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博
新时代,我国科技事业发展进入快车道,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数字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中,以XR(扩展现实)为代表的技术发展突破桎梏,硬件设备和技术发展水平达到可实现商业化的程度。
文化和旅游部于2021年发布《“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文件提出鼓励有关线上演播的相关措施,鼓励剧场进行数字化提升。从国家部委出台的政策可以看出,数字技术与艺术的协同发展是大势所趋。
2023年10月,《无界·长安》以具有代表性的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基础,融合前沿数字科技,巧妙地将现场真人演出与数字技术相融合。九位导演以“和鸣、霓裳、影人、万象、长安、重圆、共生、传奇、同辉”九个不同风格、不同立意、不同维度的创意段落,在碰撞、探索、交融中呈现出了“方寸舞台、时空无界,大幕起落、梦想无远”的意境,为观众提供了沉浸式的趣味性视听艺术体验。
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撑。随着数字技术的更新迭代,我国表演艺术的表现形式不断更新。实际上,数字技术早已深入各种形式的表演艺术之中。例如,数字技术与综艺演出、舞台表演、影视表演、文旅演出、文体表演等深度结合,极大地促进了表演形式和内容的发展,并在视觉感官、美术造型、观众体验等环节产生了积极影响。
数字技术与表演的融合
XR和5G技术为在线表演提供技术支撑
表演的数字化发展需要以技术手段为支撑。以5G技术、云计算、AI技术以及扩展现实(XR)等一系列技术手段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为表演的线上发展提供了高质量的音视频技术支持。XR(Extended Reality)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和可穿戴设备产生的一个真实与虚拟结合、可人机交互的环境。XR(Extended Reality)技术可以被看作一种涵盖性术语,包含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及其他因技术进步而可能出现的新型沉浸式技术。其中,VR技术可以为用户创造身临其境的虚拟环境;AR技术具有在真实场景中形成虚拟内容的能力;MR技术则可以打造虚拟与现实的混合体,其通过在真实场景中呈现虚拟场景,在现实世界、虚拟世界和用户之间搭建起了一个交互反馈的信息回路,可以有效增强用户的体验感。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新技术,传统意义上的舞台物理空间才被打碎并得以重组。艺术家基于XR技术,可以实现虚拟背景与实体(现场)背景的自动结合与无缝合成,实现计算机实时渲染下真实舞台场景与虚拟舞台场景的联动与互补,为线上演出提供接近于视觉的、逼真的虚拟表演场景,在一定程度上打破时空的界限,缩小虚拟与现实的距离。5G技术的高数据传输效率和低延时特征为表演内容的直播和传输提供了保障。表演现场的4K/8K超高清视频信号以及超高清音频信号则可以为观演用户提供稳定、清晰、流畅的观看体验。在多项技术的加持下,观众足不出户即可在电视端、电脑端、手机端欣赏高品质、高清晰度、高自由度的表演内容。
XR技术优化表演创作的生产方式
XR技术改变了用户对现实的感知,使他们能够以自然的方式与数字对象进行交互。基于这项技术,可以实现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完美融合,便于人物与场景以及虚拟元素之间的互动和表演。在此之前的广告和影视拍摄中,演员需要在绿幕或蓝幕摄影棚中进行表演,而后期工作人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抠图,同时还需要解决演员面部的颜色与光线问题。现在,演员可以完全沉浸在“真实”的环境中,更好地感知现场的环境和氛围,融入剧情并全身心地投入表演创作中。拍摄现场“所见即所得”的数字视频信号也使得导演可以更加准确地审视表演效果,合理运用镜头语言展示创意。与传统的绿箱摄影棚拍摄相比,混合现实的虚拟化系统场景通过大屏幕自发光,其光线可以很自然地照射到演员和道具置景上,从而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与此同时,XR技术的运用也可以有效减少传统拍摄可能造成的光线生硬、抠像困难等问题。
虚拟现实技术促进演艺行业降本增效、节能减排
