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靖,高文嫱,潘远安
(长春汽车职业技术大学,吉林 长春 130013)
长春汽车职业技术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高职本科)专业依托于其办学以来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高职专科),在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专科)专业目录》中,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旨在对接装备制造产业链,通过冲模设计与制造、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等核心课程,培育模具设计与加工、模具装配与维修等行业的技术技能人才。长春汽车职业技术大学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属于国家特色高水平建设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群专业,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为职业本科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最早于1989年出现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中,是一门集机械、材料、电子、计算机等多领域交叉融合的学科,旨在通过实验研究或计算机仿真等方法,学习铸造、焊接、冲压等相关机械制造工艺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实践能力。2021 年,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本科专业被列入《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由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不能继续沿用传统高职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厘清职业本科与高职专科本质区别的基础上,如何构建适合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职业本科专业定位的一系列人才培养制度,如教学模式、课程体系、评价体系等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产教深度融合、校企深度合作为根本,探索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职业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培育懂理论、精技能,满足汽车相关行业与企业发展的高层次、高水平人才。
欧美等发达国家对于高层次职业教育的实践起步早,体系也较为完善。20 世纪70 年代中期,德国陆续将三年制的高等专科院校改为四年制的应用技术大学[3],即在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如在大学期间需参加不同种类的实验、实习及相关项目,学生可通过实践掌握行业相关技能,此外,约有一半的课程都有在企业实习的机会,所以应用技术大学毕业生更能满足企业的需求,能够得到企业的认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本科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如美国社区学院允许颁发学士学位,在此之前,美国职业教育只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毕业生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可[4]。美国社区学院学位制度的建立,使高职教育的层次和地位得到提升,扩大了高职教育在美国的影响力。近年来,我国也重视高层次职业教育的发展。2014 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探索本科职业教育,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9 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截至2022 年3 月,教育部共批准建立了32 所职业本科学校。《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到2025 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
工业5.0 时代即将到来,我国传统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的挑战,企业对理论知识全面、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需求显著增加,职业本科教育重在培育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因而大力开展职业本科教育势在必行。通过检索中国知网的学术期刊,发现截至2023年1月,已有600余篇论文分别从微观和宏观2个层面重点论述了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主要包括职业本科教育内涵阐述、试点院校人才培养路径探索与实践等。职业本科是在“职教二十条”颁发后,才成为学者的热点研究方向,且因试点院校开展时间较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关于职业本科的定位较为模糊,人才培养目标过于泛化。部分职业本科院校是由最初的高职学校升格转化而来,有些院校的职业本科专业继续沿用高职专科发展模式,导致毕业生应用性、创新性、复合性较弱,培养质量不高。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应根据高层次的定位,在人才培养方面探索一条区别于普通专科教育的新路径,使其在“职业属性”的基础上,另赋予“高等属性”[5]。以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为主线,构建与职业本科定位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方案,旨在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应用技术实践、产品工艺改良能力,使职业本科人才能够解决我国制造业存在的“卡脖子”问题。
