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丹
【摘要】科学活动是幼儿探索科学知识、了解科学现象的主要途径,其对幼儿科学素养的提升有着积极的意义。自主探索能力要求幼儿主动对材料、现象、知识展开学习,在反复尝试与操作中获取全新经验,最终实现科学素养的提升,为未来的科学学习奠定坚实基础。文章对幼儿在科学活动中自主探索能力的发展策略进行探讨,指出幼儿自主探索的行为表现以及培养幼儿自主探索能力的教育意义,从材料投放、幼儿行为、教师指导三个视角出发提出几点教育建议,以期为幼儿的成长提供帮助。
【关键词】幼儿;科学活动;自主探索能力;发展策略
幼儿园科学活动是幼儿感知科学、了解科学原理的基本途径,对其身心发展起着积极的影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可见,培养幼儿的自主探究精神是幼教工作中的重要任务。浓厚的探究兴趣与教师的有效引导是科学活动开展的关键,幼儿教师要从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入手,制订具有探究性、趣味性的学习活动,进一步提高幼儿科学素养。
一、科学活动中幼儿自主探索行为的表现
为进一步强化幼儿的自主探索能力,教师应充分分析幼儿在活动中的行为与表现,确定其探索科学知识的方式方法,从而确定教学内容与教育方向。
(一)自主选择探索主题
自主探索行为对幼儿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科学活动中,教师要观察幼儿对学习活动主题的选择,分析幼儿的行为与表现。如在建构游戏中,幼儿对“图形组合”主题较为感兴趣,在游戏过程中尝试自主构建不同的图形拼接造型。幼儿的主动探索与自主构建便是探索行为的体现。
(二)自主调节探索过程
在科学活动中,幼儿需要反复地对学习内容展开实践与尝试,在多次实验中累积全新的学习经验。具体而言,在科学活动中,如果幼儿对材料、问题、过程进行调整,并对活动提出了多种不同的假设,能在反复实验中验证自己的想法,自主调节探索内容及学习过程,便是探索行为的一种体现。
(三)自主总结探索经验
在科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可观察幼儿能否自主总结活动经验。具体而言,在活动总结环节中,教师可观察幼儿能否清晰准确地说出自己在活动中的探索内容、探讨目标、学习方向以及遇到的问题等;询问幼儿的游戏过程,观察幼儿能否主动、独立地介绍自己在科学活动中“做了什么”与“怎么做到”;观察幼儿能否基于本次活动自主总结经验与计划下一次活动等。以上种种幼儿自发的行为,都可视为幼儿自主探索意识的重要体现[1]。
二、科学活动中发展幼儿自主探索能力的意義
(一)感知生活中的科学
幼儿园科学活动与其他学段的科学学习不同,其更具生活化的学习特性,以生活现象、游戏问题、自然科学为学习主题。简而言之,科学活动可以让幼儿感受到生活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独特魅力,在探索中丰富对社会及世界的认知,强化幼儿观察、探索、享受生活的意识,培养幼儿对生活的热爱。
(二)强化幼儿科学素养
科学活动是强化幼儿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对科学现象及实验活动的分析,幼儿能够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在探索中感知科学魅力,并逐渐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最终实现科学素养的提升。幼儿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可促使其主动地走进科学活动中,通过已有的经验对学习内容展开分析与探讨,最终获取全新的科学知识,形成良好的科学研究态度,积累科学研究的经验与方法[2]。
(三)发展深度学习意识
在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下,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科学活动要求幼儿自主探索与构建,学会“透过表面看本质”,在问题、现象的引导下逐渐深入探索知识,最终获取学习结论。在科学活动中,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寻找科学真相,其深度学习意识能够在实验、探讨等环节中得到发展,其自主学习能力也能得到稳定提升。
三、幼儿科学活动中自主探索能力的发展策略
(一)投放丰富材料,满足幼儿探索需求
幼儿自主探索能力的发展并非一日之功,该能力的形成少不了游戏材料的助力。《纲要》中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材料是幼儿展开科学探究活动的依据,也是发展幼儿自主探索能力的基本要素。在幼儿园科学活动的构建中,教师要为幼儿选择并投放丰富的活动材料,满足幼儿对科学知识的探究需求,激活幼儿的操作兴趣与探究欲望,让其通过对材料的操作发现科学问题,进而展开对科学活动的探究。