受物理空间的制约,当传统表演舞台或表演拍摄场地需要换景或更改场面时,势必要挪动置景板、道具等造型工具。这些道具和置景的制作费用往往占据演出经费的大部分。当遇到演出任务增加时,置景道具的反复搭建、反复拆装和交通运输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环境压力。而基于数字技术的虚拟演播室或摄影棚仅需要通过电脑控制端调整输出内容,更改渲染内容,即可实现背景内容的更换,既方便又直观。调整现场的灯光系统即可更换环境光线,这不仅打破了表演或拍摄的时空限制,还提升了工作效率。不仅如此,依托虚拟现实系统还能有效降低外景拍摄成本,节约拍摄时间。基于虚拟现实技术,一切都可以在虚拟环境中实现,这有效避免了艺术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环境问题等,降低了艺术生产的成本,缩短了艺术生产的周期,提高了艺术生产效率。
社会审美趋势和观演形式的转变
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艺术生产方式和民众的生活习惯。
就受众而言,剧院、剧场、影院和电视已经不再是年轻观众进行文化消费的主要选择。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信息的获取方式逐渐多样化,电脑端和手机端逐渐成为当下观众进行文化消费的主要平台。在快节奏生活的影响下,受众的观演形式逐渐呈现出碎片化、片段化、娱乐化的特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审美标准的变化,创作与表演不再拘泥于实体物理空间,而是更多地转移至网络端。当前,民众更倾向于观看那些吸引眼球、沉浸式的表演内容,并且喜欢在观看表演的同时依托网络平台实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者作为参与者融入表演中。
这些变化是展现新时代科技进步與审美趋势的风向标,展示了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进程。新技术的发展为艺术表演创作提供了更多可能,表演形式也应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主动结合科技手段进行创新。
数字技术背景下表演艺术的发展趋势
数字时代表演艺术需要优质内容
当前,如何运用数字技术充分展现和表达艺术创作的内容是艺术创作者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不论是数字化的综艺演出、戏剧演出、电影电视拍摄,还是文旅演出、在线表演、直播短剧等,表演活动若想在数字媒体时代最大程度地吸引观众,就必须持续供给优质内容。
数字时代,资讯高度发达,表演创作的形式多样、类型丰富。XR和5G技术的运用可以提升观众的视觉和听觉等感官体验;观众在欣赏和消费表演作品的过程中,可以提升审美能力,开阔审美视野,获得情感上的共鸣。观众精神层面的审美需求和情感体验能否获得满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表演作品本身。
我国历史悠久,有京剧、昆曲、黄梅戏、越剧、秦腔等多种传统戏曲表演形式。因此,可以依托传统文化宝库,利用数字技术,用符合当下审美的视听语言“重新”打造高雅艺术,以丰富线上表演的文化内涵,提升表演创作内容的质量。这既可以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又能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还可以借助全媒体传播格局,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无界·长安》演出的《影人》章节中,巨幅LED升降屏幕在电脑程序的编排下呈矩阵式运动,通过造型组合的不断变化,一幅幅陕西华县皮影如电影放映一般展现在舞台上,带给人们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演出现场通过对灯光和视频的完美转换,以及特殊舞台装置的透视效果,完美还原了皮影演出的真实场面,让人们置身于民俗和科技、真实和虚拟、具象和抽象之间,沉浸在传统文化的视觉盛宴之中。其实现了陕西非遗元素和科技的完美融合,向观众展示了一个更加现代、时尚、自信的陕西民俗形象。
数字时代表演艺术创作应该注重传递正能量和情感价值
社交媒体的发展打破了演员和观众之间的物理空间壁垒,将表演的舞台从受地理和人数制约的剧场(现场)拓展到以流量计算的网络平台上,让更多观众可以身临其境般走进各种形式的表演现场。在网络平台上,传统的掌声被弹幕和评论取代,传统的喝彩被点赞取代,传统的观演仪式感被网络空间的情感共鸣取代。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科技正在将现实生活中的场景搬进数字空间,并逐步向元宇宙过渡。