(2)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不紧密,“入口端”与“出口端”衔接不充分。在教育部印发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6]中,明确指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应坚持需求导向、服务发展,主动服务产业链现代化,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需要”。但是现阶段职业本科专业尚未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问题突出表现在:①当前有些高等院校设置的职业本科教育脱离了区域经济行业产业链,与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职业不相干;②企业虽亟需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但其对职业本科培养方式了解不足,没有制定相应的岗位类别与提升通道;③以制造装备大类专业为例,部分职业本科学生在入学初对自身的定位存在偏差,仍将自己视为一线操作工,求学中仅限于掌握基础操作,对理论知识不求甚解,导致求职时无法满足企业对于高端人才的需求。
(3)职业本科教育教学资源匮乏,课程体系设置创新性不足。职业本科教育刚刚起步,教学资源不足,首先,针对职业本科教育的课程资源,如教材、精品课的开发与设计尚处于初级阶段,类型不多,较为分散;其次,师资队伍建设不足,师资水平整体不强,职业本科对于教师资质要求较高,既要有较强的工作岗位实践技能,又要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与教学能力,一般高等院校难以引进、培育此类人才。另外,对于课程体系建设,职业本科教育应具有鲜明的“职业”色彩。虽然大多试点院校目前已建立职业本科课程体系,但课程内容基本是专科教育的延伸,没有根据职业本科的定位目标设置课程结构。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应基于深层次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面向企业实际生产岗位,灵活调整,而不是简单地将普适性知识模块化、项目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2022)明确规定,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由专科、本科及以上教育层次的高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实施,此条例为本科层次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对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院校与专业,教育部要求“保持职业教育属性和特色”,即要以培育技术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又要坚持将职业教育类型作为办学方向,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职业本科人才培养需秉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原则,在技术技能方面超越普通本科,在理论知识方面优于高职专科。根据职业带理论[7],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在不同类型教育体系下的培养定位与目标对比如表1 所示,本专业职业本科教育应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重在培育会设计、善操作、懂管理、知工艺的人才,兼具技术型与工程型。
表1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定位(高职专科、职业本科、本科)对比
以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例,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的定位高于高职专科体现在以下方面。
(1)对接高质量行业产业链。长春汽车职业技术大学结合汽车产业战略目标及人才需求,主动适应产业转型升级,以专业群对应汽车产业链,随着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我国自主汽车品牌快速崛起,对高精密化、新型化、智能化模具需求显著提升,目前我国正处于高端模具自主研发、技术创新的重要时期,产品生产、工艺、制造中的困难问题越来越突出。职业本科教育以学生为中心,重在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能够将技术知识具体化并能够应用到实际生产实践中,有助于解决制造业中的“卡脖子”问题。
(2)对接高层次企业岗位。智能时代下数字化工厂中机器越来越多地代替手工操作与部分脑力劳动,职业本科注重应用性、创新性、复合性的人才培养,如在南京某科技公司,兼具方案设计、分析制定和编程调试能力的高端人才缺口较大。
(3)对接高端专业技能。现阶段企业技术技能更加复杂、更加先进、更加尖端,这对高校毕业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要能够与时俱进、守正创新。职业本科重在培育知识与技能并重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素养与知识水平,又要有高超的操作技能与动手能力,而非只会简单的机械操作。因此,应该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围绕典型工作任务,按照比较系统的要求构建职业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才能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一词最早是在1983年提出,在教高[1998]2 号文件中对其明确定义,即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8]。迄今为止,学者一般认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需要3 个要素:①以一定的教育思想或人才培养理论为基础;②以完善的人才培养框架或程序为指引;③能够稳定、规范的操作与运行。
提出的“双轨”是指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三元”是指学校元、行业元、企业元;“四融合”是指专业教学与行业企业发展前沿相融合、实践教学与企业实训实习基地相融合、专业教师与高水平产业大师相融合、学生评价与教育教学实践过程相融合。“双轨三元四融合”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框架如图1 所示,长春汽车职业技术大学以汽车开发区产业链为主线,聚焦区域特色产业和转型升级需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基于“1+X”证书制度,建设职业本科专业课程体系,通过与一汽模具有限公司合作,携手开展车间式教学项目,依托于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进行名师工匠班教学活动,建立AHK 中德双元制认证基地,进而引进先进职业标准与评价体系。将专业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需求相对接,将课程体系与行业岗位标准相对接,将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任务相对接,完善“岗课赛证”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产学研融合互促的教学模式,搭建教培一体的创新实践活动平台,建立企业、行业、学校多方参与的职业本科教育评价体系,以构建高素质复合型工匠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图1 “双轨三元四融合”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框架
