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格根其尔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都有注重人民、爱护人民、关心人民的优良传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一系列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理论,形成了系统的新时代人民群众观。梳理研究新时代人民群众观的理论来源、主要内容与时代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创建了唯物历史观和人民群众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恩格斯全面阐述了唯物史观的核心观念,并由此提出解放人类的理论。这项理论将人类的解放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论证了人类解放之路如何可能、如何进行。在《共产党宣言》一书中,马克思恩格斯整理了过去的人类解放经验,明确了解放人类的基本含义,认为只有在以个人自由发展为基准的社会生活中,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列宁强调,“劳动群众拥护我们,我们的力量就在此,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不可战胜的根源就在这里”[1]。我们党源于人民,发展壮大于人民,在人民群众中持续成长,人民是我们党最强大的支持,最坚定的依靠。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学说,第一次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民思想,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进行了探索,指出了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产生一切社会活动和决定事物发展的基本存在形式。在新的历史阶段,人民群众观的塑造与进步深受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启迪和作用。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的领导下,我们党带领人民面对艰难与挑战,毫不动摇,锐意进取,成功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风险与挑战。我们在广袤的祖国大地上建立了全面小康社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在逐步成真,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逐渐增强和充实,并得到了有效保护。经验告诉我们,只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才是有意义的进步;只有依赖人民的发展,才有无穷的动力。
习近平指出,“一路走来,我们深深依赖于人民交出了一份又一份载入史册的答卷。面向未来我们依旧要依靠人民创造新的历史伟绩”,在前进的路上,我们必然会遭遇各种风险挑战,甚至会遇到狂风巨浪。然而,无论环境多么困难,我们都必须更严密的与人民群众一起,聚集众多人民力量推动事业不断发展。人民始终是我们党最强大的支持,也是我们前行的巨大动力。
人民是历史主体。坚守对人民作为历史主角的信念是我们的不变准则。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力量源泉。人民群众构成了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主推力量,保障人民的主观能动性,充足发挥人民的积极性,成为了我们党赢得胜利的坚实后盾。我们始终应该把人民放在最优先的位置,让民众的想法、群众路线深深植入全党干部的思想中,在每一名党员的行动中实现落地。人民是权力主体。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全国和地方代表大会都由选举方式决定,他们对人民负责,并受到人民的监督。我们拓展社会主义民主的目标是反映人民的心声,确保人民的权利,激励人民的创新能力,并且通过形成规章制度使人民能够决定自己的命运。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坚定的决心和不断追求卓越的精神,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约束和监督,坚持通过体制机制管理权力、事务和人的原则,倡导民众对权力的监督,并保证权力在公开和透明的环境中运用。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我们党坚持权力源自人民,必然用于人民的执政理念,将人民群众所想、所需与各项工作紧密相连,将所做的一切工作都落脚于为人民办实事、解难题。
自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习近平为领导核心,积极调整以适应社会进步的需求和人民对更高生活质量的新期待。站在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的立场,深入研究并科学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特征,向全党全国发出了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进的号召。国家的繁荣昌盛和全民族的复苏都是为了更好地符合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人们的生活无忧无虑[2]。习近平的人民理念始终坚守这份信念和使命,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与政府的奋斗目标和根本任务,在全力服务人民的同时,激发了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积极精神和创新思维。中国共产党对以人民为本的真诚承诺,就是切实改善人民的生活,实现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追求的价值和最终目标是全力通过为人民大众提供服务,不断地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这样,人民才能感受到逐渐增多的幸福感和满足感。这是为了保证人民可以在安定的环境中自由发展,同时也有助于社会的稳定进步和国家的长期繁荣。
习近平提出,“面对广大的人民群众,我们应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3]。教师的职能在于传递知识、教授技艺,解答疑惑。将人民比作老师,寥寥数语便深刻表达出人民群众中包含的无穷智慧和无穷力量。在进行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要积极主动,全身心的投入其中,与群众共商国是,汲取“人民教师”的智慧和力量,重视人民,不能自大自满,以自我为中心。人民是最好的老师,基层是最大的课堂。担任总书记后,习近平走遍祖国大江南北,深入群众生活,和群众打成一片,主动到厂矿车间、田间地头听群众原汁原味的好声音。特别是当前,我国已迈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阶段,必须下更大的功夫来推动创新发展,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而要真正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更要积极带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配合,深入听取基层群众的意见建议,只有接地气才能有底气。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的国情结合,形成了新时代的人民群众观。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结了新时代的出发点,以人民的基本权益为重心,进一步丰富和扩展了人民群众观。自步入新时代,不论是全球状况,还是国内、党的现状,都经历了空前的变革,党内也面对着“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风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4]等挑战。为了提高党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以满足人民的需求,习近平强调党员干部要落实群众路线,加强党群以及干群之间的深厚关系。他强调党员干部不仅要在思想上建立群众观念,更应通过实际行动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只有在思想和行动上始终以人民为重,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最优先的地位,人民才会更加支持和拥戴党,党的执政基础才能更加坚实。显然,在习近平的国家治理大计中,深深体现的是他真诚的民本理念。
在新时代,人民群众观不只是社会主义建设价值和方针的体现,更是持续进步的理论支撑与实践途径。中国梦其实是人民的梦,因此我们应特别注重以人民为中心。新时代为我们实现中国梦提供了新的起跑线,所以我们务必要与人民为邻,保持与人民的紧密联系,积极倾听他们的建议,汇聚全民的力量,共同打造中国梦。在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的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习近平对新时代人民观的阐释为我们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问题提供了精确的理论指导,这代表了新的发展思维和新的发展策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发展中,我们需要把推动人全面的自由发展和全民的共同富裕视为重要目标,不断了解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真实需求,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新精神和主体地位,推动社会向着更加平衡和全面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