在数字空间里,人类特有的情感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是很难被技术取代的。表演艺术本质上是塑造角色的艺术,讲究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与情感共鸣。因此,在数字技术的“武装”下,在高科技的加持下,表演艺术的创作更应注重对人性的解读和对情感价值的传播,将正能量和积极的情感传递给受众。在叙事手法上和视听语言上,要把传情和共鸣作为表演艺术的核心,实现台上台下、戏里戏外、线上线下的情感表达与释放,通过表演艺术传递正能量。
在《无界·长安》演出的首章,《和鸣》章节一开场,震撼人心的打击乐就响彻现场。随后,激光雕刻的幻影在舞台上浮现,几十面鼓呈方阵排开,身着秦腔戏剧服装演员击打的节奏与秦腔的嘶吼声交相呼应,在“陕西摇滚”的震天动地声中,古老文明与现代科技在这里“碰撞”。接着,来自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演员身着民族服装,接过身着秦腔戏剧服装演员手中的鼓棒,奏出了多元文化的和谐之音。正如《和鸣》章节所演唱的内容一样,“一声秦腔吼破天,一轮明月照千年,一条丝路通今古,一腔热血奏和鸣”。激越秦腔,科技和鸣,声光矩阵,文化共舞。
数字时代表演艺术需要与科技进行深度融合
从现实情况看,虽然技术发展迅速,但还不至于达到完全由虚拟演员(人)取代真人演员的地步,从某种程度上说,真人演员和虚拟演员(人)是相互协助、互为补充的关系。技术的发展本质上不是为了取代什么,但是从客观上看,数字时代对传统意义上的演员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如今,运用数字技术可以将表演过程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在受众面前,同时,互联网的实时评论和转发功能会将观众的态度放大,舆论传播的褒贬会直接影响表演作品的口碑。在这样的环境下,演员必须练就过硬的基本功,以扎实的业务水平作为立身之本,同时强化表演能力和想象力,运用数字技术拓宽表演的边界。
2023年6月6日,中央戏剧学院建立了数字戏剧系。数字戏剧系作为智能戏剧艺术空间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成果,以中央戏剧学院自主首创的“数字戏剧”二级学科为支撑,立足于戏剧本体,注重学科交叉,面向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需求,围绕数字时代信息科技、智能科技等前沿科学技术在戏剧艺术领域的应用,致力于培养文化科技和戏剧影视相融相通的文理兼备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目前,数字戏剧系参与智能戏剧艺术空间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运行,围绕主要研究方向和重点任务,联合国内外优秀团队进行协同创新,承担国家和行业的重要任务。2024年,该专业首次开始招生。由相关资料得知,该专业前景广泛,潜力无限,涵盖科技、自然、社会、人文、艺术等多个学科,将艺术与数字媒体技术相结合,覆盖网站设计,二维、三维动画,摄影摄像,影视特效,交互媒体,虚拟现实等多个就业领域。
各大剧团、剧院都在探索“双演融合”数字化转型,数字文化机构也亟须依托数字技术进行数据资源的采集、修复、开发、利用,进而完成对数字文化内容和数字文化产品的创造生产。数字娱乐科技公司、新媒体文化传媒机构等都逐步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亟须大批有创新能力、掌握新媒体技术等的专业人员。
综上所述,数字技术在表演形式上的应用上已经涉及表演艺术的方方面面,极大地促进了新时代表演艺术的发展,为推动文化自信提供了技术层面的支撑。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新时代的文艺创作者更应堅持文化自信,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要用先进的文化知识和前沿科技重塑传统文化,利用好数字技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
2023年度陕西服装工程学院校级科研项目“数字信息化技术在表演艺术形式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23XKR33)。
(作者单位:陕西服装工程学院服装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