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华
写作时,往往要进行一些具体的描写,如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等,但大多数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较弱,导致写出的文章索然无味。基于这样的现状,教师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阅读文本,让学生从中学习和借鉴写作技巧,从而全面提升写作能力。
一、分析阅读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展开仿写
写人是初中写作教学的重要内容,写人的时候自然会涉及外貌描写。传神的外貌描写能展现人物的特点,甚至能反映人物的精神风貌。学生在进行外貌描写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千人一面,没有写出人物的特点。如写妈妈的辛劳就是“她头上长了许多白发”,写老师的眼睛就是“炯炯有神”……其实可仔细观察,抓住人物不同于别人的特点来进行描写,只要特点突出,往往寥寥数笔,就能将人物的外部表情与内在思想刻画出来。
以《孔乙己》为例,其中的人物外貌描写堪称经典中的经典。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孔乙己的外貌描写,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个人物,进而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态度等。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模仿作者的写作手法,并展开仿写,描写其他人物的外貌,以提升学生的领悟能力、创造能力,最终提升写作能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出孔乙己最显著的外貌特征,并在文中标记出来。如有学生勾画了相关的语句,并进行了细致分析,发现主要有三点:一是孔乙己乱蓬蓬的胡子;二是他脏兮兮的衣服;三是他长长的指甲。接着,教师提问这些外貌描写反映了孔乙己怎样的特点,能不能用鲁迅先生抓住人物特点的写法,想象一下丁举人的外貌。有学生说孔乙己能去他家偷东西,说明他一定不愁吃,应该是胖乎乎的。还有学生说丁举人打人时可能用拐杖,而这个拐杖是扭曲的,就像他的人格。还有学生说丁举人作为有钱的主,可能镶了金牙……抓住这些特征,学生也能将丁举人鲜活地展现出来。此外,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外貌描写时,可让他们互相交流与讨论,将个性化的观点展示出来,这样才能将人物写活。
外貌描写是一个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借鉴阅读文本中的写作技巧,再进行迁移和创新,将之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在实践中提升写作能力。
二、分析阅读文本中的主题意义,补充环境描写
初中生在环境描写中往往会出现这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忽视环境描写。环境描写能起到烘托的作用,人物的命运、事情的结局往往能从具体的环境中看出来。显然,环境描写增强了作文的艺术性。写作时巧妙运用环境描写,能衬托当时的气氛,突出文本的主题。二是环境描写不合时宜,与当时的情境和文章的主题不一致。比如,当一个人心情不好的时候,一般不描写晴空万里、春暖花开的场景;当一个人心情好的时候,一般也不描写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的场景。课文中有许多成功的环境描写,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这样描写的好处,并让他们对文本中没有环境描写的段落进行补写,以深化文本的主题。
还以《孔乙己》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先让学生找出文中的环境描写内容,再问学生最喜欢哪几段,为什么。教师设置的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环境描写,进而从环境描写中思考文本的主题意义。教师设置的题目具有开放性,学生可以自主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很多学生喜欢的环境描写为: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学生认为这样的描写显现出悲凉,暗示了孔乙己悲惨的命运,因为秋风的意象往往指寂寥的情感、悲苦的状况。教师展示书中的这段:我前天亲上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接着,教师让学生试着写出这段情节的环境描写。如有学生写:“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何家门口高耸的树就像城墙一样站立着。何家的灯忽闪忽闪的,像是打著瞌睡。在何家书房的外头躺着一只狗,挺大,黑乎乎的,露着牙,竖着耳朵。孔乙己蹑手蹑脚地走进来,他的影子在灯光下变得奇长。也许狗没见过这样的影子,叫了起来。一切都醒了,孔乙己则要完了。”这样的环境描写能很好地暗示人物的命运。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环境描写,分析环境描写是如何提升阅读能力的,让学生在阅读课上基于文本开展环境描写的练笔,不但能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主题,还能提升对环境描写的领悟能力,进而提升写作能力。
三、分析阅读文本中的具体场景,加入语言描写
