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全国两会 倾听城轨之声

2024-04-09 09:02本刊编辑部
城市轨道交通 2024年3期
关键词:全国政协委员京津冀

文:本刊编辑部

全国政协委员孙永才:推动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全面绿色转型

交通是兴国之要、强国之基。作为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车党委书记、董事长孙永才带来了关于推动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全面绿色转型的提案,聚焦推动实现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绿色、节能、高效、可靠的新技术突破。

孙永才表示,为落实新发展理念和双碳战略,支撑交通强国建设,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装备绿色转型,由中国中车牵头,联合相关科研院所和产业链企业,实现永磁牵引系统、碳化硅变流、二氧化碳空调等新技术的突破。这些技术具有高效节能、绿色环保、高可靠性等优势,已具备大规模应用推广基础。

孙永才建议由国家有关部委牵头,会同相关部委和企业,研究制定新技术应用规范和政策支持方案,如新造车辆标准技术规范、检修车辆技术升级标准等政策措施,从而降低企业一次性成本,引导市场积极参与,提升城轨车辆的绿智水平及运营安全性。同时,加强新技术的推广力度,引导地方政府及相关城轨用户进行新造车辆采购时,对新技术优先选用、应用尽用,实现城市轨道交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全国政协委员冯江华:推动建设绿色交通装备国际性组织

“以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为例,目前我国已形成多层次、优衔接、高品质的轨道交通装备体系,可助力形成速度梯度层级完善、高效灵活便捷的多维立体交通构架,支撑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快推动商流、物流和人流跨区域的便利化、自由化、国际化、高效化、共享化。”全国政协委员、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冯江华说。

入行35 年来,冯江华专注研究列车的“心脏”和“大脑”。他带领团队率先攻克“复兴号”高速牵引与控制系统关键技术,实现世界最高商业运营速度。

作为科技工作者,冯江华勇攀高峰、敢为人先;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他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奉献智慧。今年全国两会,冯江华建议组建“一带一路”绿色交通装备国际性组织,并依托该组织聚焦绿色公共交通装备领域区域共性挑战和重大需求开展科技合作,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

全国政协委员钟章队:赋能新质生产力 以科技创新推动铁路现代化

“对于铁路来说,5G-R 技术就是新质生产力。”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钟章队表示。作为国内轨道交通移动通信领域的顶级专家,钟章队委员长期关注并深耕我国铁路现代化建设。早在1994 年,他就提出基于GSM-R 技术建设中国铁路数字移动通信网络,其研究成果30 年来得到广泛应用。自2013 年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以来,他的不少提案、建议都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采纳,其中包括《关于我国加快实施轨道交通现代化的提案》。

加快出台轨道交通5G-R 专用频率政策,正是该提案中最重要的一条建议。2023 年9 月,工信部向国铁集团批复基于5G 技术的铁路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5G-R)试验频率,支持其开展5G-R 系统外场技术试验。“很高兴看到我的建议落了地。这将有利于加快5G-R 系统在铁路行业的推广应用,提升我国铁路数字化水平。”钟章队委员说,“今年底,我们要选两三条线去做上道实验,之后5G-R 技术还要在不同类型铁路上进行充分的试验验证与应用示范,未来它在铁路移动通信领域将逐渐替代GSM-R 技术。”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在钟章队委员看来,除了5G-R 技术,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对于铁路现代化发展来说也都是新质生产力。“智能铁路建设,最基础、最核心的还是数字化。”他强调说。

全国政协委员戴和根:有效释放城市地下国土空间资源

“在城市深部地下开发深度方面,我国目前主要集中在50 米以浅的地下空间,发达国家如日本地下空间开发主要集中在50—100 米范围,俄罗斯地铁开发深度多在地下100 米以深。在城市深部地下空间开发场景方面,我国目前开发场景相对单一,发达国家如芬兰的地下疗养院、挪威的地下体育场馆、英国的地下农业、瑞士的地下研究所等场景相对丰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铁道建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戴和根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城市深部地下空间开发可以有效释放城市地下国土空间资源,引领新一轮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打造绿色低碳韧性的未来城市空间。

戴和根介绍,深部地下空间开发难度远大于浅层空间,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韧性防灾等科学理论研究方面还有差距,智能勘察设计关键核心技术和大直径竖井掘进机等关键施工装备等方面需要加强,深部空间的安全运维和系统保障方面需要突破。

为此,戴和根建议:加快打造深部地下空间原创技术策源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加大国家层面研发布局,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重点研发前沿性、紧迫性技术,突破原创性、颠覆性关键技术,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创性技术成果。

全国政协委员孟宪明:提升京津冀轨道交通整体效能

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实施十年来,“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建设、成效显著,基本形成了连接首都机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滨海机场三大机场,连接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两翼”,覆盖京津冀节点城市的轨道交通骨干网络。

他建议,进一步发挥京津冀轨道交通密集的优势,加快建设城际铁路联络线廊坊至亦庄段等重点工程,并启用和建设京津城际亦庄站、永乐店站等配套支点工程,有效覆盖区域出行人群,便于人员分流。同时,为提升枢纽节点的互通效率,建议加强城际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主体之间的协作,解决运营数据互通、安检互信等问题,推动实现“一票制”换乘,提高枢纽换乘效率和质量。

“围绕京沪高铁、京津城际、京唐城际、京雄城际等线路,加强科学调度,深挖运力潜能,让轨道交通成为人员出行、商务活动的首选方式和主要载体。”孟宪明介绍,以廊坊市区与北京的通勤为例,初步统计,京沪高铁目前早班(10:00 前)至北京南站13 列,经停廊坊站8 列;晚班(17:00 后)北京南站发车35 列,经停廊坊站11 列,建议可深入挖掘线路运能潜力,提升整体网络效能,为京津冀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便捷的交通条件,满足周边区域群众的出行需求。

全国人大代表田际群:大力推动轨道交通产业“走出去”

轨道交通产业是我国制造业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典型代表。近年来,我国轨道交通凭借着理念、标准、技术和产品等方面的综合实力优势,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装备”“中国方案”“中国标准”“中国速度”,成为“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特别是中老铁路、雅万高铁、匈塞铁路贝诺段(贝尔格莱德至诺维萨德)等一批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合作项目成功实施,将中国高端装备制造的品牌效应持续放大,树立了优质、安全、可靠的品牌形象。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发展和国际形势演变,受中美竞争、俄乌冲突、国际地缘政治集聚变动等多重因素叠加,加快实现轨道交通产业“走出去”目标面临一些困难挑战和风险隐患。一是检测试验认证体系无法适应产业更新迭代及产品“走出去”的需要。二是部分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支撑不足。原创技术能力和制造工艺存在短板,高端芯片、工业软件等底层技术创新尚未自主可控。三是制定国际标准规则的话语权有待提升。目前国际轨道交通行业普遍使用欧美标准规则,我国国际标准软实力仍在建构中。

田际群建议:“将轨道交通列入我国开展国际经贸合作的重点产业;加快轨道交通检测试验认证体系建设,支持株洲建设国家轨道交通综合试验基地;持续办好中国国际轨道交通和装备制造产业博览会”。

猜你喜欢
全国政协委员京津冀
图片报道
省政协委员抗“疫”书法选
九三学社9件提案入选全国政协重点提案
代表委员履职身影
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3月3日开幕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
委员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