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杀菌剂及复配剂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效

2024-04-08 01:46郭旭昊李梦雨刘圣明
现代农药 2024年1期
关键词:氟环唑病穗率病指

郭旭昊,李梦雨,姜 佳,钱 乐,刘圣明

(河南科技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植物保护系,河南洛阳 471023)

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FHB)是小麦生产中重要病害之一,在全世界小麦种植区域均普遍发生,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1]。赤霉病是由镰刀菌属真菌引起,其中,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和亚洲镰刀菌(F.asiaticum)是我国小麦产区的主要致病种[2]。镰刀菌属(Fusarium spp.)真菌侵染小麦后,能够产生雪腐镰刀菌烯醇(nivalenol,NIV)、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T2毒素和伏马菌素等多种真菌毒素[3-4]。染病麦粒不仅失去种用和食用价值,而且食用后易造成人畜中毒,对人类和动物健康造成严重的潜在影响[5]。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耕作制度变化,小麦赤霉病发病区域不断扩大,危害逐年加重[6]。在我国,赤霉病大流行发生的频率明显增加,并且有北扩西移的趋势[7]。因此,防控小麦赤霉病对于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优质抗病种质资源的缺乏,目前主要采用化学防治,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多菌灵、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类杀菌剂戊唑醇和氟环唑,以及氰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氰烯菌酯等杀菌剂是生产中常用的防控药剂。由于长期使用作用位点单一的杀菌剂,病原菌对杀菌剂的抗性问题发生普遍[8-9]。为此,在新乡、焦作和南阳地区进行田间药效试验,旨在明确不同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为降低抗药性产生的风险,更加高效科学地防控小麦赤霉病提供技术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药剂:40%多菌灵SC、125 g/L氟环唑SC,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250 g/L戊唑醇EW、17%唑醚·氟环唑SE(吡唑醚菌酯12.3%,氟环唑4.7%),江苏龙灯化学有限公司;250 g/L嘧菌酯SC、75%戊唑·嘧菌酯WG(戊唑醇50%,嘧菌酯25%),江阴苏利化学股份有限公司;250 g/L吡唑醚菌酯EC,浙江新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5%氰烯菌酯SC,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供试药剂由市场购入。

供试小麦品种:平安11,河南平安种业有限公司。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设计

试验设置13个处理,见表1。地点1:新乡市新乡县七里营镇。2018年4月11日上午第1次用药,天气晴朗;4月26日上午第2次用药;2018年5月13日调查。地点2:焦作市温县祥云镇。2018年4月28日上午第1次用药,天气晴朗;5月5日上午第2次用药;2018年5月13日调查。地点3:南阳市镇平县。2023年4月17日上午第1次用药;4月24日上午第2次用药;2023年5月10日调查。每处理重复4次,随机区组排列。

表1 供试药剂施用剂量

1.2.2 调查方法与数据处理

施药后观察小麦赤霉病发生发展情况,在小麦赤霉病病情稳定后调查各试验小区的防治效果。调查采用5点取样法,每点调查200株,每个重复共调查1 000株。按照不同分级标准记录病穗数,计算病穗率防效,利用病穗数与发病严重度计算病情指数,再根据病情指数计算病指防效。试验数据采用DPS数据处理系统进行处理,方差分析采用Duncan's新复极差法。

分级标准为:0级,全穗无病;1级,病穗面积占穗总面积的1/4及以下;3级,病穗面积占穗总面积的1/4~1/2;5级,病穗面积占穗总面积的1/2~3/4;7级,病穗面积占穗总面积的3/4以上。

2 结果与分析

2.1 新乡市试验区防治效果

不同药剂对新乡市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见表2。结果显示:对照区发病严重,病情指数达0.56。不同药剂处理对小麦赤霉病的病指防效为64.10%~92.31%。其中,处理12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最好,病穗率防效达81.48%,病指防效为92.31%;其次是处理9,病穗率防效为74.07%,病指防效为88.46%,2个处理间差异不显著。75%戊唑·嘧菌酯WG与17%唑醚·氟环唑SE随着药剂用量的增加,病穗率防效与病指防效也相应提高。单剂中,处理1的防治效果最差,病穗率防效为51.85%,病指防效为64.10%;处理6的防治效果最好,病指防效达83.97%。

表2 新乡市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2.2 焦作市试验区防治效果

不同药剂对焦作市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见表3。由表3可见:对照区发病严重,病情指数达2.95。不同药剂处理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为59.73%~81.62%。其中,处理12的病指防效最高,达81.62%;其次是处理9,病指防效达80.41%,2个处理间差异不显著。75%戊唑·嘧菌酯WG与17%唑醚·氟环唑SE随着药剂用量的增加,病穗率防效与病指防效均逐渐增加。单剂中,处理1的防效最差,病指防效为62.15%。处理3的防治效果最好,病指防效达79.32%;其次为处理6,病指防效达78.84%,其病穗率防效在所有处理中最高,达80.15%。

