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晓晴
叶圣陶先生1941 年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明确提出“整本书阅读”这一概念 ,主张语文阅读应“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文章作辅佐”[1]。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教育部也不断强调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2011 年版课程标准在教学具体建议中也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2]。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注重整本书阅读,扩展阅读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增长语文知识的同时,增强对文本内涵的深层次理解,在阅读过程中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养成整体阅读的良好习惯,在拥有广阔知识视野的同时,提高语文课程学习水平。
整本书阅读是一种深度阅读,而不是浮于表面的整体阅读。从内涵与要求上看,整本书阅读时学生要做到精读和泛读相结合,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个人阅读与集体阅读相结合,从而达到对书的深层理解。整本书阅读中的 “整” 体现为对整本书结构的全面把握,同时还要对书的内容有全面的思考。“本”不仅指单独的一本书,也是指相关的许多本书。整本书阅读是多元化的阅读过程,涉及精读、泛读、速读、课内外阅读等。从这一角度进行分析,语文整本书阅读应该具备综合性、开放性及动态性的特征。[3]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传统意义上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正在改变,与之相对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逐渐受到推崇和提倡,翻转课堂就是一个很好的示例。所谓翻转课堂,就是将学习的主导权交给学生,具体来说,课前学生根据老师布置的任务或其他的学习资源进行学习,课上进行讨论,进一步深入分析与学习。但这种课堂如果教师不加以指导,很容易流于形式,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因此,教师要准确理解并把握这种教学理念,做到有的放矢,控制好一堂课并保证其有效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对老师有更高的要求,教师既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又要对课堂有一个整体把握,引导学生始终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展开活动。
笔者通过观摩调研中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课堂,发现存在课堂随意、缺乏指导性的问题。一方面,部分教师未正确认识到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重要性,认为学生会自己阅读而不需要老师指导,或者是教师的专业水平不足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另一方面,部分教师有很重的教学任务或者其他教研活动,如示范课、同课异构等,而不愿意花费太多的心思在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设计和指导上。这些原因使整本书阅读教学课堂出现随意性,甚至演变成一种政策大环境下的应试课堂,并没有真正地体现出课堂的活力。
语文整本书阅读中的“本”不仅指单独的一本书,也是指相关的许多本书,整本书阅读不应该局限于某一类题材的作品,也应该拓展不同领域,发散学生的思维。整本书阅读强调一种深刻全面的理解,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开拓学生的视野,因此整本书阅读的类型要全面,不能仅局限于课文中学过的文章,或者只读一种类型的文章而没有拓展与发散。要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个人阅读与集体阅读相结合。
笔者通过观摩一些整本书阅读教学课堂实录,发现整本书阅读课型相对单一,缺乏多样性。学生和老师主要倾向于阅读小说或一些当下比较流行的热门书籍,或者只是根据教材提供的课文进行学习,然而对经典的人物传记和诗歌等类型的书籍却很少涉猎,更不用说有关学术方面的著作,这样是远远不够的,不能很好地贯彻新课标对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要求。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朱熹先生的朱子读书法中提到了着紧用力的读书方法论,其内涵是强调读书要抓紧时间,反对悠悠然;必须抖擞精神,有计划,反对松松垮垮。新课标要求下语文整本书阅读中的“整”体现在对整本书结构的全面把握,同时还要对书的内容有全面的思考。整本书阅读阅读量大,难度也会相应的提高,教师要制定详细的阅读计划,设计相应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或任务去阅读,效果会更好。
在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整本书阅读教学任务闲散,缺少计划性。由于缺乏全面可行的计划,学生在面对阅读任务时没有足够的重视,而是以比较随意的态度,习惯性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完成。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会被逐渐削弱,老师的期待效应也会被消磨,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不利于师生的发展。
通过对当下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缺乏多样性、计划性、指导性等问题的分析,了解到阅读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这帮助我们认识到整本书教学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进行改善。毋庸置疑,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多方主体的共同努力。学校层面要出台完善的教师评价体系,学生层面要克服主观障碍,教师层面要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本文主要从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做的角度展开分析,总结概括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策略。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中心,任何课堂都是在教师与学生的良好互动下运转的,缺少任何一方的积极参与都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课堂,学生的积极配合在课堂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不仅仅是整本书阅读教学课堂,任何类型的课堂教学都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当中。
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在阅读课开始之前,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个情境可以是一张图片、一段视频、一段音乐或者是一个与本次课堂相关的情境模拟任务等,这些都可以很好地与课堂内容相呼应,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从而更好地将学生带入课堂,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例如,《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其阅读价值不言而喻,但是也有人称其为最难读的小说,学生身处信息化的时代,信息碎片化使学生无法沉下心来深入到文本阅读中,甚至于一听说要读《红楼梦》还未开始就已经怵头了。在这样的学情背景下,如何导入提高学生的兴趣变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在正式开始阅读前,展示一些重要情节的图片,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演绎出自己认为的情节,这可以很好地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积极阅读文本一探究竟。也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的小游戏,增加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如角色扮演、分角色朗读等。
新课标提出,整本书阅读不仅要对书本身有全面深刻的理解与把握,而且强调要学会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课堂中,教师要注重阅读方法的教授,正如所谓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真正懂得阅读的方法,才能运用到各种类型的文本阅读中,为以后的学习工作打好基础。
教师可以向学生传授一些阅读方法与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例如,对于篇幅庞大、人物关系复杂的作品,可以运用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边看边记,梳理文章的人物关系,这一阅读方法就可以运用到《红楼梦》的阅读中。又如,使用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通过注释、摘要等信息快速了解文章结构与内容,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再如,使用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在阅读《边城》时对比阅读沈从文的其他作品,分析他不同作品的风格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这样的横向对比不仅对理解《边城》一文有帮助,也使学生对沈从文的其他作品有所了解。这种方法也很好地解决了整本书阅读类型单一、缺乏多样性的问题,能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自新课改以来,阅读就越来越受到重视,不论是课上阅读还是课外阅读,都很重要。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任何知识都需要不断巩固才能加深记忆,阅读也是这样,阅读永远是进行时,没有停止的时候,会一直伴随我们终身。教师的教学目标不能仅仅是一堂阅读课的圆满结束,也要注重课下学生的继续阅读,引导学生不断巩固阅读技巧,熟练掌握阅读技能,真正喜欢上阅读。
在课堂之外,教师也要对学生的阅读活动加以指导,并拓展一些别出心裁的读书形式。例如,在上完《西游记》的阅读课之后,可以留一些特殊的读书任务,让学生在课下开展读书分享会,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学到的阅读方法,或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或者通过学习这本书自己还推荐同学们读什么其他的书,并说明原因,这些任务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对阅读的喜爱,同时也使学生阅读得到拓展与延伸。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创意性的项目,比如绘画、手工制作、课本剧表演等,加深学生对整本书的印象,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还提高了审美素养,促进了创新性思维的发展。这样的一些小活动,就可以加强学生阅读的延伸与拓展。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对阅读的重视不断加强,会不断涌现一些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正如现在备受关注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对于这些新的政策、理念、方法,教师要准确理解并将其真正地融合到课堂中去。本文主要分析了新课标视域下中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存在的缺乏指导性、多样性、计划性的问题,并且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提出应该从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加强学生阅读的延伸与拓展三个方面提升课堂效果。各种问题总是会源源不断地出现,对应的解决策略也会被用心者挖掘出来,在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课堂中也是这样,改革创新永远在路上,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以更好地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