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俊颖 董蓬博
1973年浙江海寧长安镇出土汉代画像石,目前的研究认为左侧为凤凰,右侧为麒麟。
《礼记·礼运》曰:“麟、凤、龟、龙,谓之四灵。”麒麟凤凰纹占“四灵”之二,目前所见多以麒麟或凤凰各自的个体形式出现,但在历朝文物中,也存在麒麟凤凰纹一起出现的情况。麒麟与凤凰同出,却不见其他二灵,这种搭配应有其特殊的历史原因和含义。
麒麟和凤凰的出现时间至少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相关记载。《诗经·周南·麟之趾》中有关于麒麟最早的记载:“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尚书》则记载:“箫韶九成,凤皇来仪。”虽然麒麟和凤凰的记载很早,但先秦图像文献匮乏,我们所见麒麟与凤凰同出的文物多出现在汉代及汉代以后。如1973年浙江海宁长安镇出土的汉代画像石,目前的研究认为左侧为凤凰,右侧为麒麟。关于麒与麟、凤与凰的具体分析,早期文献记载分属不同性别体,如汉许慎《说文解字》说:“麒,仁兽也,麋身牛尾一角;麐(麟),牝麒也。”说明麒为公,麟为母。而凤凰之中,凤为公,凰为母,所以汉代司马相如写就天下闻名的《凤求凰》。然而,后世麒麟与凤凰常做统称。
麒麟凤凰纹的搭配方式大体分两种。一种为左右搭配,如上面提到的海宁长安镇出土汉代画像石上的麒麟凤凰纹即是。这种搭配方式出现时代较早,可知至少在汉代就已形成。此搭配方式到元代也有出现,如故宫博物院藏元代青花海水白龙纹八方梅瓶,在梅瓶云肩部位可以看到麒麟与凤凰分属左右,但这种搭配应该基于云肩的设计才把两者画在不同区域内。
另一种则是上下搭配,其出现时间稍晚。如故宫博物院藏唐代麒麟双凤纹铜镜即是,上面双凤做舞姿,下面麒麟奔腾。上下搭配者还有一种形式,如伊朗国家博物馆藏元代青花凤凰瑞兽穿花纹四系扁方壶。图中凤凰在上俯冲而下,下面奔腾的麒麟作回首状,两者上下四目相对。这一形式在宋元及以后成为麒麟凤凰纹的主流搭配。
元 青花海水白龙纹八方梅瓶故宫博物院藏
元 青花凤凰瑞兽穿花纹四系扁方壶伊朗国家博物馆藏
唐 麒麟双凤纹铜镜 故宫博物院藏
四灵纹成组出现者并不乏见,但仍以个体呈现更为常见。其实,龙凤搭配才是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而麒麟与凤凰搭配是个例外,目前学界对其研究尚不多,常一语以概之,究其原因应该与中国早期的鸟兽崇拜有诸多关联。
三国时期魏人王肃注《孔子家语》卷第六子夏曰:“……羽虫三百有六十,而凤为之长;毛虫三百有六十,而麟为之长;甲虫三百有六十,而龟为之长;鳞虫三百有六十,而龙为之长;裸虫三百有六十,而人为之长……”羽虫即为鸟,凤为长;毛虫即为兽,麒麟为长,所以凤凰与麒麟分别代表的是鸟和兽。在中国早期生产力落后的时代,大自然对于人来说还处于神秘的状态,鸟兽往往有着特殊的含义,被赋予氏族祖先象征,而衍生出鸟兽崇拜。《诗·商颂·玄鸟》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史记·殷本纪》云:“殷契,母曰简狄……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这两篇古籍的记载说明了商朝的出现原因,虽然带有神话色彩,却为商朝的出现赋予了合理性,也直接说明了商人对于鸟的崇拜。而麒麟作为兽之长,也是远古氏族崇拜的对象。我们所知道的“麒麟送子”的故事,在《拾遗记·周灵王》描述孔子诞生时说道:“夫子未生时,有麟吐玉书于阙里人家……征在贤明,知为神异,乃以绣绂系麟角,信宿而麟去。”这可与《逸周书·时训解》中“春分之日,玄鸟至……玄鸟不至,妇人不娠”相呼应,既然存在鸟生子而出现鸟信仰的氏族,那也会出现兽信仰的氏族。在“四灵”之中,唯独麒麟与凤凰在诞生人类方面有着共同的特殊含义。
