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甫 左天生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1]在必须坚持自信自立的新征程上,可以更加看清过去曾经走过的路、现在正在走的路、将来要走的路,继续推进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实践生成新的理论创新,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把自己的路走稳走实。
中国共产党人的自信自立不是空想和臆想,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因袭,共同滋润孕育了自信自立精神的成长。
“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2]坚持自信自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全面认识唯物史观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相结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把握客观规律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其一,坚持自信自立是学习认识唯物史观并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需要。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二次合作完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将形成的历史观进行明确的概括:“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3]第一次在人类历史上将唯物主义论证到历史领域,反对认识和把握物质世界时离开主体、离开实践,将世界看成直观的抽象的世界,抵制只抓住历史发展的细枝末节做文章,忽略历史发展主线的历史虚无主义。其二,坚持自信自立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相统一的需要。主观能动性影响人自信、自立的社会性活动,使人能够在遵循客观规律中改造世界。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必然性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对于中国的前进道路探索上,必须能够正确认识到以共产党执政规律为代表的三大规律、正确认识到国际国内形势、正确认识到中国发展现状。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规律。在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有实事求是、勇于探索、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开拓中国新道路,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因此,在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探讨中,自信自立作为一种精神品格,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真理性的体现。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所采取的国家治理实践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毛泽东指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该割断历史。”[4]对封建性糟粕内容进行革新,并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在推陈出新中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成为推动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重要精神力量。其一,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中华文明源远流长5000 年,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形态,在经历近代短暂的“文明蒙尘”,中华文化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迎来黎明的转折。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毅坚卓精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民族大义精神,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精华,是中国人坚持自信自强的底气所在。其二,独立自主的精神品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独立自主的精神品格不仅表现在个人的精神追求,亦是国家政权的实际要求。孔子说:“从上依世则道废”“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孔子强调作为君子,须能够独立思考、严于律己,在自省、修己中形成自身的独立型人格。国家政权的独立自主是一定的、必须的、排他的,并由国民具有的独立性组成,其中梁启超在《论独立》中讲道,“国能保其独立之威严,必其国民先富于独立之性质,”[5]孙中山提出“造成独立自由之国家,以拥护国家及民众之利益”,皆体现了国家政权的独立的前提是国民的个人独立,并强调在完成国家独立后,保护国民个人利益。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自信自立的理论基因,正是新时代新征程学习的内容,科学对待并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建立自身伟大事业的精神动力之一。
展望新时代,始终坚持自信自立的精神品格,注重自信自立精神的弘扬、宣传。发挥历史主动,坚定不移传承以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增强历史自觉,坚定不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不自信,则精神上陷于被动,难以实现自立;不自立,则无自信,更无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6]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开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之源、实践之源、信仰之源。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的伟大建党精神为共同源头,形成具有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伟大精神,从不同方向上展现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共同特征,主要表现在精神自信与精神自立两个方面。精神自信是坚持真理、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的过程,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形成如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的苏区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不畏强暴的抗美援朝精神;勇于登攀、敢于超越、科学求实的载人航天精神,皆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爱党爱国,坚定不移的特有品格。精神自立是中国共产党人历史主动的生动表达,基于中国基本国情和发展现状的深刻认识,形成如坚定信念、敢闯新路、依靠群众的井冈山精神;开拓创新、勇于担当、兼容并蓄的改革开放精神;精准务实、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等,都是中国共产党人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生动写照。以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同党的百年奋斗道路历程一致,党的自信自立在其中一以贯之,既是精神谱系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以史为鉴的历史主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7]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也是我们党自信自立的最大靠山。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始终强调相信人民和依靠人民,自觉站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之中。1921 年8 月11 日,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工人运动的领导机关——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上海成立。党成立后不到半年时间,依靠工人阶级的强大力量,领导并形成了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极大地扩大了工人阶级的影响了。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将社各阶级分为地主阶级、买办阶级、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分清革命的领导阶级、朋友和敌人,更好地团结人民群众,统一革命战线,开展正确的革命斗争。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8]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上,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在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中实现有计划有步骤的消灭剥削制度。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使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跨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始终把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支持,使之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