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涛
为了改善当前的就业形势,为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化助力,社会各界及学校需要做出应有的努力,承担起各自的责任,从改革体制机制着手,努力实现供求平衡。学校则应创新育人模式,想方设法地提升育人质量,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培养更多创造性人才,结合学生的未来职业规划开展创业教育活动,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在多措并举中确保所输送的人才适应新时代的需求,为高职院校学生实现从学校人向社会人的顺利过渡保驾护航,让学生能够在完成学业后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中施展才华。
(一)供大于求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每年毕业生的就业人数急剧增加,但是就业岗位的增幅相对较小,因此,两者的矛盾日益突出。有的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适应能力及实际操作能力提出了严格要求,最终导致高职毕业生面临激烈的竞争,就业压力较大。毕业生数量的急剧增加与就业岗位增幅不足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极大影响了高职学生的顺利就业和社会实践,导致学生在就业中屡屡碰壁。
(二)社会人才需求高移
高校扩招所带来的影响不仅局限于供求矛盾的加剧,还在于专科及以上学生的毕业生数量持续上升,社会对毕业生的选择余地更大,因此,对于学历水平偏低的高职学生来说,其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勢,竞争压力相对较大。与本科生相比,高职学生的就业率偏低,就业难度系数较高,社会人才需求的高移导致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逐步演变成了社会问题。
(三)工作待遇水平偏低
在综合衡量学生就业质量时,学校会结合学生的工作环境、工资收入以及和专业是否对口来进行分析,就业质量高低直接关乎工作的稳定性。从目前来看,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稳定性不够理想,主要与毕业生在初次就业时的工资待遇偏低存在联系。有的毕业生先就业然后择业,所选择的岗位与专业不对口,学非所用。还有的毕业生往往为了解决自身的经济问题而找临时工作,这部分工作待遇不好,薪酬水平较低。近几年来,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工作稳定性持续下降,学生的工资待遇水平较低。
当前的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形势不够乐观,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这些问题与社会、学校以及学生个人都存在联系,社会环境、学校环境以及学生的个人观念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顺利就业。
(一)社会层面
首先,从社会层面来看,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和用人单位录用条件与毕业生实际相脱节存在联系,供给与需求矛盾较为突出,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不足,难以胜任各项工作。加上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较为严格,只招聘本科以上的学生,直接限制了应聘者的学历门槛,最终导致高职毕业生直接被拒之门外。其次,从政府的就业管理来看,我国还未构建完善的劳动就业准入机制,有的中小企业过多关注短期经济效益,直接聘用还未接受职业培训和教育的农民工,因此,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更加突出。最后,在促进高职学生就业创业时,我国还未出台就业指导政策以及扶持政策。
(二)学校层面
首先,学校的专业设置不够合理,学校没有进行科学严谨的论证以及深入系统的市场调查,忽略了对市场发展趋势、需求规格以及需求数量的综合分析,盲目开设热门专业,最终导致毕业生面临激烈的就业竞争。有的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过多过广,课程教学模式比较传统和僵化,一部分内容和技能与实际岗位需求相脱节,最终导致毕业生的市场适应能力以及综合就业能力不足。其次,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有待提升,忽略了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停留于浅层,学生获得的实践动手机会比较有限,实践技能不足,职业能力不过关,因此难以顺利就业。另外,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时,学校没有结合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深化的具体要求逐步完善就业与创业指导工作,过多关注招生而忽略就业。学生缺乏就业平台,难以及时了解就业基本信息,整体的就业创业率不够理想。
(三)学生层面
首先,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个人定位不够明确和清晰。有的学生缺乏敢闯敢拼、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往往为了就业而就业,没有在人生目标和人生理想的驱动下实现自主创业。其次,高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有待提升,难以在与本科生竞争的过程中脱颖而出。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问题,学校需要在高瞻远瞩理性分析的过程中,结合基本学情、教情以及以往学生的就业情况提出就业促进对策,坚持多措并举,与时俱进。从改革体制机制着手积极优化育人模式,全面加强校企合作并落实创业教育,通过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择业观,为高职院校学生的顺利就业保驾护航。
(一)改革体制机制,协调平衡供求
针对高职毕业生就业中供需平衡的问题,政府部门需要在高瞻远瞩的过程中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保障人力资源的科学配置以及自由流动,可尝试利用多种鼓励性政策实现人才市场的供需平衡。比如政府部门可以鼓励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以及城乡基层地区就业创业,为祖国建设贡献出力量;给予高职毕业生就业援助,针对就业困难的学生,相关管理部门需要托底安置;逐步完善未来人才的需求预测分析机制,与高职院校共同协商协作落实人才安置工作;及时优化专业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动为高职学生的顺利就业保驾护航,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制度支持。
(二)改革育人模式,提升教育质量
