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探析

2024-04-07 04:21余绪鹏刘念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式二十大

余绪鹏 刘念

(1.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418;2.喀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0)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思政课教师的主要任务。在现有的几门本科生思政课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史纲”)的内容体系是相对稳定的,教师为学生主要讲解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的中国历史,但这又不是纯粹地讲历史,而是通过历史学习引导学生“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好,更加坚定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1]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历史与现实问题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和新境界。只有将二十大精神更好地融入到“史纲”课程教学当中,才能达到本课程学习的主要目的。

一、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史纲”课的基本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是贯彻整个行为过程的思路、原则和方法。“史纲”具有一般思政课的普遍特性,也有基于课程自身的鲜明特点,这就决定了其理念的不同特性。这个特性集中体现在“历史”中,以“历史”来说明政治,来阐释政治,来观照政治,因此在将二十大精神融入“史纲”教学中,应坚持以史为据、学史明理、读史增信等基本理念。

(一)以史为据,讲清二十大精神植根于历史的事实依据

党的二十大精神涉及很多重要观点和重要论断,作为理论层面上的这些观点和论断不是凭空而生的,背后都有着清晰的逻辑线索和深厚的历史依据,根植于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根植于1840 年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史,植根于1921 年以来党的艰苦奋斗史,植根于1949 年以来波澜壮阔的新中国史,植根于1978 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史,植根于2012 年以来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史。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2]在“史纲”课教学中,可以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进去,即便是新中国成立之前的那段历史,实质上也属于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道路的前期探索,整个过程都充满着无限的艰辛。其中有哪些艰辛,有过什么抗争,有过哪些经验,这些都应该依托于基本的史料,构建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规律之间的关联性,并从具体的历史坐标阐释历史结论,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中国式现代化。

强调以历史事实为根据,目的是让学生信服,同时这也是对于教师的基本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许多新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在融入“史纲”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能会出现这样的不良倾向:在讲到二十大精神时,会“孤立”地提到新论断新理论,却很难与历史事实结合起来,或者在讲解某个阶段的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时不能联系二十大精神。如果这样,两者就处于相互割裂的状态,形成了“两张皮”现象。既然要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就要以历史事实来说明道理,以历史事实为根据来阐释新思想新理论,而不是在课堂上提到二十大精神,提到某个新观点。当前“00 后”大学生具有许多新特点,信息获取途径多,网络运用比较熟练,他们不再认可毫无根据的观点,也不喜欢僵化的说教。在“史纲”课教学中,只有将理论建立在扎实的历史事实根据之上,才能达到历史与理论的有机统一,才能达到“史纲”课的育人效果。

(二)学史明理,阐释二十大精神植根于历史的理论逻辑

在不少人看来,“史纲”课的内容都是属于过去的“历史”,由此可能会形成这样一个认识:“二十大精神如何融入”是其他思政课的事,不属于“史纲”课的任务。然而,“史纲”虽然是在讲“历史”,但这不仅是一门历史课,更是思政课、政治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其他几门思政课一样,“本质是讲道理”,同样要求“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3]要讲清楚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的道理,要讲清楚两大历史任务与“四个选择”之间关系的道理,要讲清楚中国近现代史主题与主线、主要矛盾以及使命关系的道理,等等。[4]由此,在二十大精神融入“史纲”课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历史来明白这些道理,要阐释清楚二十大精神的理论逻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2]教师就可以将“三个务必”融入进“史纲”课讲解中,帮助学生理解“三个务必”是对“两个务必”的思想升华,丰富了内涵,扩充了外延,展现出标准更高的时代担当。

作为理论层面上的二十大精神,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也许有点抽象,甚至像是“空中楼阁”。但是新时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理论思维,就是对祖国和民族的未来负责。通过历史过程来阐释理论发展,通过历史比较来明白理论变迁。这里的比较可以是共产党与国民党的比较,新中国与旧社会的比较,社会主义制度与封建剥削制度的比较,改革开放前后的比较。当然,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贯彻落实,应该是生动的,教师可以在“史纲”课程中运用历史叙事方式,饱含深情地将历史故事向学生娓娓道来,还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等实践教学形式,甚至通过沉浸式体验来感知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比如,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上不少人对民营经济发展有很大偏见,安徽芜湖的“傻子瓜子”曾经饱受争议,后来邓小平一锤定音,并在南方谈话中明确中国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由此引导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道理。

