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立永 武毓宣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本质和规律,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根基,总结党百年来领导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面对“两个大局”交织互动的大趋势,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習近平文化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为新时代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南,为促进世界文明的繁荣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掌握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强大理论武器,有助于开创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局面,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的文化使命;生成逻辑;价值意蕴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69(2024)02-0004-06
文化起着凝聚时代意志、汇集时代精神、传递时代火炬的重要作用,在人类社会变迁的历程中扮演着关键的推动角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就新时代如何进行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战略,习近平文化思想应运而生。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从生成逻辑和价值意蕴深入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推进新时代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意义重大。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全新命题,为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方向。
(一)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唯物史观的全新视野深刻阐释了文化的本质、作用及鲜明的阶级性,形成了内容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习近平文化思想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出发,阐释了文化的本质。在唯物史观诞生以前,资产阶级观念论者主张文化是思辨精神的产物,否认人类能动地客观实践。马克思曾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随着人类劳动实践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意识也由低层次的社会心理上升到高层次的社会意识形式。作为精神层面高级别社会意识形式的道德、文艺、科学等都是在人类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的不断改进中逐步形成的。由此可见,文化的产生是人类物质生产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从政治、经济、文化的辩证关系出发,揭示了文化的作用。恩格斯在给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信中指出:“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2]这表明,文化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反作用,在其性质和程度上表现为:先进文化能够推动和引领社会进步,加速社会变迁;腐朽文化会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造成迟滞和阻碍。
最后,马克思、恩格斯从人类社会的阶级关系出发,指明了文化的阶级属性。阶级分析法是始终贯穿于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体系的基本方法。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3]178在阶级社会中,物质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决定着精神生产资料的使用和分配。“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的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3]178。由此可得,当物质生产资料被少数人所占有时,所创造出的精神财富是为少数人服务的;当物质生产资料被绝大多数人所占有时,所创造出的精神财富是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进一步指出:“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4]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期间也强调,无产阶级必须通过阶级斗争的方式掌握生产资料,进而建立为人类解放事业服务的无产阶级文化。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化的重要论述为无产阶级政党深化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引,形成了内容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志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和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积极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坚决同一切错误思潮作斗争,提出了关于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观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根源。
(二)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百年探索
回顾百年党史,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并始终秉持科学态度对待文化建设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不断创新文化建设思想、方法及实践路径。习近平文化思想正是在系统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孕育生成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将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摆在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汲取近代仁人志士传播进步文化的经验,就如何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化观武装全党、改造人民思想进行了艰辛的实践探索。党的第三届第一次中央执行委员会全体会议通过的《教育宣传问题决议案》指出,“文化思想上的问题亦当注意,这是汲取知识阶级,使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工具的入手方法”[5],并要求共产党员要做一名“宣传者”,将宣传思想文化作为一项基本工作。这说明,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就意识到了思想、文化在革命事业中的重要作用。此后,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总结了“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文化革命的鲜明特征,深化了对文化本质的认识,纠正了党内关于文化性质的认知偏差,并阐释了中国共产党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6]的目标。“新民主主义文化”概念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繁荣和发展了新的社会主义文化。毛泽东坚持“文化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根本方向,在1956年4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以“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7]指导科学、文化事业的“双百方针”,激发了中国人民文艺创造、学术探究的巨大潜力,文化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精彩纷呈的生动局面。1964年,毛泽东在对中央音乐学院学生来信的批示中明确了对待古代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成果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8]的方针。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必须批判地继承,而不能割断历史,强调要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化和国外文明的中国化“双向互动”,目的是建设真正符合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际需要的新文化,进一步明确了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在继承和发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来的文化方针的基础上,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文化形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现了思想、政治、组织上的拨乱反正,重新将“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确立为党指导文化建设的方针。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着重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9]40,要充分发挥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作用,并强调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此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深化了对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10]的目标,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文化使命。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第四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科学地区分了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作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1]的重大决定,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建设理论体系,进一步深化了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发展了党的文化建设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东西方思想、文化碰撞交锋的形势日趋明显,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形势严峻。对此,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12]要充分发挥文化在思想引导和道德教化方面“润物细无声”的强大功能。在新时代的伟大变革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延续了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光荣传统,提出了一系列關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战略指引。
