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
——以四川交职院“9+3”学生为例

2024-04-06 06:19任倩
中国军转民 2024年3期
关键词:思政课共同体少数民族

任倩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2]。民族大学生是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力量,是关系国家统一与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对其人生选择、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对社会稳定都具有重大意义。在网络飞速发展,价值观念多元化,各种反华势力层出不穷的今天,思政课程肩负着“育人”的重任,应从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创新内容等方面,为民族大学生如何在思政课中培养“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思政课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

要想提升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了解思政课与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内在逻辑。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这是“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主阵地的职责所在和优势所在。

(一)思政课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责任担当

国家领导人指出:“高校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阵地,要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切实加强意识形态引导管理,加强国家观和民族团结教育”[3]。新时代的大学生正处于多元化社会环境下价值观塑造的特殊时期,极易受到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更是境内外分裂势力的主要攻破点,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思政课是直面各种错误思潮和观点的利器,在助力党和政府构建中国特色民族工作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和重要作用,思政课教师要努力探索少数民族学生喜闻乐见、契合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实际、与时俱进的教育教学方法,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课程设置、学生情况、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等相结合,潜移默化地融入到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将教材中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和重组,构建出一个系统、完整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知识体系,以提升教育实效。

(二)思政课具有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独特优势

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少数民族大学生肩负着维护国家统一稳定和促进民族团结的历史使命。但由于风俗习惯、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上的不同,容易在生活和学习中产生矛盾,不加以引导则易形成错误认知。而思政课贯穿整个大学期间,覆盖面广、影响力大,并且大部分教材都会提到民族区域自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思政课可以采取专题式、线上线下混合式、师生实践式等教学方法,也可实行参观、走访、辩论、比赛和拍视频等创新方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有助于夯实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和认知基础。因此,思政课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工作,实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从感性认识走向理性认识。

二、思政课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遵循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知、情、意、行四者的统一,思政课要实现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目标,要通过理论认知、情感认同、意志坚定和躬行实践四个维度构建共同的价值理念。

(一)理论认知是基础

充分的理论认知是行为体增强深层次认同的基础,要培育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要让其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涵义、形成过程以及深刻价值。思政课教材中虽然没有相对应的章节直接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进行解释,但在每个章节都不同程度地蕴含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容。课前,思政课教师要加强相关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备课时通过梳理相关的知识点与知识链条,在保持教学体系结构完整的情况下,在教学内容中精准融入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成就和相关知识点;课堂上要用贴近少数民族大学生实际的话语风格,学生易于接受、乐于参与的互动方式,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化于无形、润物无声地融入教学内容。

(二)情感认同是重点

在理论认知的基础上要增强情感认同,才有助于形成更深刻稳固的情感联结。高校思政课要积极创新“五个认同”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具体形式,根据“00 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结合大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和思想实际变化规律,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理论具体融入现实生活中。例如:通过对少数民族学生班级学生和辅导员展开线上问卷和线下走访调查,通过样本数据分析存在的认知问题、认同程度问题,从而掌握痛点和难点;增强情感认同还要善于引入学生身边鲜活真实的生动案例增强内容鲜活性,以情感人、以情育人,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意志坚定是动力

要想顺利地推动铸牢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也是一个从情感认同到意志坚定的过程,需要思政课不仅要增强思政话语的亲和性和共通性,还要提高教学内容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可以通过开展灵活多样的课堂活动和实践活动,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主动参与,并选择合适时机和学生进行沟通,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有利于建立具有亲和力、主动性的情感氛围,在课堂互动和实践活动中凝聚价值共识,坚定理想信念,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自身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的责任,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坚定要始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躬行实践是标准

认知、情感与意志这三个步骤的心理活动都要以行动将其外化才有实际意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综合性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是否做到知行合一是检验其教育目标是否完成的重要标准。高校思政课可通过有效整合师资、信息、媒体等相关教育资源,为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搭建信息交流共享的互联网新阵地,营造团结和谐的民族团结文化氛围;提倡学习红色文化,并将其纳入到少数民族学生所在班级思政实践课的考核体系中,在实践中建立起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同精神家园。

三、思政课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构建“1+3+4”教学模式

国家领导人指出“思政课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有统一要求,但具体落实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结合实际把统一性要求落实好,鼓励探索不同方法和路径”[3]。在四川高职院校中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数属于“9+3”学生,特指对彝藏等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9 年义务教育和3 年免费中职教育后通过单招考试进入高校的学生群体。“9+3”政策有利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是实现促进民族融合、藏区长治久安的固本之策,加强对“9+3”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是检验高校思政课成效的重要手段。

(一)创新教学形式,丰富思政课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习平台

立足全媒体时代,网络空间中出现的各种复杂现象使得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实效性不强的问题愈发凸显,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树立阵地意识,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平台的优势,通过整合人力、信息和平台资源,搭建线上虚拟课堂,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并根据收集的学生评价反馈信息数据进行调整,以助于提高教学实效。“1+3+4”教学模式中的“1”即:要求思政课结合《思想道德与法治》2023 版教材(以下简称“德法”),按照不同章节的教学目标,提炼并完成1 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识点的线上教学视频的录制,以便学生可随时随地进行在线理论知识学习。例如:“德法”课绪论部分第二节中提到的“时代新人”是指“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教材中的“民族”是指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第一章讲到成就出彩人生时,要把“与祖国同行”的涵义阐释清楚;在“德法”课程的第三章中,要重点介绍“伟大的团结精神”和“爱国主义”这两个概念,对于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4]。

(二)优化教学设计,增强思政课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认同

在培养过程中,要注意培养目标的个性特点与发展需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在“9+3”班级要实现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目标,需要思政教师根据学生个性特点、思想实际、理论基础、教育生活环境等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因时施教。“1+3+4”教学模式中的“3”即:要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现有教学大纲基础上,完善3 套有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设计,将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设置为思政课程教育教学情感目标的重要内容,并将其纳入教学重难点,在课堂上,通过采取解读最新政策文件、分析实际案例、讲述历史故事和开展课堂辩论等多种教学方式,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背景、科学内涵和战略意义等重点内容融入思政课不同章节的教学内容之中[5],不仅能实现与教材内容有效衔接,还能实现情感的激发,从而实现思政课堂教学的精准培育,提升思政课堂的思想嵌入性和精神感召力,强化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三)丰富教学实践,提升思政课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实效

实践教学是增强思政课亲和力和实效性的重要法宝,特别是对于有着浓厚乡土情结、普通话熟练程度相对较低、跨文化交融相对不易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而言,实践教学的效果更为明显。在川交职院的“9+3”班级的学生亦是如此,本文提出的“1+3+4”教学模式中的“4”即:在“9+3”班级以赛、讲、论、忆4 个层次组织开展以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线下实践活动。“赛”指的是鼓励学生参加以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为主题的校内外比赛,在亲身参与整个比赛的过程中,使学生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和时代意蕴。“讲”就是指在思政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多尝试主动理解教材中的内容,并主动表达自己内心想法,这一点也可以通过参加演讲比赛、主持人大赛或者教育部组织的“大学生讲思政公开课”等形式实现。“论”指的是采取分组讨论、案例解析、微视频、朗诵、合唱等多形式开展主题班团会讨论,从而使学生都能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加深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忆”就是利用川交职院内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川藏公路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通过学习“两路”历史,从大量文物、图片中领悟“两路”精神,在“两路”精神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猜你喜欢
思政课共同体少数民族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