(三)读史增信,感悟二十大精神植根于历史的政党自信

二十大报告中有14 处提到了“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开篇就要求全党同志“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并在“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部分中提出“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并将“坚持自信自立”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一。由此可见,党的自信是二十大精神的重要内容,这正好契合了“史纲”学习的目的,教师可以将其融入“史纲”课教学之中。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通过穿越漫长的时空隧道,能够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能够理解中国共产党带来的“三个深刻改变”,[5]由此而感悟到党的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

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感悟政党自信,目的是要增强大学生自身对于党和国家的信心,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教师可以通过讲授我国坚持走自己的道路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来引导学生坚定并增强道路自信。可以从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从我们党不断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引导学生坚定理论自信。可以从我们党对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的艰辛探索中,可以从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从我们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中,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中引导学生坚定并增强制度自信。可以向学生阐述革命文化、创业文化、奋斗文化都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要引导学生从革命战争年代铸就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中传承红色基因,还要引导学生从新时代的脱贫攻坚精神、伟大抗疫精神、北京冬奥精神等时代精神中坚定并增强新时代的文化自信。

二、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 “史纲”课的重点内容

党的二十大精神包含系列新思想、新论断和新观点,需要融入“史纲”课教学的内容很多。教师应做到有选择地融入,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千万不能“照单全收”,因此就不宜将所有能够与“史纲”结合的内容都给“塞进去”。需要在遵循上述三个基本理念之前提下,将二十大精神中能够最大程度达到本课程目的的内容融入进“史纲”课教学过程中。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准确把握百年奋斗的历史主题

党的二十大是在党成立一百周年之后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大会。此前在建党百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5]党的二十大报告有9 次提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一个重要知识点,也是一个理论富矿区。在“史纲”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准确把握这一历史主题。特别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的艰苦奋斗与过去各种政治派别的救亡图存之间的关系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从中国近现代史的开端也就是1840 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19 年五四运动前夜,众多的努力抗争都以失败告终,关键在于没有代表人民,没有带领人民,没有发动人民,而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努力奋斗则始终以人民为中心。这就决定了前后阶段的努力抗争在性质上具有根本区别。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主题鲜明地体现了无产阶级性质,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整体利益。

在这100 多年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经过了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勇于牺牲、敢于斗争,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再经过不断地探索与总结、不断地改革与完善,把极度贫穷落后的中国逐步变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把一个在世界上处于边缘化的弱国变成了一个在世界上有着重大影响力和话语权的强国。可以通过展示不同时期的各项数据指标,呈现党带领人民付出的艰辛努力和取得的奋斗成果,引导学生牢牢把握这一历史主题,并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曲折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同时帮助学生从过去能够理解现在,从现在能够展望未来,形成对中国近现代史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整体性认识。在“史纲”课的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题从一开始就融入进去,并能够贯穿课程始终。当然,在具体的章节中,需要做到详略得当,在角度上也可以不尽一致。

(二)深刻阐释“两个行”的理论内涵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2]这个重要论断实质上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是肯定了中国共产党 “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第二个方面是肯定了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第一个方面是表明结果,第二个方面是说明原因,“两个‘行’ ”是应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合适答案。事实上,原因之中还有原因。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行? 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系统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不仅经过俄国革命被证明而且经过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被证明了的科学真理,是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相统一的学说。在“史纲”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以上内容都融入进去。尤其是要将“两个‘行’ ”的理论逻辑阐释清楚,这是二十大精神的一个亮点。

就“两个‘行’ ”而言,前一个“行”是基础与前提,后一个“行”是目的与旨归。“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支离破碎的中国迎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也通过中国化走上了一条不断发展不断革新的道路。既然这是一个具有时间延续性的过程,其必然就内含着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包含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实际情况。在艰巨而复杂的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根据具体时代做了内涵的提升和外延的拓展,从而达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正因为带有了中国元素和时代烙印,马克思主义才始终焕发活力。这些都属于“两个‘行’ ”的理论意蕴和逻辑展开。如果要再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还可以重点把握好以下三点内容:一是本质要求,也就是“为何而化”;二是核心内容,也就是“化什么”;三是科学方法,也就是“如何化”。