表3 焦作市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2.3 南阳市试验区防治效果

不同药剂对南阳市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见表4。结果显示,对照区病情指数达4.45,不同药剂处理对小麦赤霉病的病指防效为65.33%~86.68%。其中,处理12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最好,病穗率防效达82.93%,病指防效为86.68%;其次是处理9,病穗率防效为80.24%,病指防效为81.14%,2个处理间差异显著。75%戊唑·嘧菌酯WG与17%唑醚·氟环唑SE随着药剂用量的增加,病穗率防效与病指防效也逐渐增加。单剂中,处理2、处理3和处理6的防治效果都较好,病指防效分别为79.21%、79.70%和79.61%。3个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表4 南阳市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3 讨论

25%氰烯菌酯SC(制剂用量)2 400 g/hm2在新乡、焦作和南阳防治效果均较好,病指防效分别达83.97%、78.84%和79.61%。王恒亮等[10]发现,25%氰烯菌酯SC 750 g/hm2对小麦赤霉病的病指防效(病穗防效)为68.84%(46.86%),小麦产量增加了24.40%。谷春艳等[11]发现7种市场主流杀菌剂中,25%氰烯菌酯SC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效显著高于其他药剂,达到77.74%,而50%多菌灵WP防效较差。本文试验中,40%多菌灵SC 1 875 g/hm2在新乡和焦作两地的防治效果均较差,可能是由于药剂频繁使用,导致小麦赤霉病菌对其产生抗药性。病原菌对杀菌剂抗性的产生是造成防效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多菌灵、戊唑醇等药剂抗性菌株在田间早有报道[12-14]。2021年首次在江苏省发现了对氰烯菌酯、戊唑醇和咪鲜胺的抗性菌株,其中部分菌株甚至同时具有多菌灵抗性的双重抗性菌株[9]。因此,本研究通过验证现有产品的田间防效,监测病原菌抗性等原因导致的防效下降,为赤霉病的抗性治理提供依据。

赤霉病菌产生的DON等真菌毒素会污染小麦,而杀菌剂对其产毒能力的影响近年来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15-16]。张海艳等[17]发现,氰烯菌酯、戊唑醇及其复配剂不仅能有效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危害,还能降低小麦籽粒中DON毒素的含量,而吡唑醚菌酯及其复配剂控制DON毒素含量效果相对较差。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多菌灵对赤霉病和DON毒素防控均较差,嘧菌酯甚至会增加籽粒毒素污染。因此,多菌灵和嘧菌酯不宜单独用于赤霉病和DON的防控[18]。本文中25%氰烯菌酯SC和125 g/L氟环唑SC在新乡、焦作和南阳地区对赤霉病均具有较好的防效,在小麦扬花期使用这2种药剂,可以在防治赤霉病的同时防控DON毒素。

4 结论

本研究在新乡、焦作和南阳地区进行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施药后不定期观察,在试验各处理区未发现药害症状,处理区小麦叶片、株高、灌浆等指标与清水对照区无差异,小麦生长正常。因此,可以认为在试验的剂量下各药剂对小麦生长安全。三地防治效果最好的都是17%唑醚·氟环唑SE 882 g/hm2处理,病指防效分别达92.31%、81.62%和86.68%;其次是75%戊唑·嘧菌酯WG 199.5 g/hm2处理,病指防效分别达88.46%、80.41%和81.14%。这2种药剂都出现了随着用量的增加,田间防治效果也逐渐提高的现象。因此,这2种复配药剂可以作为防控小麦赤霉病有效的药剂进行示范、推广,但在使用时要注意用量。氟环唑对小麦纹枯病有较好的防效[10],吡唑醚菌酯、氟环唑复配,戊唑醇对小麦叶锈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19-20],因此,通过施用相关药剂可以达到一药多防的目的。单剂中,125 g/L氟环唑SC 720 g/hm2和25%氰烯菌酯SC 2 400 g/hm2的防治效果较好,病指防效为78.84%~83.97%,但在使用时建议轮换用药,以延缓抗药性的产生,进一步提高防治效果。

猜你喜欢
氟环唑病穗率病指
怀化地区稻曲病气候风险时空特征分析
不同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评价
2021年稻瘟病防控药剂有效性监测试验报告
17%吡唑醚菌酯·氟环唑悬浮剂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
基于病穗率的小麦赤霉病发生等级气象预测模型
法国将撤销所有氟环唑产品登记
绩溪县水稻纹枯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意见
玉米锈病防治药剂筛选试验
2018年宣州区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分析及防治技术
空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