧传承基地”,并期望以此为契机,辐射并带动河南其他高校开展豫剧的普及教育活动。此举旨在充分发挥河南高校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的职能。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首先,豫剧课程的专业教学难度较大。由于学生在校期间声乐课程是必修课,而豫剧表演是一种集多种艺术元素于一体的表演形式,各行当都有其特定的表演要求。它需要学生运用唱、念、做、打等艺术手段,在舞台上塑造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戏曲表演具有夸张、象征、写意的美学特征,这就要求戏曲演员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高难度的技巧动作。这对于只有声乐演唱基础、没有接受过戏曲训练的高校音乐专业学生来说,难度是相当大的。豫剧课程的舞台实践难度也不容忽视。戏曲作为舞台艺术,其“学”和“演”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层面。如果没有舞台实践的支持,戏曲学习就难以落到实处。再者,豫剧课程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今,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团队中,具备丰富中国传统戏曲舞台创作表演经验的教师数量有限。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师对于戏曲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不足,这也成了“戏曲进校园”活动开展的一个短板。

总之,豫剧作为中国戏曲的代表之一,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与爱护。从小学、初中、戏曲培训中心,到中专院校及专业戏曲院校,都需要为豫剧的传承提供足够的支持。我们要努力提升豫剧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让更多人感受到其独特的魅力,从而激发对豫剧的热爱与关注。为此,我们需要运用智慧,结合更多元的传承形式,让豫剧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这样,我们才能将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继续传承下去,让更多人领略到豫剧的魅力。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汤洁:《浅谈戏曲进校园成效以河南豫剧为例》,《中国戏剧》,2019年第4期。

[2]扈毅娟:《豫剧艺术在省外发展的现状与思考》,《中国戏剧》,2020年第6期。

[3]张大新:《现当代豫剧变革和国际化的进程》,《戏曲艺术》,2018年第2期。

[4]陳国华:《从观众的审美需求看豫剧观众的审美教育》,《中州学刊》,2006年第3期。

猜你喜欢
豫剧戏曲专业
豫剧在台湾地区的生存与现代化追求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不老的豫剧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