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慢病医身还需医心

2024-04-07 04:49南京邮电大学教授刘颂
保健医苑 2024年3期
关键词:老年人心理疾病

◎文/南京邮电大学教授 刘颂

前几天我在老年大学下课后接到一位八旬开外的老学员托人转来的一张纸条,读后心中百味丛生。老人在纸条里说,他长年患多种疾病,三十多年的高血压、十多年的糖尿病、5 年多的心脏病,是“医院常客”,“每个月去医院的次数比去超市还多”。可就是“把医院当成半个家”的这样一位老人,在最近一次就医时听到医生说“人老了,就是这样啦”,顿感凄凉,乃至绝望,问我:“上年纪的人活着有意思吗?”我登门相慰,虽然老人情绪有所平复,但能感到医生的那句话给他心中投下的阴影不能完全挥之而去。

人老多病是人生的一个规律,现代医学把多现于老年人身上的疾病统称为“老年慢病”,全称“老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从心理学角度,疾病作为发生在人身上的一种现象,一定与人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不可将其与人剥离,让它成为一种孤立于人的存在,只看病,无视人,这不仅违背现代医学的宗旨,也无法医治好人。这一点对于老年慢病的治疗尤其重要。

就老年慢病与老年人的关系而言,有四个需要注意的方面:

其一,多脏器。老年慢病往往涉及多个脏器,如心脑血管疾病就涉及心脏、大脑等,患病老人就诊时需要在多个专科门诊就医,耗时耗力,在这个过程中原本就年迈体弱的老人很容易因筋疲力尽而情绪波动,烦躁不安。

其二,病程长。患有老年慢病的老年人多有短则几年、长则几十年的患病历史,长年反复就医,也就反复体验医院里的繁杂程序如“等待挂号、等待看病、等待检查、等待结果、等待交费、等待拿药”,很容易因耐力损耗过度而情绪消沉,且又很容易因某个刺激甚至是无关痛痒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变得易激惹。

其三,疗效差。受制于目前医疗发展水平,加上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老年人口预期寿命延长所带来的衰老与疾病的互为因果,老年慢病的治愈效果不甚理想,这就使得老年人一次次地“尽兴而来,败兴而归”,很容易因反复的心理打击而情绪低落,丧失希望。

其四,负担重。一项研究发现,由老年慢病造成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70%以上,严重影响到国民健康、社会经济发展和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怕看病、怕看不起病、怕花钱看不好病”,甚至担心治疗或服药给身体造成的不良反应,成为一些老年人的心头病,这就使得老年人面对医疗时心理负担非常重,高度焦虑,高度忧虑,高度紧张,尤其是高龄老人,在这种高强度负性情绪的驱使下,就会对生命可能面临的风险非常敏感,保护生命安全的需求极其强烈,因而发生心理问题的概率也就相对很大。

因此,老年人在患老年慢病的同时多存在着诸如紧张焦虑、烦躁不安、担忧恐惧、敏感多疑、悲观失望以及无价值感、无意义感等心理困惑或心理问题。一项面向心脑血管患病老年人的调查,发现他们不同程度存在着广泛性焦虑、情绪低落、紧张不宁等负性情绪。另一项面向慢阻肺老年患者的研究,发现其心理健康较差,抑郁、焦虑、躯体化、强迫症状、敌对、人际关系敏感、偏执、精神病性、恐怖分数显著偏高。在2018 年有一项更为全面的研究,研究者依据国际疾病分类标准将患者划分为消化、循环、呼吸、骨、五官、肿瘤和其他如睡眠障碍等7 大类对其做心理健康评估,结果发现,老年躯体疾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普遍较差,更容易出现烦躁、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且在各项生理功能日渐老化的影响下,病痛感不断增强,心理压力与日俱增,这个群体总体上为心理问题的易感人群。更为关键的一点是,《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发现,老年群体的抑郁障碍识别率仅为24.7%,病而不察,病而不知,把心理症状当成生理症状向医生表述,而如果医生也不加以觉察,自然导致病而不医,这又成为老年患者病症表现的一个特点。这些研究共同揭示了一点,即老年人在身患慢病的同时很大程度上存在着或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困惑或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二者交织在一起,构成我们现在称作的“心身疾病”,此即老年疾病患者的最大特点。因此,在医治老年慢病的同时不可忽视心理问题的存在,即便在心理表征不构成某个慢病症状的情况下,也必须把它当作一个问题考虑其存在着的以及它可能存在着的对生理疾病治疗康复的影响。应该看到,如果不关注则可能会干扰或给治疗带来负性作用,如加重老年慢病的病情、增加诊断或治疗的复杂、延长疾病周期、给机体修复造成障碍等。

关于这一点,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都有研究。相传,古时有位名叫阿维森纳的阿拉伯学者曾做过一个实验,他把同时出生的两只小羊放在不同的环境中饲养,其中一只小羊生活在羊群中,能够在水草地自由自在的吃食、行走、玩耍,另一只则在它的旁边拴了一只凶恶的狼,让它处于极度惊恐中。结果发现,这只可怜的小羊根本吃不下睡不安,不久就郁郁死去。

现代心理学更是有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实验,研究者是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他在实验室里设计了一个特殊的大箱子,箱子中间用隔板将其一分为二,一边地板不通电,一边地板通电,电量大小确定在“无害但能感觉到”。实验对象是狗。实验者把这些狗狗分为两组,一组是“可逃脱组”,另一组是“不可逃脱组”,二者的区别在于当它们置身箱中,电击发生时,前者可以越过隔板跳到不通电的另一边,逃避电击,后者则是无论怎么跳也越不过隔板,无法逃脱。结果发现,“不可逃脱组”的狗狗们在数次跳跃但最终发现努力无效后,放弃了跳跃,不再做任何努力,即便在实验者改变了实验条件让其可以成功跳跃以逃避电击的情况下,也不再有所尝试,塞利格曼把这种心理现象称为“习得性抑郁”,即这些狗变得如同一颗颗任人摆布的“命运的棋子”,就好像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与自己以及自己的行为毫无关系,放弃一切尝试,即使在自己可以作为的情况下也完全不作为,被动消极,无助抑郁,坐以待毙。对此,塞利格曼指出,这还不是问题的全部,最为糟糕的是,当一个人控制特定事件的努力遭受多次失败后,这个人就会把这种控制缺失的知觉泛化到所有的情景中,甚至泛化到自己实际上可以控制的情况下,彻底地放弃。

“习得性抑郁”对于健康的危害性,心理学界有许多研究发现,如有心理学家研究了生活在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发现当一个人处于这种状态时,健康状况更差,死亡几率更大。还有学者研究了健康人,发现具有这种心理的个体患癌症几率增加。此外也有学者研究了病人,发现这种心理严重影响其康复。因此,医生在医病的同时医心也十分重要,其意义不仅在医护人员,也在老年人。

猜你喜欢
老年人心理疾病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进击的疾病
尿碘与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
易与猪大肠杆菌病混淆的腹泻类疾病鉴别诊断
夏季养生之疾病篇
心理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