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析·品·鉴:核心素养视域下群文阅读的教学实践

2024-04-05 03:38朱彩霞
教育界·A 2024年4期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群文阅读

朱彩霞

【摘要】群文阅读教学是对单篇阅读教学的有力补充,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学生阅读量,让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逐步提升阅读能力,有效发展语文核心素养。文章以部编版教材编入的王维、王昌龄、高适三位诗人的送别诗的群文阅读教学为例,分析开展“读·析·品·鉴”的群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群文阅读;送别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学科课程应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为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语文教师应当确保素养导向贯穿教学实践的整个过程,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让学生一步步积累、发展。

阅读是学生获取各类信息、认识大千世界、发展自身思维、获得独特审美体验的重要渠道。《课程标准》也明确表示,教师应让学生少做一些只重知识记忆的题目,多给学生一点与书籍接触的时间,并提倡让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

一、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分析

部编版教材提倡把略读课还给学生,并在此基础上加入了延伸阅读部分。温儒敏先生建议采用“1+X”的教学方法,“即每讲一课(主要是精读课)就附加若干篇同类或者相关的作品,让学生自己去读”[1]。西南大学的于泽元教授将群文阅读教学定义为“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师生围绕议题展开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2]群文阅读教学可以促使学生通过梳理整合、寻找联系、比较异同等方式,在阅读多篇文本的过程中了解多篇文本的语言特点、思想感情、结构特征以及写作方法等,由原本的“读懂一篇”走向“读通一类”[3]。教师可以借助群文阅读教学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勾起学生进一步读下去的欲望,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阅读实践活动中逐步提升阅读能力,最终有效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因此,在利用部编版语文教材开展阅读教学时,教师理应调整教学策略,适当开展群文阅读教学。

文章以部编版教材编入的王维、王昌龄、高适三位诗人的送别诗的群文阅读教学为例,讨论以“读·

析·品·鉴”的方式开展群文阅读教学的策略,说明如何让学生在群文共读、对比分析、研读细品、知往鉴今中逐步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二、对三首送别诗的群文阅读教学案例分析

(一)群文共读,体味诗歌语言

培养语文核心素养时,教师应该关注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完成自身语言体系的建构,做到学以致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地积累语言经验。

不同于其他体裁作品,诗歌的语言凝练,寥寥数字却意蕴万千。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部编版教材在选文时,大大增加了古诗文的比重。在教授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时,笔者主动引入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和高适的《别董大》,让学生通过群文共读充分体味这三首诗的音韵之美、节奏之美、汉语之美。

首先,这三首诗体现了抑扬顿挫的音韵之美。诗歌语言讲究平仄韵律,一个个汉字就如一串串音符,诗人借汉字谱出一首首美妙的歌曲,这样的独特感受唯有诗歌能给予。在反复诵读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古诗的音韵之美。

其次,这三首诗体现了恰到好处的节奏之美。诗歌语言凝练却暗含节奏,宛如苏州园林,体不在大但布局精巧,假山、池沼、建筑、植物一应俱全。这三首诗都是七言绝句,采用“二二三”的节奏,看似平常,却自有丘壑。踏着节拍,读准节奏,自能感受诗歌的独特魅力。

最后,这三首诗体现了精炼浓缩的汉语之美。凝练的语言是诗歌令人痴迷的地方,也彰显了汉语的魔力。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之中慢慢品味、静静欣赏。“渭城朝雨浥轻尘”这短短几个字,让一幅渭城朝雨图跃然纸上;而“寒雨连江夜入吴”七个字,将凄冷之雨夜洒吴地的场景尽显;“千里黄云白日曛”,则将黄云绵延千里、遮天蔽日的天色暗沉之景呈现在眼前。浓缩而不失精炼,这是诗歌语言具备的美感;简单而不失韵味,这是汉语才具备的智慧。

送别诗名篇颇多,在开展群文阅读时教师不需要局限于这三首诗。教师可以借助群文阅读在学生心中埋下感受诗歌之美的种子,让学生主动地去阅读更多诗歌,把所学、所见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体系,做到学以致用。

(二)对比分析,促进思维生长

群文閱读不是简单地展示文章,让学生阅读了事;而是把一类文章放在一起,让学生在比较分析中对碎片化的信息进行结构化的梳理,最终达成更深入的认识。这样做的目的实则是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训练,使学生从阅读中得到思维发展。

在教学时,笔者让学生寻找这三首诗的共同点,学生很快发现这些诗都是送别诗,题目中有“送”字或者“别”字,而且这三首诗在章法结构上颇为相似,都是先写景后抒情、情景交融。在学生找到共通之处后,笔者接着问:“同样是送别诗,三者有何不同呢?”学生一时间答不上来,笔者便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意象、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风格、情感基调五个方面比较三首诗,并和学生一同总结了这些不同。

