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喆
近年来,我国会计制度改革不断推进,对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事业单位作为国家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其预算管理控制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国家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如何在新会计制度下做好预算管理控制,已经成为事业单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控制在会计改革背景下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预算管理意识的薄弱。在事业单位中,预算管理的问题不容忽视。尽管预算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核心,但现实情况是,许多单位对预算管理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缺乏预算管理的基本意识。这种观念的缺失直接影响了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使得预算方案无法真实反映单位的实际需求。具体来说,事业单位在预算编制时,往往缺乏深入的调研和科学分析,一些单位在进行预算编制时,未能充分考虑单位的发展目标、实际情况以及未来规划,导致预算方案与实际需求脱节。此外,有些单位在预算编制过程中,缺乏对各类支出的合理预测和规划,使得所用方案没有针对性,没有可实际操作的空间。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事业单位也普遍缺乏有效的监控和调整机制,由于没有建立严格的预算执行制度,使得预算方案在执行过程中经常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无法得到有效执行。同时,由于缺乏对预算执行的实时监控和反馈机制,单位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预算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对于预算调整更是缺乏规范的管理流程和审批机制。由于缺乏明确的预算调整标准和程序,使得可供调节的范围过于宽泛,难以对预算的准确性起到保障作用。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了预算的执行效果,也削弱了预算管理的权威性。
其次,是预算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事业单位应建立和完善预算编制、执行与控制的制度体系,明确各环节的操作流程和责任归属。很多事业单位在预算的关键环节上缺乏明确的制度约束和流程规范。这导致预算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无法保证预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而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就会使得预算的执行和调整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加大了不规范操作的风险。积极引入先进的预算管理软件和信息系统,实现预算数据的实时采集、处理和分析迫在眉睫。在当今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很多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上还没有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的优势,这不仅影响了预算管理的效率,还可能因为手工操作和信息传递的延误导致财务数据的失真或遗失,从而引发财务风险。预算管理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财务、会计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目前很多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人员在专业素质和技能上存在明显不足,不仅影响了预算管理的效果,也可能因为不规范的操作或决策失误给单位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最后,是预算管理信息化程度过低,在当今事业单位中,预算管理信息化的状况不容乐观。许多事业单位仍在使用传统的预算管理方法,缺乏对信息化手段的有效利用,这导致预算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严重滞后,无法跟上现代预算管理的步伐。不仅如此,这种滞后性还给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带来了诸多问题。由于现有的信息化系统无法满足现代预算管理的需求,导致预算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受到了影响。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化手段,预算编制过程烦琐、耗时,审批效率低下,执行过程中也缺乏有效的监控和反馈机制,不仅影响了预算管理的效率,还可能导致预算偏离实际需求。缺乏实时的数据监控和反馈,事业单位可能无法及时发现预算执行中的问题,导致预算超支或资金浪费。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可能会对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营和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加强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已经迫在眉睫。
二、会计改革背景下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控制实践路径
(一)完善预算管理
为了提高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水平,确保资金的有效利用,事业单位应该实施全过程预算管理模式。这种模式要求对预算进行全面管理,确保预算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在编制预算阶段,事业单位应该制订详细的预算计划,明确各项开支的用途和金额,建立科学的预算编制流程,明确编制依据和标准,避免出现随意性和主观性。在预算执行阶段,事业单位应该加强监督和控制,确保各项开支按照预算计划进行,对于超支或违规的情况,应该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同时,事业单位应该建立完善的审批制度,明确各级审批权限和责任,避免出现滥用职权和违规操作的情况。在预算调整阶段,事业单位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预算进行调整,确保预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同时,事业单位应该建立完善的调整机制,明确调整依据和程序,避免出现随意性和主观性。在预算控制阶段,事业单位应该建立完善的控制制度,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对于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应该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予以改进,同时,事業单位应该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对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价,并与奖惩机制挂钩,激励各部门积极参与到预算管理中来。
(二)提高预算水平
在提升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水平的过程中,确保资金得到合理、高效的使用是至关重要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事业单位应从实际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预算管控方法。定额定率预算法是一种常用的预算编制方式,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各部门以往的费用开支情况,设定固定的费用比率。通过这种方式,事业单位可以快速、准确地编制预算,同时确保预算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然而,单一的预算管控方法可能无法满足事业单位的多样化需求,因此,零基预算法成为一个重要的补充。这种方法完全从零开始,对每一项支出进行重新评估,不考虑过去的开支情况。通过这种方式,事业单位可以消除不合理和过时的费用,确保资金的合理分配和使用。
除此之外,滚动预算法也是一种较为灵活的编制方式,顾名思义,这种预算方式基于上一期所产生的预算执行情况,对下一期的预算进行调整。这种方式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提高预算的准确性。通过滚动预算法,事业单位可以及时调整预算,确保预算与实际情况的匹配度。为了更好地实施预算管理,事业单位还应加强预算执行过程中的监控,建立完善的监控机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实时跟踪预算的执行情况,事业单位可以及时发现异常或问题,并进行调查和处理。这有助于确保预算管理的有效性和准确性,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失。除了监控机制外,事业单位还应注重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和协作,预算管理不仅是财务部门的事情,更是涉及事业单位整体运营的各个方面。通过与其他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事业单位可以更好地掌握各部门资金的使用状况,共同推动预算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了提升预算管理水平,事业单位还需要培养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通过提供系统性的培训和实践机会,鼓励财务管理人员不断学习和成长。这将有助于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管理水平,为单位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三)加强人员培养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财务环境中,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是事业单位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他们不仅是单位财务管理的核心力量,更是推动事业单位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对于事业单位而言,对高素质财务管理人员的培养和引进是极其必要的。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事业单位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建立一支标准化的财务管理队伍是基础,这支队伍应具备高度的专业性和稳定性,以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为了确保团队的专业性,事业单位应通过系统性的培训和实践来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的管理能力。通过定期组织内部培训和外部进修,邀请行业专家进行授课并分享最新的财务管理理念和技巧,财务管理人员能够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掌握前沿的财务管理方法和技术。其次,事业单位还应鼓励财务管理人员积极参加各类专业考试,如注册会计师、税务师等,以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和权威性。这不仅能够增强财务管理人员的个人能力,还能够为事业单位带来更多的专业资质和认证,提升单位的整体形象和信誉。除了提升个人能力外,事业单位还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来规范和指导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这套制度应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工作流程,确保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责任人,避免职责交叉或空白。通过制度化管理,财务管理人员在工作中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这也有助于推动预算管理的有效实施,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随着财务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和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事业单位将能够更好地完善预算制度,合理的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和监督流程将确保预算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为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同时,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还将发挥重要作用,他们将运用专业知识和经验为事业单位的决策提供有力支持,帮助单位应对各种挑战和机遇。总之,事业单位要重视高素质财务管理人员的培养和引进工作,通过建立标准化财务管理队伍、提供系统性的培训和实践机会、鼓励参加专业考试以及制定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等措施来提升财务管理水平。这将有助于确保预算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并推动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
三、结 语
综上所述,作为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会计改革背景下,预算管理控制应加强预算管理体系建设,提高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通过不断完善和优化预算管理控制体系,推动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