职业本科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环节,既要突出“职业性”,又要突出“学术性”[9]。在专科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基础上,针对理论与知识更为复杂、工作程度更为灵活、工作任务更加宽泛的职业本科人才培养需求,对专业课程整合与优化,基于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对接高级职业技能标准和高级职业等级证书,以国家级技能竞赛为抓手,构建“岗课赛证”一体化的“平台+模块+集中实训”课程体系,如图2 所示。第一,为加强思政引领,夯实学生理论水平,提高学生专业能力,搭建通识教育课程平台、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专业拓展课程平台;第二,根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对接专业技能等级证书(高级),从岗位核心能力需求出发,分别从设计、制造、装调3 个方面建立专业模块课程;第三,为培育学生工程实践素养,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组织学生参加金工实习、企业顶岗实习等集中实训。
图2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职业本科)课程体系
课程内容设置要以岗位需求为引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偏重实践性与创新性,具体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
(1)平台课程、模块课程、专业模块与集中实训相互承接、相互渗透。基于布鲁纳螺旋型理论[10],随着年级的提升,逐步拓宽加深学科的基本结构,如第1学期主修思政、创新创业、公共基础教育等通识课程,第2 学期主修机械制图、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基础等专业基础入门课程,第3 学期主修材料分析测试方法、模具CAD/CAM 等专业拓展中级课程,第4、5 学期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落脚点,调研企业需求,对接工作岗位,根据学生个人兴趣与能力,分别选修一个或多个专业模块高级课程,第6、7、8 学期为集中实训阶段,在校阶段进行基础专业技能的金工实习,苦练技能,在企业进行针对性的岗位训练,实战演练,同时根据自身岗位实习内容完成面向能力培养的个性化毕业设计。另外,将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效地融入专业课堂教学中,能够使学生明确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潜移默化地提升其思辨创新能力。
(2)将各类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企业横向课题等融入职业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竞赛赛程与比赛内容捕捉了行业前沿信息,横向课题真实地反映了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根据大赛与课题动态调整与更新课程内容,有助于培育能够满足企业需求的,富有专创精神与实操技能的高层次人才。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基于某种合作模式,实现资源共享、协同育人[11]。工学结合是指将教育与生产相结合、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职业本科人才培养对校企合作的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顶岗实习职业岗位应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金量、实践岗位应能接触企业核心技术、企业导师应具有较高的资质等,因而深层次校企合作、高质量工学结合是职业本科专业建设重点工作。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学模式如图3 所示,坚持以能力为本位,学术性与职业性有效合一,通过校企深入合作、工学有效结合等方式,夯实学生理论基础,强化职业素养,实现经典学科教学与技术教学融合互促,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整合资源,形成教学素材、课件、数字教材等信息化教学资源库,有助于促进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职业本科专业教学模式的实现方式可概括为以下2个方面。
图3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职业本科)教学模式
(1)对接企业生产环境,创新“车间课堂”教学模式。“车间课堂”是现代学徒制的一种实践模式,主要分为2 种形式:一是将教学延伸至生产现场的车间式教学[12];二是将学校实训教室车间化的虚拟车间教学[13]。2017年长春汽车职业技术大学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与一汽模具有限公司合作,以企业车间为教学场地,将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作为双导师,使生产过程和教学过程相互融合,对学生进行车间式教学。车间式教学运行过程中,当教师讲解理论知识时,由于工厂人员冗杂、设备噪音大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容易分散注意力,对学术研究类知识吸收程度有限。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职业本科专业需构建区别于普通专科教育的特色化教学模式,以期培养能够解决复杂问题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根据项目任务内容和学生的接受程度,部分技能实战类授课安排在企业生产车间进行,部分偏理论类授课安排在校内车间实训室,有效利用产业资源与教育资源,实现了校园和车间的无缝对接。创新型“车间课堂”教学模式既能够使学生在真实的车间环境中熟悉生产制造流程,又能够为学生提供场所,使其更好地掌握相关理论知识。