元 青花飞凤麒麟纹盘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明晚期 黄花梨嵌紫石凤凰麒麟岁寒三友山水纹桌屏
而为何是凤凰与麒麟分别为鸟、兽之长,《礼记·礼运》对此记载“凤以为畜,故鸟不獝;麟以为畜,故兽不狘”。这明确说明凤凰和麒麟对于维护种群和谐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礼记·礼运》还提道:“凤皇麒麟,皆在郊薮。龟龙在宫沼。”所以这在生存环境上指出凤凰、麒麟与龟、龙的不同,它们分属两种不同环境下的物种。而人类的生存环境与凤凰、麒麟一样或者说相似,与龟龙这类水中或者说两栖生物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麒麟和凤凰常结合在一起,并且有送子或生子的说法。
清顺治 青花飞凤图花觚故宫博物院藏
麒麟搭配凤的纹饰含义至今研究不多。有学者根据凤凰飞于上,麒麟奔跑于下,四目相对状,解释为两者相斗。根据历代文献对于麒麟和凤凰性格的解说,这一说法存在商榷。麒麟和凤凰在诞生之时就被赋予仁的含义。而凤凰更是冰清玉洁、高贵的象征,据说其非梧桐不栖,非醴泉不饮。宋苏轼《司马温公神道碑》说“公如麟凤,不鸷不搏”,就是赞扬这人如麒麟或凤凰一样,不争不抢,毫无戾气。
对于麒麟凤凰纹的解释,首先要理解两者所代表的深层含义,这在历代文献上有明确记载。《左传》中对麒麟的录注为:“麟者,仁兽,圣王之嘉瑞也。时无明王出而遇获,仲尼商周道之不兴,感嘉瑞至无应。”《说文解字》对“凤”的解释为:“神鸟也。天老曰:凤之像也……五色备举。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风穴,见则天下大安宁。”所以在古人的早先认知中,麒麟与凤凰是祥瑞之象。在魏晋人的《霍将军歌》中说道:“四夷既护诸夏康兮。国家安宁乐无央兮。”而对于国家安宁的具体表现是“载戢家戈弓矢藏兮。麒麟來臻凤皇翔兮”。大到国家、小到个人,安宁无疑是富强兴盛的前提。古人事死如生,人们既追求陪葬品的安全也祈求灵魂的安宁,所以在汉代的墓葬里面不乏见到凤凰、麒麟纹。
目前所见到的麒麟与凤凰的组合纹,在战争频繁的动乱时期出现频率更高,尤其是元朝之后、明末清初,这几个时期战争不断,对于特殊时期的纹饰应特殊思考。周咏《杂诗》:“荆棘满中原,麟凤绝郊薮。”就是说如果尽是战争,民不聊生,麒麟凤凰在郊外是见不到的。在李善注引《礼记》曰:“圣王所以顺,故凤凰麒麟,皆在郊薮。”如果圣王做的顺应天意人心,那么在郊外可以见到凤凰和麒麟。
“祥麟威凤”一词出自《宋史·符瑞志中》:“元康四年,南郡获威凤。”常被人称作难得人才。元代文学家许有壬在《摸鱼子 登洞庭湖连天楼,和刘光远韵》中说:“人间世,何处祥麟威凤。繁华一枕春梦。”作者正是以祥麟威凤来暗喻太平盛世的珍贵。在战争动乱的年代反而出现麒麟凤凰组合纹,恰恰反映当时的人对于社会太平安宁的期盼。在古代决定战争与否的并非是普通百姓,他们无疑是受战争之害最深的,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希望天下大安。这也非常符合《后汉书》记载的贾逵上奏汉章帝曰:“陛下通天然之明,建大圣之本,改元正历,垂万世则,是以麟凤百数,嘉瑞杂还。”普通百姓利用反衬时况的纹饰,希望麒麟与凤凰的出现来表达对圣主或者天下太平的向往和期盼。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思想观念的转变,从个体、氏族乃至到国家层面,麒麟凤凰所代表的祥瑞现象愈发根深蒂固。所以当齐桓公“会诸侯于葵丘,而欲封禅”时,管仲则以“今凤皇麒麟不来”为由来劝止。元明清三朝更迭之际,这类纹饰的出现更为普遍。作为氏族时期对鸟兽的崇拜对象,麒麟和凤凰的集体出现,恰恰是反映人们对于人间安定太平、和谐美好的向往。
清康熙 五彩麟凤纹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