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宝生,王琨,郭海红,马瑞,于昱,马超群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急救中心,山东 济南 250021)
女性在妊娠期经历着身心的快速变化以适应胎儿的发育,常出现晨吐和心悸等生理反应;此外,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风险亦逐渐增加,约1/3孕妇存在较高水平的焦虑,孕期抑郁发病率约为7.4%~19.3%[1-2]。研究[3-4]表明,长久站立和重体力活动将减少子宫和胎盘的血液循环,引起子宫收缩,而轮班工作将引起昼夜节律失调,引起睡眠障碍、高血压、血脂异常和腹部肥胖,并可能加剧早期卵巢衰竭。此外,护士常暴露于各种影像学检查、传染性疾病、职业暴力、医疗药品和化学制剂等高危因素,上述因素导致护士早产、流产和剖宫产的发生率远远高于其他职业女性[5]。因此,只有充分了解护士妊娠期的临床工作体验,才能提供针对性的支持和干预措施。本研究通过Meta整合的方法,全面、深入地阐释护士妊娠期临床工作体验,旨在为制订针对性的干预方案提供参考。
1.1 文献检索策略 检索PubMed、CINAHL、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PsycInfo、CBM、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筛选有关护士妊娠期临床工作体验的质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1月。中文检索词为“护理人员、护士”、“妊娠期、妊娠、怀孕、孕期、产前”、“质性研究、现象学、扎根理论、民族志、人种学、体验、感受、态度、认知”;英文检索词为“nurses; nurse practitioners; nursing personnel;registered nurses”“pregnancy;postpartum period;gestation;gestational period;puerperium; postpartum;postnatal”“qualitative research;ethnographic;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grounded theory;hermeneutics;experiences;emotions;feelings;attitude;perceptions”。
1.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如下:(1)研究对象,3年内具有妊娠期临床工作经历的护士;(2)研究现象,妊娠期护士临床工作体验;(3)研究情景,办公室、示教室、值班室、教室、休息室或家中;(4)研究方法,质性研究包括描述性质性研究、现象学研究、扎根理论、民族志、人种学等。排除标准:非中英文文献;无法获取全文的文献;重复发表或数据不全的文献;混合设计中的质性研究。
1.3 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 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核对,如遇分歧,由第3名研究者协助判定。资料提取内容包括作者、发表时间、国家、研究方法、研究对象、感兴趣的现象、情境因素及主要研究结果。采用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质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6]进行评价。包括10个条目,将文献质量分为A、B、C 三个等级,本研究排除等级质量为C的文献。
1.4 资料分析方法 采用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的汇集性整合方法进行资料分析,研究者反复阅读纳入文献,分析、解释其研究结果,并对相似的研究结果进行归纳、组合,形成新的类别,归纳新类别为整合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初步检索获得相关文献1887篇,剔除重复后获得文献1178篇,阅读题目和摘要初筛后获得文献52篇,全文阅读后最终纳入12篇文献[7-18]。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和质量评价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2篇研究,1篇A级、11篇B级。11篇[7-15,17-18]未阐述研究与研究者的相互影响;9篇[7,9-11,13-15,17-18]未从文化背景、价值观的角度说明研究者自身的状况;9篇[9-15,17-18]不清楚是否通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见表1。
2.3 Meta整合结果 共提炼出38个明确的结果,整合成6个新的类别,并综合成3个整合结果。
2.3.1 整合结果1:疲倦且交瘁的身心感受
2.3.1.1 类别1:身体机能应激性紊乱 妊娠期护士自觉困倦(“怀孕后总是想睡觉[8]”)和疲乏(“总是很累,身体沉重[8]”)、胸闷(“操作让人感觉胸闷[12]”)和腰酸(“心肺复苏后腰部酸痛[12]”)、呕吐(“总是呕吐[18]”)和气短(“来回跑,很难喘口气[8]”)等负性生理反应加剧,此外,部分妊娠期护士出现体力不支,甚至摔倒(“难以配合翻身等体力活动[15]”;“妊娠初期被线路绊倒过[7]”),并出现体态增加(“现在涨了50斤[10]”)和失眠(“下了夜班睡不着觉[14]”)等身体机能应激性紊乱。