(三)现实逻辑:“两个大局”背景下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时代呼唤
新时代呼唤新思想。当前,我国正处于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两个大局”,对文化建设面临的国内外新形势、新要求的时代回应。习近平同志强调,实现第二个目标要“更好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13]。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14]43当前,在前进道路上风险与挑战并存,纷繁复杂的世情、国情、党情对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提出了新要求,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做好文化建设新考卷、回应文化建设新题目的时代答案。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客观要求。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为实现这一梦想,团结、带领广大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百年探索,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宏伟史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到底以什么样的路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深邃思考。党的二十大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4]21明确为党在新征程上的中心任务,并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内涵、基本特征等作了详细阐释。走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之路。“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14]22。因此,文化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从党在民族复兴的重要关头领导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不仅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文化基础,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支撑。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世界文明交流互鉴趋势的回应和关照。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同处地球村这一大家庭中,命运联系日益紧密。这就要求,国际间只有搭建起联结各种文明的沟通桥梁,持续深化合作,才能破解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难题。习近平同志在出席国际重要活动时多次阐释了对世界文明发展道路的见解与思考。一方面,要坚持“以和为贵”,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各国人民在不同的历史文化土壤中形成的这种天然“差异性”虽包含着文明对抗的因素,但也蕴藏着文明间和谐相处的无限可能,“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15]。另一方面,要推动构建以平等交流为基础的世界文明发展新秩序。倘若没有各种文明在国际地位上的平等,也就谈不上各种有益文明成果的交流互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不分强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16]各国之间的“求同存异”,有利于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情感与互信,深化各种文明在世界文明的百花园中和谐共存。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了正确方向和具体路径,还为促进世界文明进步提供了中国方案,是一个不断开放、发展、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要从理论、实践、世界等方面系统把握其深刻的价值意蕴。
(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中国的新发展。
首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本质的观点。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文化是反映一定社会存在的某种社会意识,是从人类物质生产实践中凝聚起来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是历史悠久、饱经风霜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征途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共同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要做好中华文明的探源工程,深入挖掘中华文明中所蕴藏的属于中华民族自己的独特创造,讲清楚中华文明的中国特色,创造性地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17]。这充分说明了文化的形成是由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实践决定的,因此,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只有把自己独特的文化传承好、发展好才能永远保持高昂奋进的“精气神”,在世界舞台上立得住、站得稳。
其次,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作用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运用唯物辩证的方法指明了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反作用,习近平文化思想则进一步阐明了文化对党、国家和民族的具体作用。关于党的建设,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18],塑造党内政治生活的灵魂,发挥党内政治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关于国家发展,习近平同志指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1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自近代以来,实现国富民强的不二选择。因而,必须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文化地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于民族复兴,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20]中华民族在近代以前之所以能够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关键在于有中华文化的强大精神支撑,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继承中华文化的基础上,推动中华文化的新发展。
最后,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的本质属性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观建立在对资本主义文化的质疑与批判的基础之上,揭露了资本主义文化的本质是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无产阶级的思想工具,进而指出文化的本质属性在于其阶级性。习近平文化思想更加突出了文化的人民性。文化来源于人民、属于人民,必须服务人员惠及人民。习近平同志形象地将人民群众喻为历史的“剧作者”和“剧中人”,强调人民是创造文化的主体;文化服务人民。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价值导向,促进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不断推出人民满意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要以人民满不满意作为文化发展的价值旨归。习近平同志指出:“衡量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经济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21]由此可见,习近平文化思想彰显了深厚的人民情怀。
(二)为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南
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根基在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展示出了强大伟力,树立起了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光辉旗帜,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引。