(三)系统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脉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2]这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脉络和历史逻辑。西方工业革命之后,不少国家纷纷进入现代化,但中国仍然在封建道路上缓慢爬行,地球天平呈现出东降西升的态势,中华民族逃离不了落后挨打的局面。自那时起,志士仁人就认识到,只有走现代化道路才能使国家强大起来。在一盘散沙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里,不少人都提出了各自的现代化方案,但都没有成功,很难有一支政治力量能承担起领导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解决了现代化事业的领导力量问题,马克思主义又为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正确方向。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2]毛泽东、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观点和看法,特别是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性质和特征等方面的经验原则和理论总结。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为什么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如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系统回答,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中国式特征。这一基于中华大地和中国实践基础上的原创性理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在战略部署上实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指导原则上强调五大发展理念,在权力运行方式上强调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建设上要求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在外交目标上强调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论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把新发展格局作为实现路径,把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新形势下坚持科学社会主义、不断开拓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行动指南和实践原则,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化发展理论的新飞跃。

(四)全面解读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一部奋斗史。尤其是建党以来,无数先烈为了革命抛头颅洒热血,书写了可歌可泣的伟大篇章,许多中国共产党人不畏困难坚韧前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赓续红色基因,凝练可贵精神。其中,建党先驱们“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5]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伟大精神,也是高校思政课在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这一论断需要在“史纲”课教学中得到进一步阐发。教师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来源与生成,以及其构筑与赓续、精髓与实质,特别要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包含了哪些伟大精神。

在200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 周年之时,中央有关部门牵头组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由群众评选“100 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 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活动。这些人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精神史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英雄模范们浴血奋战、百折不挠,铸就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红岩精神等。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英雄模范们自力更生、发愤图强,不畏险阻、艰苦奋斗,在一穷二白的废墟上搞生产,在一张白纸上画出了美丽的图画,铸就了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英雄模范们敢于打破条条框框,不断进行大胆尝试,锐意进取、改革创新,孕育创造了改革开放精神、抗洪抢险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英雄模范们自信自强、守正创新,锻造形成了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等。

三、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史纲”课的具体建议

“史纲”课主要讲授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至今180 多年的历史,教材按照时间顺序分为10 章,为了分析方便,将这10 章内容依照下述的5 个历史时期来进行划分。在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史纲”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党的二十大精神与这5个历史时期是否紧密联系,以及学生应当掌握的核心要点,有侧重地将其融入“史纲”课教学中去,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中国近现代史发展主线及内在规律。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这一时期主要对应“史纲”教材第一至第三章的内容。在第一章中讲到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时,教师可以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相关论述,在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2]的基础上,通过对比西方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以及“国强必霸”的逻辑,引导学生从中感悟到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区别。在第二章中讲到各种救国方案失败的教训时,教师可以结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深刻阐释了不管是农民阶级发起的太平天国运动,地主阶级发起的洋务运动还是维新派发起的戊戌变法等各种探索均以失败告终,无法改变中华民族处在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之中的状况,它们失败的历史进程和经验教训各不相同,但失败的原因却有共同之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力量太过强大,而开展救亡图存的各类政治势力却难免具有历史局限性,不能真正代表人民,不能站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立场上,因此也就不能依靠人民力量。由此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这样一个规律: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一切社会变革和发展的主体力量,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在第三章中讲授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时,教师要讲清楚: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以及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和领导力量,辛亥革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命运,未能探索出中华民族复兴的前进方向。这就可以揭示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在这里,教师可以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引导学生加深对这一规律的认识,使他们更加坚定道路自信。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这一时期对应着“史纲”课教材第四至第七章的内容。在第四章讲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时,教师可以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题融入教学讲解中,深刻阐释: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肩负起重要的历史使命。在这里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历史叙事法来讲述1921 年前后一批有志青年的故事。比如毛泽东、周恩来、陈乔年作为那个年代的青年,他们正在想什么,正在做什么,以此来引导学生树立理想,并将自身自觉融入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在第五章讲到遵义会议时,教师可以结合党的自我革命思想,通过讲述遵义会议上党深刻分析并彻底纠正自己的错误,对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进行深刻分析,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遵义会议之所以是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关键在于党敢于自我纠错,自我革新。在第六章讲到抗日战争时,教师可以结合 “三个务必”之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以抗日战争中英雄人物的事迹,如讲述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赵一曼在作战中受重伤被掳,忠贞不屈,慷慨就义,向学生说明中华儿女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表现,进而引导他们从中感悟到中华民族敢于斗争的风骨。在第七章讲到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两个务必”思想时,教师可以结合“三个务必”,向学生阐明“三个务必”是我们党洞悉历史规律、立足时代大势作出的重大判断,是对“两个务必”的继承与发展,体现出我们党的历史主动和历史自信。

