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芳戎
(乌鲁木齐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贷款是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业务,其收益及损失无法确定,易产生信贷风险。有很多因素均会影响信贷业务,使贷款不能及时收回,形成不良资产,影响了商业银行的效益。商业银行经营中面临着较多的风险,信贷风险就是常见的风险之一,具有较强的危害性。要想减少这种风险的产生及其带来的损失,银行需要重视信贷风险管理,有效地识别风险,及时采取控制措施,促进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提升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信贷风险就是在信贷业务中因为各种因素影响,使实际收益结果和预期不符,导致信贷资金不能依据投放时的约定收回款项。从信贷业务角度来说,商业银行基于让渡资金在特定时间段内的使用权,让借款人能够筹集资金,并且商业银行能够获得利息,然而预期目标能否达成具有不确定性,可能无法达成预期利息,甚至存在无法收回本金的问题,带来信贷风险。其形成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从最初萌芽,到不断累积,最终发生风险。
首先,客观性。信贷活动必然存在风险,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其次,隐蔽性。有时信贷风险已经产生,然而损失无法及时体现,会被表象掩盖。再次,扩散性。如果发生信贷风险,会给银行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除了会限制自身发展之外,还会引发连锁反应。最后,可控性。虽然信贷风险无法避免,还是可以控制的,商业银行可构建相关制度机制,采取合理的方法,对于信贷风险实施全过程管理。在信贷活动前预测信贷风险,过程中加强防范,事后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
在经济活动中,信息不对称就是不同类型人员了解的相关信息不同,而掌握信息量更多的一方更有利,掌握信息数量较少的一方较为被动。该理论提出各种市场成员获取信息方面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如及时性、获取方式、全面性等,导致交易方获得的利益不同,掌握更多信息的一方会获得更高的效益。信息不对称是影响市场的重要因素,其可能造成一些问题:首先,道德风险。交易方在信息掌握存在差异时,掌握更多信息的一方运用另一方了解信息较少的不足,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定。其次,逆向选择。信息不对称时,信息掌握量较少一方所做的选择,一般是次品,长期如此,会造成次品驱逐良品的问题。在信贷方面,这一问题较为严重,借款人对自身的认知较为系统,如经营状况、财务和还款能力等,然而一些借款人出于获取银行贷款的目的,有意识地隐瞒重要信息,或者修改一些重要信息。要想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商业银行需要做好贷款前的调查工作,系统地调查客户情况,利用大数据手段对其信息进行挖掘和分析,最大程度了解客户的相关信息,利用监测预警手段,及时了解客户经营情况,判断企业未来发展,进而更好地识别客户情况,有针对性地为其提供金融服务。
在商业银行经营中,要想获得最大化的效益,尽量减少风险,需要加强风险识别及管理工作。信贷风险识别就是在业务中对没有产生的潜在风险实施分类及分析,识别出可能影响贷款的因素。
经济环境日益复杂,外部环境对商业银行开展经营活动具有显著影响。宏观经济环境能够反映出重要的信息,除了可以体现经济发展所处阶段及水平、国民收入水平及政府财政预算、经济制度及市场体系、未来发展趋势,还会给商业银行经营提供引导,及时调整信贷政策。经济对于金融具有决定性作用,要想促进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需要准确判断经济形势。现阶段,国内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落实新的理念,建立新的发展趋势,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受全球经济影响,商业银行经营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相对复杂,虽然为其发展提供了机遇,也面临着较多的挑战,受意外变化或者是经济环境变化影响,容易产生风险,影响经营计划的落实。