生动的语言描写能将人物的性格、思想、情感等展现出来。学生在进行人物描写的时候,一要注意人物的身份,不同身份的人说出的话是不一样的。其次要注意人物的年龄,大人有大人的说话方式,小孩也有自己的语言密码。三是要注意具体的场合,在不同的场合中,人们说话的语气是不一样的。比如在紧张的情境中,人们是不可能心平气和地说出很长的句子的。学生在进行具体的语言描写时,可分析教材中人物语言的特点,体会作者用语的精当,进而借鉴可以操作的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还以《孔乙己》的教学为例,文中有这样一个经典场景: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教师可提问学生:这个场景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事情发生的场地在哪儿?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从孔乙己的语言中能看出他具有怎样的性格?经过思考,学生发现孔乙己用这样的方式和小孩说话,小孩肯定听不懂。但孔乙己不是想让小孩听懂,只是想显示自己的学问,表现出孔乙己标榜自己读书人的性格。教师还可列举另外一段文字:“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教师让学生想象丁举人与孔乙己的对话。有学生这样写道:“丁举人露着狰狞的面孔,对孔乙己说:‘也读过一些书的人竟然偷人家东西,真是败了读书人的名声。孔乙己避开举人的目光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吾直从汝家过,不盗物也。举人咆哮:‘盗物未成,何不汗颜乎?孔乙己狡辩:‘小人好勇而无义为盗,吾好勇且有义也。”学生在设计人物对话的时候,先要揣摩两个人物的品行,再揣摩他们的用语习惯,觉得两个读书人可能会用文言文进行对话,因此就对照人物的特点编出这样的对话,不但生动,而且符合原文的逻辑。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基于文本的情节设计对话内容,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聚焦于写作的某个方面,发挥优势,从而更容易完成写作任务。
四、分析阅读文本中的传神细节,融入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就是刻画人物内心变化的描写。要成功地进行心理描写,写作时就要置身于具体的情境中,真实地写出人物的内心变化。一般来说,心理描写的笔墨不一定多,但一定要传神,能反映人物真实的想法,甚至要能从他们内心的想法推断出即将要发生的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一些经典的细节,将可能产生的心理活动描写出来。当然,也可引导学生对原先的心理描写进行改写,以反映不同的主题。
还以《孔乙己》的教学为例。“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教师可让学生将这句话中最传神的细节划出来,学生划了“摸”这个动词。教师追问:“‘摸传神在什么地方?”学生说:“将孔乙己生活的窘境生动地刻画了出来。”教师再问:“能不能将孔乙己当时的心理感受写出来?能不能将‘我的心理感受也表达出来?”这其实就是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细节进行心理描写。学生在进行心理描写时,要了解人物的性格和人物当时的处境,因此,先要了解孔乙己以及文中“我”的基本情况。一学生是这样写“我”的:“我投射出鄙夷的目光看着眼前的孔乙己,心想没钱就不要喝酒,真是要酒不要脸。但转念一想,又有些难过,他也曾经光景好过,站着喝酒,很有气势,为什么现在会落到这样的田地?想到这儿,我觉得命运对他不公,但我只是个打工的,又不敢多给他酒……”通过写作,教师能更清晰地了解学生对文本人物的理解程度。
心理描写是学生要掌握的写作基本功,教师可借助分析文本的机会,安排心理描写的训练,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写作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五、分析阅读文本中的经典场面,补充动作描写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人物的动作,因为通过动作描写能感知人物的内心世界,也能将人物的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但当前初中学生在进行人物的动作描写时,往往不能很好地契合人物的特点,从而给人“假”的感觉。为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让他们将人物的特点鲜活地呈现出来。
以《背影》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師先展示一段课文中父亲买橘子的场景视频,并提问学生在看了这个视频后有什么感觉。有的学生说这是一幅温暖的画面,能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接着,教师让学生结合文中人物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将视频中呈现出来的画面表述出来。为了加深学生的体验,教师可以将讲台比作视频中的“月台”,让学生对照视频表演这段动作,一边表演,一边描述。通过这样的体验,学生描述动作的能力得到了提升。一学生是这样描述的:“父亲走到铁道边,慢慢地探身下去,手紧紧地抓着月台,额头上沁着汗。”通过表演体验,学生有了对视频画面更为深刻的理解,因而描写出来的动作特别细腻和生动。通过多样化的阅读活动,学生不但能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动作描写,也能在写作时熟练运用动作描写。
《背影》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教师可让学生描绘一下“我”打开信件的动作,这是文本中没有的,要发挥想象力。要写好这段动作描写,首先要与真实的生活相对接,回想我们在生活中收到信件是什么样的情形。接着,与文本的前后内容相接,体会“我”的情感。显然,这样的动作描写不但能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能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一学生是这样写的:“我拿着信,准备打开的时候,手开始颤抖,心也开始扑通、扑通地跳,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看着我撕开的信封口,歪歪扭扭,像锯齿,我知道我是多么担心父亲。”这段描写抓住了人物的特点,真实地反映了“我”的心情。
总之,教师要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描写人物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