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构建师范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24-04-05 09:24:09袁恺杰金琳
文化产业 2024年6期
关键词:师范生中华价值观

袁恺杰?金琳

现通过深入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及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培养师范生良好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等方面的作用。探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师范生教育的必要性,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构建师范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当今全球化和多元文化交融的背景下,中国面临着传承传统文化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双重任务。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和传统道德观念,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反映了中国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师范生的价值观塑造极为重要。因此,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师范生教育中,构建师范生个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这不仅有助于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有助于培养具备高度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在此背景下,师范院校需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以构建具有内在一致性的文化教育体系,为未来培养师范生提供有益的参考。

理论逻辑:两者间价值观传承的必然性

中华文化赓续千年,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精神。其中,“德”被视为中华民族个体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核心价值,具有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根基。在当前社会的发展中,需要基于目前的文化精神和价值取向建立符合当代需要的道德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出现是国家与民族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表达了当代中国国家、社会和个体的核心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构建的,其巩固了传统文化的基础,延续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和道德准则,并实现了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为了进一步提升公民的道德素养,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这一纲要旨在引导公民提高道德修养,提升社会文明水平,以达到更高的道德标准。从哲学角度来看,道德情感在道德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并且具备智性成分。与理性主义对情感的消极看法不同,当代研究者重新审视了情感的本质,尤其是对道德情感进行了审视,确认了情感与理性之间的紧密联系。同时,他们构建了“道德情感主义”理论,强调情感在形成道德判断、确认道德义务以及参与道德行为中的关键作用,就像同情和爱等道德情感在利他方面的作用一样。这表明道德情感不是盲目的,而是具有目的性、意向性和价值性的。因此,高校在培养师范生时,对培养和塑造学生“德”的能力和品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构建师范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逻辑具有内在的联系。这一理论逻辑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众多价值观和思想观念,它们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多个方面紧密契合,为师范生的道德观念、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伦理。师范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并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这些理论原则转化为实际行动,为国家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其次,传统文化强调家庭价值观。中国传统家庭观念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强调家人之间的亲情和责任感,这与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具有高度一致性,形成了积极的家庭观念,并扩展到社会整体,推动了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此外,传统文化强调社会责任感。重视个体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平正义、奉献社会”等要求高度契合。最后,传统文化注重思想修养。提倡修身养性,追求道德的高尚。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人们能够提高自身的修养;通过将这种修养融入教育和教学中,能够提高师范生教育水平。

历史逻辑:两者间价值观的内在一致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当代社会的精神支柱,从个人层面提出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重要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根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补充与丰富起到了积极作用。

首先,爱国情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历史中经常出现的“忠臣”形象,体现出了人民对国家的忠诚与奉献。这些传统观念为现代的爱国主义思想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持。再如,孝道与爱国主义有着很强内在的联系,尊敬父母与维护国家的尊严和荣誉有共通之处。传统文化中的“爱国如家”“国泰民安”等观念体现了国家和个体利益的紧密结合,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其次,中华传统文化中“勤奋”“诚实”等品德强调了敬业的重要性。《论语》中还有“事思敬”“修己以敬”“敬其事而后其食”等观念,强调了工作中的诚实与专注,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提供了文化支撑。再次,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石,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诚实”“宽容”“讲信用”等价值观也对诚信有着深刻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诚”“孝道”“友善”等观念强调了个体的正直和守信用;传统文化中“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观念,强调了言行一致的重要性。这些价值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提供了文化支持,强调了个体应当言行一致,恪守承诺。最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和谐”“亲情”等价值观也强调了友善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传统文化中的“礼”“和为贵”“宽以待人”等观念都强调了个体之间相互尊重和友善相处的重要性。这些价值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提供了文化支持,强调了个体应当互相尊重、和睦相处。

中华传统文化是宝贵的文化资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了补充与丰富作用。中华传统优秀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种有益的文化传承。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伦理价值与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映衬,共同为中国社会的道德建设和文明进步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价值逻辑:合一的文化教育体系

师范院校的文化教育体系在培养师范生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塑造了师范生的价值观念。在价值观的传承上,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道家哲学、佛教智慧等为基石,强调道德伦理、家国情怀和人际和谐。这些价值观对培养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有着积极影响。在文化认同感上,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灵魂,它有助于师范生建立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培养文化自信,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它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的精神需求。师范生应当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变革,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深刻理解和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在教育实践中成为学生的榜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合一的文化教育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强化其教育使命感。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友善等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益奉献理念相符,有助于激发师范生的社会服务热情,有助于培养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传统文化中的崇高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民至上思想相契合,可以使师范生更加坚定地投身教育工作,强化师范生的教育使命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合一的文化教育体系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培养更具社会责任感和教育使命感的师范生,推动中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有效构建师范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对师范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中可以更好地发展师范教育。这样既能驱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也能顺应时代需求,形成师范生培养的新模式。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师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展的重要推手,也成为传统文化寻求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指向。在此背景下,如何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元价值,發挥优秀传统文化对师范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重要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将传统文化价值观融入师范生师德教育中

将传统文化价值观融入师范生师德教育是提升未来教育工作者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以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师范生师德教育实践为例,其积极探索并实施传统文化与师范生师德教育相结合的创新教育模式。

如创建了“书院”,为师范生创立了一个独立于学院之外的教育场所。书院为师范生设立学业导师,设置经典书籍角落,定期举行红色教育展览、师范教育主题展览等,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师范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并定期举办“经典诵读”活动,邀请优秀教育工作者定期开展“名师讲坛”等活动,在潜移默化中传播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观,激发师范生的思考与共鸣。同时,将传统文化融入师范生课程中,帮助师范生全面理解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培养其在教育实践中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逐步将传统文化价值观融入师范生的师德教育中,使他们不仅能够成为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还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贡献力量。

培养师范生的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

首先,积极倡导学生参与跨文化交流和研究项目,鼓励他们深入了解世界各地的教育体系和文化传统。前往不同国家进行教学实习,开阔他们的国际视野,提升文化自信心。其次,积极推动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以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最后,设立课程和讲座,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探讨传统文化价值观在当今社会的应用。

通过这些综合性的举措,师范院校可以有效培养出既具有文化自信又充满社会责任感的有用人才,促进他们为教育事业和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为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深刻概括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价值取向和道德准则的重要影响。首先,师范教育必须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德”。“明明德”强调的是道德的明确和清晰,这为师范生提供了明确的道德指引。其次,“亲民”强调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对于师范生来说,这意味着其要关注人民的利益和需求,真正成为服务社会的力量。最后,“止于至善”引导我们追求最高的善,这对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师范生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系2022年宁波大学教学研究项目教师教育专项“师范生师德及实践教学的价值目标与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42220974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师范生中华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5:02:00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2:17:28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6:22:44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0:08:49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