在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时,学校需要扮演领头羊的角色,主动承担教书育人的重要责任,高度关注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稳步提升自身的综合教育质量和育人水准,确保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成为各个行业的优秀人才。首先,高职院校需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社会适应性、实践能力以及较高综合素质和个性突出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为基本目标,围绕这一目标设置教学任务,合理规划教学时间,对症下药。其次,学校需要加强学生的业务知识学习,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全面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理顺高职教育的思路,实现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工作在高职教育中的全面贯彻。确保学生能够以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和较强的动手能力参与社会竞争,实现顺利就业或创业。再次,学校需要高度重视科学研究。让学生能够参与科研工作,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学习多种专业技能并实现熟练操作。结合学生的未来职业规划落实就业指导工作,从入学之初就给予学生就业方向上的指导和帮助,确保就业指导工作能够实现与理论教学及实践应用工作的无缝衔接。最后,教师需要注重以人为本和与时俱进,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工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正视个人的个体差异性,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及优势,在自己喜欢的领域中做出成绩。
(三)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创新人才
作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备受关注,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高职院校需要主动加强与专业对口企业的合作,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探索新的合作路径,协作培养满足经济发展所需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主动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首先,学校需要明确各个阶段的产教结合要求及目标,规范校企合作的行为,抓住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及难点,想方设法地调动行业企业的合作积极性,实现学校教育资源和企业生产资源的科学利用和高效配置。其次,高职院校应主动寻求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合作协议。结合订单式人才的培养要求组织开展教书育人工作及人才培训工作,根据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制定教学计划,做好专业岗位的摸底工作,了解各个岗位所需的知识、素质、能力及技術,确保职业教育能够为企事业单位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助力。
(四)落实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创业
在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中,我国明确提出了全面加大创业支持力度的要求,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则实施了促进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创业的相关计划,为高校毕业生的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提供政策支持。学校需要在创业教育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培养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吃苦的观念,树立创业意识,主动为学生的创业提供服务,尝试用国家出台的创业扶持政策为学生的灵活稳定就业保驾护航。为了促进高职毕业生的自主创业,学校还应开展系统、专业的创业指导工作,整合多种指导模式,全面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增强高职毕业生的创业积极性和自信心。确保高职毕业生既能够成为求职者,也能够成为创造者。另外,随着国企岗位数量的不断减少,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国家出台了诸多优惠政策,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创业。学生个人则应打破“终身职业”和“铁饭碗”的观念束缚,认真努力地完成学业,在大胆创新和创业的过程中实现顺利就业。
(五)加强思想教育,培养正确择业观
结合当前高职学生的就业形势不难看出,一部分学生的自我认识和社会观念错位,存在精英情节,岗位更换比较频繁,过多关注专业对口,因此很难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并稳定在同一岗位中。学校应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全面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择业观。首先,在思想教育中,学校应帮助学生克服攀比心理,鼓励学生先就业后择业,在现代化生存发展观的指导下努力挖掘自身的潜能,自觉提升自己。学会放远眼光,不再受层次、地域和专业对口的限制,通过不懈努力和长期积累获得高薪、高层次、高地位的工作岗位,在更适合自己的领域中发光发热,施展才华,实现自身的价值。其次,学校应理性分析学生的成长环境,在思想教育中确保学生实现从“白领”向“蓝领”的有效转变。有的高职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希望做城市的“白领”,但是白领岗位竞争非常激烈,相反,“蓝领”则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国家也出台了许多相关优惠政策。因此,学生需要转变观念,从“蓝领”做起,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
综上所述,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面临诸多的就业阻碍,社会各界和学校需要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从体制机制改革着手,协调和平衡人才市场的供与求。学校应通过理性分析和综合考量提升自身整体的教育质量,培养符合时代发展所需的复合型高级人才,主动寻求新的校企合作模式和新路子,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着力解决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努力开创新的就业局面。
(作者单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