在学习绘本故事《巨大的磁铁》之后,幼儿对磁铁有了基本的了解,并对磁铁这一物品产生了较为强烈的探究兴趣。基于幼儿这一科学探究兴趣,教师可在科学区中投放相应的材料,为幼儿创造展开科学探索的契机。如教师可为幼儿准备大小不同的磁铁、铁片、铜片、铝片、易拉罐等金属材料,引导幼儿运用科学材料自主展开探究学习,在实验中了解不同金属的属性及磁铁的吸引范围。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对周围的环境进行开发,为幼儿提供更多与磁铁相关的科学知识,如在科学区的墙上张贴科普类海报,向幼儿讲解磁极的知识,使其了解“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原理;在图书区投放关于磁铁的绘本故事,如《磁铁怪物》《一块有魔法的石头》等,运用趣味故事向幼儿讲解更多与磁铁相关的科学知识。科学材料的投放既能满足幼儿对科学活动的需求,又能让其进一步感受到科学知识的魅力,在与材料的互动中掌握丰富且有效的科学常识,提高幼儿对科学知识的自主探究能力,促使其科学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关注幼儿行为,创设科学探究话题
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是促使幼儿展开自主探索的关键动力。在科学活动的构建过程中,教师可观察幼儿在生活、游戏中的行为及提出的问题,根据其提出的话题创设不同的科学探究活动,进一步强化幼儿的科学素养。
1.观察游戏行为,提出科学问题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以游戏为幼儿基本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原则。幼儿习得的生活、学习、科学经验大多来自游戏过程,教师要利用好幼儿的游戏过程,观察其在游戏中的行为,并根据幼儿疑问设计科学课程,以幼儿的好奇心为科学探索线索,以科学活动为教育载体,引导幼儿将好奇心与探究兴趣转化为科学学习的原动力,激活幼儿自主学习的意愿,促使其在科学活动中主动探索现象、解决问题[3]。
区域游戏是幼儿一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帮助幼儿获取丰富生活经验的重要途径。在开展区域游戏时,教师应以观察为主,捕捉并记录幼儿提出的问题、感兴趣的话题,根据幼儿的好奇心创设科学活动,激活其对科学知识的自主探索欲望。如在建构区域游戏中,幼儿们用建构材料组装了不同形状的汽车,并在光滑的桌面上玩起了“竞速游戏”。在幼儿的游戏过程中,他们提出了以下疑问:车轮一定是圆形的吗?可以用三角形或正方形吗?在平面和斜坡上行驶汽车,哪个速度会更快一些?如果为汽车多加几组轮胎,行驶的速度会发生变化吗?教师可一一记录幼儿提出的问题,并创设不同的科学活动。如针对有关车轮形状的问题,教师可创设科学活动“摩擦力与阻力”,为幼儿提供不同形状的轮胎,鼓励其验证自己的想法并总结科学经验;针对有关平面与斜面行驶速度的问题,可创设科学活动“下滑力的秘密”,并为幼儿提供活动场地与材料,引导幼儿展开对比实验;针对有关轮胎数量的问题,可创设科学活动“滚动摩擦力”,引导幼儿调整轮胎的数量,记录时长的变化,由此判断轮胎数量对行驶速度的影响。源于幼儿疑问和兴趣的科学探究活动对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起着积极的作用。
2.探索生活环节,了解科学现象
幼儿园科学活动以科学知识为教育跳板,将自然科学现象、日常生活问题进行有机融合,让幼儿在探究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取更多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因此,教师要结合生活现象适当地提出一些科学问题,激发幼儿对生活现象及自然科学的好奇心,强化其对科学的探究意识,让幼儿对身边的科学知识产生较为浓厚的探索兴趣,主动了解更多趣味的科学现象[4]。
户外活动是幼儿每天都要进行的活动,该活动以幼儿自主活动为主,通过让幼儿与自然环境互动,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在户外科学活动的构建中,教师可根据自然环境提出问题,利用环境激活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如在幼儿观察自然生物时,教师可根据周围环境提出自然科学问题:“树叶上一个个圆形的洞是怎么出现的?为什么树荫下的泥土与阳光下的泥土手感不同?昆虫的家都在哪里?鸟巢是怎么筑成的?”教师利用周围的自然环境向幼儿提出科学问题,引导其带着问题探索周围环境,激活幼儿对大自然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从而促使幼儿对科学问题展开自主探索,了解更多具有趣味性的科学现象。
(三)转变指导方法,选择恰当的介入时机