一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离不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指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党和人民各项事业的突出位置,党的创新理论日益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向心力显著增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得以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大幅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不断扩大,国际传播力更加强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成效卓著。
另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了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路线图和任务书。新时代新征程,意识形态领域的纷争和较量具有长期性、复杂性,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任务更为艰巨。面对新形势,习近平同志围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各个环节作出了详尽的规划和安排,先是用“九个坚持”总结了党对宣传思想工作内在规律的认识,进而用“十四个强调”,提出了党对文化的领导权、以“两个结合”的根本方法推进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重大创新论断,再用“七个着力”为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进一步指明了实践路径。这充分彰显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特质。
(三)为推动世界文明的繁荣昌盛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习近平同志在思考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道路的同时,不忘关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世界难题。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开阔的全球视野和心系天下的博大胸怀为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鑒,促进世界文明的繁荣昌盛发出了中国之声。
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实现世界文明的和合共生确立了基本前提。孟子曾说过:“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任何事物都各不相同,这是事物存在的客观规律。各种文明分别植根于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独特的历史和道路之中,映现出的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的风土人情,共同构成了世界文明的集合,不同发展道路的具体差异决定了各类文明不可能丝毫不差。然而,以西方为中心的“文明冲突论”日益成为阻碍世界各国文明平等交流的一大障碍,对各国人民造成了视野干扰,导致各类文明间的矛盾愈发激化。习近平总书记以宏大的国际视野,深刻洞悉阻挠世界文明发展的根本原因,提出“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22],将平等作为文明交流的前提和基础,拨开了文明冲突的迷雾。
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推动世界文明的紧密联结提供了精神纽带。基于不同国情生成的价值理念也多种多样,价值观难以认同是导致文明冲突的又一重要因素。从个性之中找到共性,是通往和谐的最佳途径。要促进世界文明的繁荣发展,就必须在相互尊重的平等前提下,从具体的文明样态中抽取出能够凝聚不同国家和民族共识的契合点。习近平同志从增进全人类福祉出发,深切关照世界各国人民的不同价值诉求和普遍期望,提出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23]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秉持着对全人类未来负责的真诚态度,提倡从价值观中拓宽世界文明发展的阳光大道,以合作共赢的新思维取代零和博弈的旧思路,消解意识形态领域的偏见与对抗,系牢了世界文明健康发展的安全带。
习近平文化思想为促进世界文明的持续繁荣提供了动力源泉。文明是联结过去和未来的思想枢纽,任何文明要实现长盛不衰,就必须注重发掘历史文化的宝藏,并在传承和守护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与时偕行,用新鲜的时代精华实现接续发展。习近平同志不仅强调要创新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更强调要“充分发掘各国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24],推动世界各国文明能够实现与现代化道路相适应的协调发展,发挥传承与创新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助推剂”作用。一方面,世界各国要充分发挥本国及本民族文化的积极作用,传承好、发展好优秀的文化因子;另一方面,要在超越时空的交流对话中实现本国及本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做好国际传播工作提出了根本指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对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认识,积极推进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平台建设,签订政府间文化、旅游合作文件,定期召开各国文化部长会议,推进城市间文旅深度合作,举办博鳌亚洲论坛、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多种文化交流活动,涵盖了区域与国际、官方与民间文化交往的方方面面。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持续推动国际间的人员来往,不断创新人文交流合作的体制机制,“推动各种形式的合作走深走实,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创造条件”[25]。各种文明只有在平等、友好的交往中不断取长补短,互鉴、互学、互信才能为世界文明的繁荣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结语
习近平文化思想集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文化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思考,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也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实践结晶。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贡献是深层次的,对新时代文化建设有着强大的实践指引作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更加细致、透彻地从整体上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脉络,深切体会其带来的时代价值,学习贯穿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守正创新,激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活力,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继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进而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4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92.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354.
[6]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8.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2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568.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5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412.
[9]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0.
[10]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58.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648.
[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11.
[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19.
[1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15]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3-28(3).
[16]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161.
[17]习近平.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J].中国民族博览,2019(13):4-8.
[1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458.
[19]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2).
[2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19.
[21]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23(2).
[22]习近平.携手开创亚洲安全和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9-06-16(2).
[23]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5-09-29(2).
[24]习近平.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N].人民日报,2023-03-16(2).
[25]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9-05-16(2).
責任编辑:王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