第一,意象不同。王维选择了“雨”“柳”“酒”等意象,道出了对友人的不舍与留恋,并将深厚情谊融入杯中之酒,劝友人再饮一杯酒,这杯酒中不仅包含浓浓的离愁别绪,还有对友人的祝福。王昌龄也选择了“雨”的意象,但不同于“渭城朝雨”,《芙蓉楼送辛渐》中的雨是寒意逼人、泼洒江面的夜雨,这样突如其来的冷雨很难不让人心生凄冷之感。高适则选择了“雁”这一意象,并描绘了北风呼啸、大雪纷纷、鸿雁南飞的景象。

第二,修辞手法不同。在《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中,王昌龄采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把诗中景物写活,并写明自己的一颗纯洁之心;而在《别董大》一诗中,高适采用反问的手法勉励友人。

第三,表现手法不同。不同于另外两首诗,高适的《别董大》采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前两句极力描写环境的恶劣,接下来笔锋一转,转向宽慰友人,诗歌的基调变得乐观高昂。

第四,语言风格不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清新雅致,宛如雏菊一朵,不落俗套;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质朴自然,平淡之中蕴含深意,如同洋桔梗,不与百花争艳,却自有韵味;高适的《别董大》豪迈奔放,格调昂扬,恰似朱缨花,尽情绽放。

第五,情感基调不同。虽同是送别诗,王维主要表达了对友人的挽留和不舍;而王昌龄则轻别离,最后表明自己的心仍如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高适重在勉励、劝慰友人。

同写送别,诗人的呈现方式是丰富多样的。在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应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

对所读内容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学会从多维度看待问题。

(三)研读细品,丰富审美体验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还应该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知道何为美,并逐步能够从文章中、从生活中发现美,再进一步做到能够表达美。

1.熟读诗歌体验美

一首首精彩的诗就像一幅幅精美的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仔细研读,慢慢品味,体会诗歌的意境之佳。在带领学生对比分析过后,笔者鼓励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有学生提到:“我觉得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让人感到清新,朝雨过后空气新鲜,放眼望去一片青绿,舒适宜人。高适的《别董大》中黄云蔽日、色调暗沉,给人一种苍茫之感。王昌龄在《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中也描绘了阴冷的景色,不过这首诗更多一分凄凉和孤独。”

2.联系生活发现美

在生活中,美无处不在。在带领学生领会古诗之美后,笔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启“生活寻美之旅”。

在学生领略春日融融、柳树抽条的景色后,笔者对学生说:“这不就是‘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吗?”在学生领略夏日炎炎、荷花初绽的景色后,笔者对学生说:“这不就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吗?”在学生领略秋霜来临的景色后,笔者对学生说:“这不就是‘霜叶红于二月花吗?”在学生领略大雪落下的景色后,笔者对学生说:“这不就是‘千树万树梨花开吗?”最后,笔者总结道:“同学们,大家有没有发现,用心观察,生活处处皆美景。诗人们用心观察和写作,将‘涧边小草‘山寺桃花‘江上清风‘山间明月的美都写进了诗句。我们也可以像诗人那样认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景。”

3.凝练成文表达美

在这三首送别诗的群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发现了三首诗呈现出来的画面和具备的美感各不相同。于是,笔者相机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鼓励他们参考这三首送别诗,把自己觉得美的画面用文字记录下来,创造性地表达自己观察到的生活之美。

(四)知往鉴今,增强文化自信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教育契机,引导学生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将学生培养成自觉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新人。

1.关注诗歌与生活的联系

在开展送别诗的群文阅读后,笔者引导学生由古观今,关注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之一的古诗与现今人们生活的联系。

中国的经典诗作不胜枚举,许多优美的诗句至今仍被人们传颂。在课堂上,笔者与学生观看了《中国诗词大会》,并和学生讨论了在这档节目上人们反复提及的诗句,以及这些诗句和人们实际生活的关系。

2.聚焦诗歌新表达

除了引导学生关注古诗与生活的联系,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关注古诗在当今时代的新表達,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生命力和独特魅力。

在课堂上,笔者还与学生一同回顾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和闭幕式。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将中国古诗的浪漫呈现得淋漓尽致,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美如画卷。而在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人们折柳送别,在中国古诗中“柳”即“留”,此处的折柳暗含希望外国友人在此流连忘返之意,这也是中国人独有的浪漫,表达了对外国友人的不舍。

结语

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工作任重道远。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借助群文阅读教学让学生细细品味优秀作品的语言,逐步提升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增强文化自信,形成爱国情怀。为此,语文教师需要做到与时俱进,加强理论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

方法,切实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

【参考文献】

[1]温儒敏.用好统编本教材,切实提升教学质量:使用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的六条建议[J].语文建设,2019(16):4-9.

[2]于泽元,王雁玲,黄利梅.群文阅读:从形式变化到理念变革[J].中国教育学刊,2013(6):62-66.

[3]倪文锦.语文核心素养视野中的群文阅读[J].课程.教材.教法,2017(6):44-48.

猜你喜欢
语文核心素养群文阅读
“语文核心素养”中“统合力”的本质内涵是什么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小学语文教学中群文阅读教学分析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群文阅读
语文核心素养的知识基础研究
巧用单元课文整合有效实施群文阅读
享受群文阅读 提升语文素养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