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华
戚二的好梦是给一阵鸡的扑腾声惊醒的,他在床上躺了那么几十秒,确定声音是从隔壁传出的,想了想,还是一骨碌下了床,顺手抄起墙角落的一把长柄扫把,轻手轻脚地打开了门。
走到春松家鸡场前,见春松正拿着一根竹竿在撵鸡,一只只长着金黄色羽毛的鸡子,扑棱着翅膀,上蹿下跳,闹腾得正欢。
戚二轻轻吁了一口气,放下扫帚,下巴往扫帚柄上一搁,看了一眼忙得正欢的春松说:“我还以为黄毛在叼鸡呢。”村里人把黄鼠狼叫黄毛。
这是一段时间以来,戚二和春松说的第一句话。戚二家和春松家屋檐靠屋檐,两人有些日子不搭讪了。
为了田。
不知春松是哪根筋搭错了,大学毕业后,放着公务员的铁饭碗不端,回到家乡,找到村干部,说是要承包村里的土地,办家庭农场。
这些年来,留在村里种田的青壮劳力越来越少,许多人家都是铁将军把门,只有逢年过节才回来把屋门打开通通风,拾掇一下。几亩承包田也是春天时撒把种子,秋天里请人收割一下,用他们的话说是广种薄收,不求收获,只愿别长草。地不能荒着,种田人的这点面子还是要的。现在有人要承包,手不摇、脚不动,一亩田一年能得千把块钱,谁不干?
偏偏就有人不愿意,戚二呗。
戚二有他不愿意的理由。戚二的老婆在城里带孙子,家里就他和八十岁的老母亲留守。前些年,老母亲身体硬朗,戚二除了种田外,农闲时还外出打打零工,弄点活钱,三五天不在家都没关系。眼看着母亲年纪越来越大,腿脚也没有以前利索了,戚二便再也不敢离家了。蹲在家里的戚二就靠着拾掇那两亩三分的承包田过日子。
本来,春松的家庭农场也不差戚二那二亩三分地,可那点地偏偏在大片田的中央,中间隔着一块,机器种收多别扭?戚二舞了这么一出戏,春松的家庭农场也就搁下了。虽说没吵没闹,两人的心里却都打了个结。要不是今早听到鸡子叫,戚二才不会起来呢。房子着火,孩子生病,不管多大的仇,这两件事谁见了都要管,不成文的规矩。虽说鸡给黄鼠狼叼去,离那两件事还差得远,可这上千只鸡也是春松的命根子啊,这点事理戚二还是明白的。
“鸡怕撵,狗怕舔,你咋还撵起鸡来了?”戚二看着春松手里的竹竿说。
春松道:“亏你还是庄户人,鸡怕撵,那是说的蛋鸡。蛋鸡不能撵,受了惊吓,影响产蛋。”春松从口袋里拿出一盒烟,抽出一根,递給戚二:“我养的这是肉鸡,三个月就能出窝。”
“肉鸡咋就要撵了?”戚二烟衔在嘴里,还是不解。
“鸡身上哪里的肉最好吃?”春松反问戚二道。
“当然是鸡翅了,味香有嚼劲。”戚二的脸上现出不屑一顾的神情。戚二在吃上考究,这点左邻右舍都知道,当然,这与戚二的老母亲有关,在饮食上,戚二从不亏待老娘。
“为啥?”春松又问。
鸡吃了不少,这个问题戚二倒是没想过。
“鸡翅膀经常扑棱,肉也就活络,当然就松软有韧劲了。”春松说,“我这几千只鸡整天圈在这网里,活动范围小,肉又怎能好吃?”
“所以你才撵鸡晨练,顺带着自己也锻炼。”戚二很为自己的幽默得意。
“什么事都要讲科学。”春松没理会戚二语气中的嘲讽,接着说:“就拿种田来说吧,死种田,种死田的日子已经过去了,现在讲究的是集约化、规模化、立体化的种植方式,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春松说,“本来我是想运用学到的知识,把村里的土地集中起来,西边一片种西瓜,东边一片长水稻,鸡粪垩田,两边隔年换茬,形成良性循环,大伙儿增收,我也获益,双赢。”
说到这里,春松叹了一口气:“可惜你不借势,这事只能搁浅了。”
两人都沉默了,半晌,戚二问春松:“你这家庭农场招人吗?”
“需要的人多呢,我原本准备将村里的闲置劳力全都招进来的。”
“工资多少?”戚二的眉毛一下子扬了起来。
“我计划先发二百五一天,效益好再涨。”春松说,“真办起来你来吗?”
“既能照顾家里,还能拿工资,不来才真是二百五呢。”戚二想也没想说,“你快去把合同拿来,我签。”说完就接过了春松手中的竹竿。
春松一把拦住了他:“不是这样撵,撵鸡也要讲科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