(2)针对岗位核心能力,采用订单班教学模式。订单班培养是校企合作的另一种形式,是指企业结合自身需求,选择与学校某些特定的专业开展合作,通过校企双方签署订单的方式,使学校定向为企业输送相关紧缺人才。企业对职业本科人才赋予了更高的期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订单班需以模具设计、分析、制造等岗位核心能力为主线,紧扣模具设计师、模具制造工、工具钳工(高级)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将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相关行业规范、要求融入课程标准,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工作过程更加灵活,工作任务更加复杂,工作范围更加宽泛的教学计划,由企业提供各种实践教育资源,对接真实企业项目,以岗位工作任务为驱动进行教学设计,扩展学生对行业和企业的认知。在教学过程中挖掘企业实践元素,校企合作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如编撰工单式教材、开发媒体资源、教学工具软件等,有助于推动“线上与线下、校内与校外、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推进职业本科信息化教学模式,打造学生自主学习的高效课堂。
三课堂联动实践教学体系是由曹屯裕教授提出,随后这一理论逐步推广到了大多数高等专科院校,但在职业本科院校中应用较少。长春汽车职业技术大学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以课堂教学、实验、实训为基础形成第一课堂,利用传统课堂教学夯实理论基础。以大赛、社团、兴趣小组为单元形成第二课堂,紧贴行业前沿,开展个性化人才培养。以企业实践、社会活动等校企合作为抓手构建第三课堂,通过项目牵引开展“产教融合”,提升学生岗位实践能力。如图4 所示,在三课堂联动的课程实施模式中,将专业教学、企业生产与科学技术相结合,形成产学研创一体化平台,具体可分为以下3种。
图4 三课堂联动产学研创一体化平台
(1)中德AHK 认证基地。长春汽车职业技术大学引入德国AHK 行业资格标准体系[14],基于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结合,对于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本土化设计,打造理实一体的专业技能训练平台-AHK 东北国际认证基地。该平台聚焦企业改革新方向,以学生遴选、培育、就业全过程为尺度,制定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行业发展新动态,提取典型工作任务,构建高标准的课程体系。假期组织专业教师开展师资培训,打造高规格的师资团队。科学规划实训场地,优化软件硬件设备,建设高配置的考培基地,全面提升职业本科教育内涵。
(2)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利用学校已有资源,将第一课堂、第三课堂有效融合,培育守匠心、能创新的高端技能人才,提升职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如双创钳工实训中心在人才培育过程中着重产品设计、作品实现、能力培养、环境构建等要素,打造面向机械、汽车等行业模具装调维修岗位群的创新实践平台。省级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设置教学、竞赛、孵化、科研转化等六大职能中心,增强了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不仅能为孵化企业提供一流的营商环境,而且可以为在校学生提供优质创业空间,推动高水平创业就业。
(3)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牟少志技能大师工作室设置在一汽大众有限公司,是与长春汽车职业技术大学共享的教学基地,依托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将以企业实践为主的第二课堂与以个性化培养为中心的第三课堂交叉渗透,为人才培养、师资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一方面,通过搭建技术合作渠道,校企共同开展科研项目,能够促进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打破高职院校科研基础薄弱的瓶颈,提升师生的科研能力,向职业本科层次迈进;另一方面,技能大师兼任专业教师的技能导师,协调企业资源,为青年教师提供实践机会,对骨干教师进行技能培训,名师名匠领衔,有助于推动职业本科双师双能型师资团队建设。
部分学者认为,教育评价改革就是以评价的方式,回到教育改革的初衷和原点,即育人[15]。对于不同的教学活动,实施不同的评价方式,多种评价方式整体推进、协同互补,有助于提升职业本科育人质量。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职业本科)评价体系如表2 所示,针对大赛、1+X 证书等考核性项目,以结果性评价为主,将竞赛考评结果作为评价的标准,同时以能力为导向,适当结合定性评价,增强学生自信心。对于企业实践类课程,如顶岗实习可采用过程性评价方式,实习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学生共同参与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并设置层次分明的评价指标,使评价标准客观化。对于课堂教学、个性化社团活动,则需借助关注学生原有基础、个性化差异的增值性评价,以学生发展为核心,通过跟踪学生全部学习过程,评价学生的自我发展情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毕业设计类课程,从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道德素质、合作与交流能力、自主发展能力、信息素养等多个维度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以保障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在此过程中将不同的评价方式交互渗透、综合运用,实现校企协同育人的目标,在职业本科建设过程中,推动“四个评价”是实现教育评价体系科学有效的评价方式。
表2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职业本科)评价体系
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各院校需结合区域特色与自身发展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基于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的发展现状,确定了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定位方向,提出了“双轨三元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职业性”与“学术性”,制定“岗课赛证”课程体系,创新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打造产学研创实践平台,并以育人为目标,建立专业教育评价体系。我国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在探索中前行,需不断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经验,取精用弘、开拓创新,为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育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