影响信贷风险水平的因素较多,而行业经济波动就是其中一种,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关系到信贷资产市场风险。如传统燃油汽车行业供给逐步大于市场需求,消费者对于这类汽车的需求减少,行业内洗牌整合,加上各种原料价格提高,汽摩行业配套企业的经济效益受到影响,供货垫款周期变长,企业流动资金紧缺。汽摩行业缺乏市场前景,对支持汽摩制造业发展、实体经济的银行而言,如果提供贷款,会引发市场风险,贷款约定时间到达后,可能无法及时收回贷款。企业的发展前景,关系到商业银行的资产流动性,容易加大不良风险和逾期风险的发生概率。
企业外部敏感性较强,易受行业及市场发展影响,商业银行若无法及时识别及预警企业隐藏的风险信息,会导致逾期风险。对企业经营具有影响的外部因素较多,如上下游相关方、抵押物情况、宏观经济变化、市场行业发展情况、相关动态指标等,这些没有加入指标体系,无法及时找出和预警企业中的隐藏风险信息,加大了风险管理工作的难度。商业银行在评价信贷业务风险时,需要分析及评价企业财务情况。基于分析借款、运营、盈利及偿债能力,能够了解信贷风险,预估信贷业务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特别是小型企业缺乏完善的财务制度,不能提供审计财务报表,在信贷业务中无法直接获得财务信息,银行需要核对没有通过审计的报表。可见,在对企业财务风险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时,应该侧重于盈利、营运及偿债能力。
信贷业务经营风险包含主体及客体风险。主体风险就是在业务中自身存在的风险。风险管理水平是核心竞争力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加强风险管理人员队伍建设,能够提升管理水平,促进商业银行健康发展,然而部分银行在这方面的工作落实不到位,导致队伍之间差距较大。这就需要坚持提升队伍风险管理水平,避免和减少由于对风险预判能力不足,或利用防控措施不合理,导致风险防控效果受到影响。
受一些因素影响,如疫情、国内及国外金融环境等,特别是金融风险案件增加,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日益提升。信贷业务属于传统业务,在银行业务中的占比较大,加强其风险管理,有利于减少风险,促进银行发展。除此之外,国际金融活动频繁,具有较强的复杂性,银行业务呈现出国际化趋势,导致国际业务风险提高。银行在国内金融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在信贷业务中可以为银行的稳定经营提供收入,同时也要承受风险,特别是企业信贷风险。这就对商业信贷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不断提升信贷风险管理效果。
行业在不断变化中,商业银行在预警管理平台建设方面存在不足。借助相关金融机构总部研究开发的不同类型风险预警监管平台,分支机构在应用中并未充分发挥出平台的风险监测及预警作用。平台预警监测主要涉及以下指标:第一,外部信息。如企业征信、工商、行政处罚、税务、法院和个人征信等。第二,相关信息监测,如企业存款、资金流向、行业内企业贷款、个人及企业账户冻结、实际控制人贷款和信用卡等。第三,利用模型监测。如评分卡、大数据预警及存贷比模型等。企业的外部敏感性较强,易受行业及市场影响,金融机构不同类型的平台依靠的数据内容,无法适应企业发展预警要求,缺乏完整的监测指标,对企业经营具有影响的外部因素并未加入指标范围内,无法找出企业中的隐藏风险并进行预警,限制了后续工作的开展,影响了风险排查和控制效果。
一些借款人缺乏完善的财务制度,不能提供通过审计的财务报表,使银行在业务开展中无法直接获得企业的财务信息,需要核对没有通过审计的报表,可能无法准确判断客户风险情况。借款人财务报表数据之间不符,无法确保数据的真实性,不能全面体现出其经营情况及偿债风险,导致测算客户偿债能力时过分乐观。除此之外,商业银行会对客户前三年财务指标进行分析,预估其后续业务发展情况和趋势,但是当前和未来业务发展方面存在不足。没有准确、充分地掌握和分析客户情况,导致客户风险判断受到不良影响,容易产生逾期风险或其他风险。
商业银行出于避免信贷风险的目的,一般内部采用审贷分离的模式。需要在贷款的所有环节,保证有关人员发挥各自作用,做好本职工作,避免相互影响,同时相互监督。然而,在实践中会受到人为因素影响,并未依据规定开展内部控制管理工作,轻易信任他人,并未发挥出监督工作的作用,容易提高信贷风险发生概率。除此之外,客户经理在信贷风险防控中具有重要作用,部分商业银行的客户经理缺乏较强的业务能力,无法及时发现风险隐患,导致信贷风险增加,一些信贷工作人员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为业务落实留下了安全隐患。