2.3.1.2 类别2:负性主导的思想情绪波动 妊娠期护士担心难以胜任工作(“担心干不完活[17]”),愧疚于增加同事压力(“其他同事要多干[10]”),烦扰于患者情绪感染(“家属情绪让自己压抑[13]”),畏惧夜班(“夜班不利于自身和患者安全[12]”)、担忧身体碰撞(“担心碰到胎儿[10]”;“害怕被醉酒患者踢伤[7]”),害怕传染性疾病(“害怕抽血和打针被传染[17]”),担忧耐药菌(“害怕被耐药菌感染[10]”),厌恶检查考试(“害怕不及格被通报[13]”),担忧化疗药物(“担心化疗药物影响孩子健康[13]”),担心影像辐射(“避免X线造成胎儿畸形[15]”),恐惧医闹(“担心被医闹误伤[17]”)。此外,临床工作可降低孕期压力(“上班可以减轻怀孕的身心压力[9]”),并缓解经济压力(“怀孕休病假,会降低生活质量[10]”)。
2.3.2 整合结果2:打破原有工作状态及职业规划
2.3.2.1 类别3:难以胜任高强度临床工作 临床高强度工作让妊娠期护士力不从心(“怀孕后很多临床工作对我来说很难[8]”),导致不良事件发生(“因为肚子痛,拔错套管[10]”),难以提供急危重症的护理服务(“我的身体难以提供心肺复苏[7]”)。
2.3.2.2 类别4:专业学习及职业规划受阻 怀孕导致知识需求降低(“没有学习的劲了[10]”),延误复习考试(“难以静心复习迎接考试[11]”),耽搁临床带教(“实习同学需要妥善安排[12]”),错过外出进修(“进修让给其他同事[11]”),延缓科研结题(“延期了课题[11]”),贻误年度评优(“延迟一年晋升[11]”),耽误晋级职称(“延误晋升主管一年[10]”),错失护士长竞选(“放弃了护士长竞选[11]”)。
2.3.3 整合结果3:多元应对与切身感悟
2.3.3.1 类别5:多元应对 妊娠期护士感激于同事的帮助(“同事很照顾我[11]”),领导的关怀(“护士长对我很照顾[11]”)及患者的信任(“患者给我了更多的信任[8]”),少数妊娠期护士选择调换科室(“我想调科室[14]”),休长假(“我想请年休假[14]”),甚至离职(“想辞职或换一个轻松点的工作[11]”)。
2.3.3.2 类别6:感悟与建议 妊娠期护士认为孕期制度缺少人性化(“妊娠满28周才能不上夜班[11]”),由于护理人力资源短缺(“人手不够[8]”),导致排班不合理(“不想继续上夜班[12]”),甚至出现轮流怀孕的现象(“工作年限长的护士先怀孕[8]”)。此外,其自我防护不足(“胸闷会把口罩摘掉[9]”),需加强对怀孕护士的照顾(“对怀孕护士适当的照顾是必要的[12]”),亟需加强防护培训(“应组织学习避免职业危害的知识[15]”)并提供及时的防护措施(“孕妇制服应尽早发放[8]”)。
3.1 关切妊娠期护士紊乱的身心状态,深化防护意识和有效措施 整合结果1发现,临床工作加剧妊娠期护士身体机能的紊乱,其自身及胎儿安全是关键,护士易出现负性情绪波动。研究[19]表明,紊乱的身心状态可降低妊娠健康结局。首先,妊娠期护士应在专业指导下,保持孕期适量的运动、丰盛的营养和充足的睡眠以保持良好的身体机能,提高自身免疫力[20]。其次,保障手卫生设备的便利性、防护用具的可及性、疫苗接种的适时性,以降低医院感染和职业暴露的发生率。此外,组织传染科、妇产科和心理科等相关科室进行咨询、答疑和培训,给予其必要的健康指导和心理支持[21];定期定量测定职业辐射及化学制剂以确保其保持在既定安全阈值[22]。
3.2 协助妊娠期护士调适工作状态,系统管理其职业学习及生涯 整合结果2发现,随着妊娠期护士身态体型的增加、思想情绪的杂乱,其疲于应对杂乱的检查和考核,并烦扰于职业生涯的失序。研究[23-24]表明,亚健康工作状态易导致护理质量下降,增加不良事件的风险,甚至离职。首先,要帮助妊娠期护士积极搭建个人调适系统,通过意识调节、注意力分散、行动转移、主动倾诉、情感释放等方式调整工作状态;其次,营造融洽的组织氛围,并发挥其经验丰富的优势,避免其体力不及的劣势,如适当地减少夜班频次,安排其担任总管或值班等强度低的文书工作[25]。管理者应酌情减少妊娠期护士非必要的检查和考核,明细并细化其岗位设置和绩效考核。此外,强化其长短期的职业规划,充分肯定其工作价值,确保其与临床护士晋升的同质性,保证晋升通道的公正、客观和透明,保证其职业发展的连续性。
3.3 巩固妊娠期护士多元支持,强化切实的政策管理 整合结果3发现,同事的协助、领导的关怀、患者的信任是妊娠期护士应对困境的有效方式。此外,妊娠期护士对医院的人文关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家人的支持和陪伴是其最坚实的后盾;其次,同事可同理其工作的艰辛和怀孕的不易,并可在日常生活和临床工作给予即时的帮助[26]。此外,护士长的重视与关爱是其职业幸福感的重要来源[27],护士长宜采用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审慎地将妊娠期护士暂时调离急诊科和儿科等意外多发或或不可预测暴露因素频发的科室,提高其安全感和归属感。管理层可通过定期摸排全院科室工作量、人员数量、护士怀孕意向,休假等情况,分析并预测科室潜在的人力资源紧张问题,及时调配,适时补充或调减人力,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28];与此同时,切实保障妊娠期护士的福利待遇,适当增加补助津贴,缓解其经济压力,行政部门应根据护士的职业特点制定生育保护政策并保障其落地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