(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这一时期对应着“史纲”课教材第八章的内容,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将二十大精神具体融入进去。一是在讲到共和国的成立与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国际环境和国内状况的双重挑战。在这里,教师可以进行历史叙事,即通过讲述故事来引导学生明白道理。比如在讲抗美援朝战争的故事时,以长津湖战役为例,当时的志愿军部队缺衣少食、兵力不足,甚至冒着接近零下40 摄氏度的严寒,与美军最精锐的王牌部队作战,通过这些讲述来引入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等重要思想。还可以通过叙述杨根思、邱少云、黄继光等英雄模范的先进事迹来揭示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二是在讲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的时代精神时,教师可以围绕着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将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等伟大精神融入到教学中去,可通过讲述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如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推动创办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让贫困山区女孩梦圆大学。由此引导大学生作为新时代青年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发扬时代精神。

(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这一时期对应着“史纲”课教材第九章的内容。一是在讲到第一节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中提到的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治等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引导学生认识到法治建设的重要作用。二是在讲到“一国两制”方针的形成时,教师可以结合二十大报告对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的论述,可以通过讲述2019 年西方介入的香港暴乱事件,导致城市运作陷入半瘫痪状态,市民无法正常生活,深入探究其原因是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香港的渗透,而后我们党和国家通过法律和行政手段平息了暴乱,保证了香港的繁荣稳定,从而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一国两制”,增强国家观念和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三是在讲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制定时,教师可以联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总的战略安排的论述,从 “三步走”战略到如今的“两步走”战略,从邓小平提出的“我们开了大口,20 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来改了个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6]从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是实现“小康之家”,[6]到当今的中国式现代化,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对中国式现代化认识的不断深化,以及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不断完善,增强学生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志气、骨气、底气。

(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

这一时期对应着“史纲”课教材第十章的内容。一是讲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取得的系列成就时,教师可以结合“两个行”的重要论断,指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成就的原因,“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在面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面对着中西关系的不稳定性,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指导实践,不断回答时代之问,从而引导学生坚定理论自信,增强理论自觉。二是要讲清楚“两个确立”的重大意义。党的二十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十九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中提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取得的。”[7]由此引导学生明白“两个确立”是顺应时代的呼唤。教师可通过讲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经受住了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与考验,比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指挥和亲自部署下,中国共产党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打赢了“武汉保卫战”,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还有开展反腐败斗争、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等,从这些案例中都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两个确立”是有效应对复杂局势的必要选择,是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必然担当。三是要结合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经济新常态要求,深入阐释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激励其在新征程上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四、结语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史纲”课是当前的重要教学任务,因此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教研课题。教师应准确把握“史纲”课的“历史”特性,并坚持以下理念:以史为据,讲清二十大精神植根于历史的事实依据;学史明理,阐释二十大精神植根于历史的理论逻辑;读史增信,感悟二十大精神植根于历史的政党自信。在融入内容时,教师应做到有选择性的融入,准确把握百年奋斗的历史主题,深刻阐释“两个行”的理论内涵,系统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脉络以及全面解读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在融入的具体做法上,教师可以将10 章内容划分为5 个历史时期,有侧重地将二十大精神融入“史纲”课教学中去。当然,教无定法,每位教师在将二十大精神融入所授课程中,都会基于自己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活动,并选择自己所认为适当的二十大精神要点融入进去。但也需要认识到,二十大精神融入所授课程,融入“史纲”课教学,在融入的理念、融入的内容和融入的具体做法上必然有共通之处。当前,在全党上下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教师可以将“二十大精神如何融入思政课”这类课题的探讨纳入进主题教育的过程之中,从而在教学工作中加强自身学习,在自身学习过程中推进教学工作。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式二十大
二十大颂
喜迎党的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中国式民主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