商业银行在发展中的环境不断变化,复杂性提升,既存在机遇,也存在较多的挑战。宏观经济环境变化,是商业银行运营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关系到金融市场活跃性及企业发展。现阶段,经济发展追求质量,新的发展理念,能促进金融领域的变化。一些行业及领域会面临有关政策风险,之前投放到这类企业的贷款可能到期后无法及时收回,形成不良资产。要想改善及解决政策性风险,提升贷款资金安全性,商业银行总部需要设置单独的行业和政策研究部门,配置专业的队伍,对经济及行业方面的政策调整进行分析及研究,构建有效的预警机制,并且强化信贷政策指引,为业务风险管理工作提供支持。例如,针对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支持专精特新企业政策,商业银行需要及时了解政策内容,调整信用贷款投放方面的政策,积极扶持先进制造业及小型企业。针对部分夕阳产业,应该进一步控制贷款增量,合理进行压缩,将贷款逐步从夕阳产业中退出。
商业银行需要认真、细致地分析行业有关风险,对客户结构进行优化和调整,有关人员需要加强行业的调查和分析,依据宏观政策调控,及时了解市场发展情况和趋势,及时对信贷结构进行调整。结合各地方经济特点及不同行业发展情况,定期分析研究地方不同行业的情况,从而提升灵敏度,准确应对行业及市场变化,为分支机构业务部门了解相关行业发展情况提供指导,避免将信用贷款投入到高风险行业中,减少市场风险。要想促进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应该配置专业的队伍研究行业政策,注重各行业人才培养及科技创新工作。
商业银行还要加强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的控制,从不同方面、途径着手,建立信息化管理模式。以往信贷业务中,因为银行和客户掌握的信息存在差距,易使贷款受到损失。因此,要想正确决定信用贷款投放情况,需要在业务活动中收集客户各项信息,确保其准确性。通过实施信息化管理,能够减少信息不对称对于信贷决定的影响,减少经营风险。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商业银行应该加强和相关管理单位的沟通,将信贷系统接口连接到相关管理单位的公开信息,建立信息化管理模式,在选择客户准入时能够直接查询企业的相关重要信息,初步审核企业是否满足准入标准。在授信审批环节,能够直接核对企业的情况,审核其资金需求和实际的匹配性。在贷款之后的管理中,能够查询企业有关情况,对贷款风险进行监测。将不同途径获得的信息整合到业务的整个过程中,能够减少经营风险。
为了加强风险管控能力,商业银行应该认识到财务分析工作的重要性,借助财务报表分析,强化信贷风险管控。严谨审查财务报表,保证其规范性及真实性,这样才能发挥报表审查工作的作用。因此,商业银行需要严格审查财务报表是否真实。要想确保贷款企业财务状况的可靠性及真实性,就要提升财务报表审查的规范性,为财务分析工作奠定基础。第一,查看企业的所有会计账簿,依据相关数据计算获得经营指标,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分析。第二,实地调查企业生产状况,利用相关设备进行记录,真实体现生产经营情况。第三,查看企业近两年会计报表,通过计算有关指标的增长状况,预测企业竞争力。除此之外,要对企业纳税状况进行核对,体现企业生产效益;基于对比分析近几个月水电费缴纳情况,能够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了解借款人财务情况,判断其偿债能力。基于查询企业其他银行开设的存款结算账户,能够掌握其一段时间的资金回笼状况,从而预测未来现金流量,掌握企业资金流向和数量。
商业银行需要对信用评级系统进行完善,更好地应对客户经营情况变化。第一,学习和借鉴国际著名专业评级机构的标准内容,并且依据自身情况,构建健全的评级体系。虽然有关信用评级标准是总行制定的,然而细节方面的内容和定性定量标准,应该依据内部评级进行补充及调整,提升体系的有效性。第二,借鉴权威机构确认的违约概率,全面评估客户信用风险,比较已有的信用评级结果,合理进行调整。还可以依据不同违约概率,细致分析客户,有目的性地制定信贷政策,减少信贷风险。第三,对于相关的定性和定量指标,应该灵活地进行调整,构建健全的识别指标体系。
商业银行需要加强贷款后的管理。依据职责明确、协调配合的原则,强化前后台协调配合、各层级条线互动,构建良好的管理环境;结合相关因素,明确监督管理中的侧重点,加大防控力度;在管理中如果发现风险,应该第一时间制定应对措施。
首先,构建健全的考核监督体系。结合信贷业务环节,基于职工反馈、市场调查研究,构建有效的考核监督指标。指标应该合理、清晰、细致,展现出考核的奖励机制。监督管理有关信贷业务岗位,约束职工行为。其次,分层问责。依据业务开展情况,构建健全的岗位履职问责制度,不断对问责体系进行优化。商业银行还可以实施分层问责,对问责内容及制度进行细化。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具有较多特点,引发风险的因素较多,导致风险防控工作较为困难。因此,商业银行应该依据实际情况,分析和识别信贷风险,采取合理的防控措施,不断提升风险防控能力,促进信贷业务健康发展,提升商业银行的运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