幼儿自主探索能力的形成要求教师不过多地干涉幼儿的探索行为,而是以观察与引导为主,在幼儿需要的时候为其提供帮助。基于此,在开展科学活动时,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指导方法,观察幼兒的活动行为并选择合适的介入时机,推动幼儿自主探索的进程,进一步提高教育工作实效。
1.加强沟通,了解幼儿行为
幼儿思维发展处于具体形象阶段,其与成人思考事物的方式方法有较大的区别。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部分教师在不能理解幼儿活动行为及目的时,便强制性地干预幼儿的游戏,影响了幼儿的活动计划,这可能会对课程活动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在幼儿科学活动中,教师要加强与幼儿之间的沟通,通过沟通了解幼儿的游戏行为与想法,并做出适宜的指导。
在科学探究活动展开前,教师可提前询问幼儿的活动想法及实验计划,在活动前了解幼儿的游戏思路,为后续指导幼儿做好准备;在幼儿自主探索过程中,教师可以朋友的身份询问幼儿的探索进程,如:你在做什么?可以和我说一说吗?我可以帮你做什么?下一步的工作是什么?根据幼儿的游戏行为提出问题,以沟通的形式了解幼儿的探究方向。教师根据幼儿的行为进行引导,既可以满足幼儿的探究欲望,又能保证科学探究活动的质量,进而实现幼儿学习能力的提升。
2.循循善诱,启发探究思维
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探索能力,对幼儿当前学习、未来发展起着积极和长远的影响。幼儿学习经验有限,储备的科学知识不多,在活动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学习情况。教师作为幼儿学习活动中的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要发挥自身的教育优势,以引导性语言启发幼儿的科学探究思维,帮助其分析现象、制订计划并解决问题,从而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如在科学活动探索过程中,某个幼儿在某一环节出现多次失败后,感到十分沮丧。教师可安慰这名幼儿,并引导其转换思路:“换一个材料会不会更好一点?有没有其他的实验方式?”教师引导幼儿转变活动视角,启发幼儿的科学学习思维,让其学会从多角度、多视角思考问题,最终完成科学探究活动,达成教育目标。
3.介入引导,提供探究支架
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要求教师在幼儿学习过程中为其提供支架,以让幼儿快速实现能力的增长,并到达下一个学习层次中[5]。幼儿自主探索能力是在不断操作与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在科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合适的探究支架,帮助幼儿突破现有层次,达到下一发展水平。如在幼儿科学活动中,教师可同幼儿一起展开实验活动,向幼儿讲解更深层次的科学知识,让其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丰富的科学经验,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进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主动探索能力和科学素养都能有所提升。
结语
幼儿自主探究能力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为进一步发挥出科学活动对幼儿成长的积极影响,教师要调整自身的教育策略与教育观念,选择幼儿感兴趣且能主动构建的科学活动,从材料投放、幼儿行为、教师指导三个角度出发,为幼儿营造浓郁的科学活动氛围,让其主动加入科学活动中,在自主探索中促进幼儿科学素养的稳定提升。
【参考文献】
[1]练小倩.生活味与科学味交相辉映:巧用信息技术开展生活化的科学活动,提升幼儿科学探究能力[J].家长,2022(35):82-84.
[2]郑翠苹,王恒英,宋晓梅.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2(27):111-114.
[3]许冬云,李倩.在自然角中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J].家教世界,2022(6):57-58.
[4]陈琴琴.自主游戏中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以游戏“网球赛道”为例[J].早期教育,2021(52):48-51.
[5]陈梦娇.通过区域活动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实践[J].幸福家庭,2021(23):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