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智慧工地建设和政府质量安全数字化监管的探析

2024-04-02 09:07卢少辉
工程质量 2024年1期
关键词:工地监管数字化

卢少辉

(深圳市龙岗区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广东 深圳 518172)

0 引言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经历了不断壮大、创新、跨越的发展历程,中国建造日益成为亮丽的中国名片。但也要看到,建筑业仍然大而不强,监管体制机制不健全、工程建设组织方式落后、建筑设计水平有待提高、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市场违法违规行为较多、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工人技能素质偏低等问题较为突出[1],建筑业粗放的生产方式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形成了强烈的落差,推进发展绿色化、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建筑产业,加快智慧工地建设,构建政府质量安全数字化监管服务势在必行。

1 服务推进的情况

智慧工地是应用 BIM、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信息化手段,主要是对施工现场的“人、机、料、法、环”等资源进行集中化、智能化管理,以可控化、数据化及可视化的智能系统对项目管理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实时监管,达成全面感知、高效协同、科学决策,生产提效、质安可控、成本节约的目的[2]。

以信息技术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大力推进智慧工地建设及政府质量安全数字化监管服务系统。以深圳市为例,作为“国际化创新型城市”,近年来深圳市大力推进智慧工地及政府质量安全数字化监管服务建设。在 BIM 技术应用方面,2015 年深圳发布了全国首个政府公共工程的 BIM 实施纲要、实施管理标准以及工程设计行业的 BIM 应用发展指引等系列政策标准文件,2021 年深圳印发了《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的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深府办函〔2021〕103 号),通知要求到 2025 年末,建立较为完善的 BIM 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BIM 软件系列,推进 BIM 技术自主知识产权软件创新应用,形成较为安全、成熟的 BIM 技术应用生态环境;全市所有重要建筑、市政基础设施、水务工程项目建立 BIM 模型并导入空间平台,对接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实现城市全要素数字化、城市运行实时可视化、城市管理决策协同化和智能化,打造国际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和数字中国城市典范[3]。

在政府质量安全数字化监管服务方面,2017 年,深圳市建筑业实名制和分账制管理平台(两制平台)实现了在建工地人员实名信息采集和人员实名考勤工作,此后陆续推出了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监管平台、深基坑与高边坡工程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工程智能监管平台,初步实现了对检测工作、重大危险源预警、工地现场实时视频数字化监管,将起重机械监测、用电监测、环保监测、车辆识别等设备采集数据对接至平台。新冠疫情使深圳市智慧工地建设进一步提速,2020 年“i 深建”小程序面向深圳市住建领域实现对工地人员“白名单”管理,只有“白名单”人员和经“i深建”申请的访客方可进入工地;2022 年全面推出的”电子哨兵“通过人脸识别核查入场人员健康码、核酸检测、疫苗接种等信息,上述措施结合围合管理、三分管理、应急准备等措施构筑了智慧防疫堤坝。2022 年 6 月深圳市工程建设项目消防设计审查、施工许可和竣工联合验收基于 BIM 报建系统功能上线试运行使政府质量安全数字化监管服务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中央、省、市各级部门也陆续推出了一系列监管平台,以龙岗区质量安全监督机构为例,目前正在使用包括全国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平台、广东省建筑施工安全标准化评定信息系统、广东省建筑起重机械管理系统、深圳市建设工程智能监管平台、深圳市建筑业实名制和分账制管理平台、深圳市基坑和边坡工程监测预警平台、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内网办公平台(深圳市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系统)、智慧建造、“i 深建”小程序、龙岗区安全管理综合信息系统、龙岗疫情防控指挥平台、龙岗区智慧住建、i 龙岗公众号(面向龙岗区不同部门)等监管服务平台。

2 当前存在的问题

2.1 系统的集成和信息共享有待加强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建市〔2020〕60 号)指出:应创新行业监管与服务模式,推动各地加快研发适用于政府服务和决策的信息系统,探索建立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市场监管的机制,建立健全与智能建造相适应的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模式与机制[4]。

当前智慧工地建设及政府质量安全数字化监管服务虽然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各子系统分别由不同部门、不同软件公司、不同阶段针对某种特定目的开发的,系统间的集成松散、信息的采集、应用、统计、交换方式各异,如同手机接头苹果、Type-C、Micro USB 等各不兼容,无形中形成了“数据壁垒”。以“i 深建”与“i 龙岗”为例,都是面向防疫,由于无法实现数据共享,同一项目要分别向两个系统申报信息,同一时段同类信息统计往往由于统计方式不同数据结果差异较大。“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基层监管机构面向各级主管部门,多种平台并行增加了基层工作人员的负担。以行政执法案件录入为例,基层执法人员要向市、区、司法、诚信等平台多次申报。此外,“i 深建”和”电子哨兵“实现了“白名单”管理和工地考勤,而视频监控用途之一就是视频点名,在实际操作中视频点名情况与实际履职情况存在较大出入,将“白名单”和工地考勤信息融入社保、职称、技能和工资收入等信息结合视频监控将有效实现项目管理人员履职、转包挂靠、施工现场技能人员配备的监管;车辆识别信息、“i 深建”访客信息、视频监控和材料进场申报信息结合,将有助于查处场地车辆违规行为、实现进场材料的溯源;将相关数据与项目隐蔽工程验收、BIM 应用、检测监管平台等进一步结合将实现对材料使用、送检和检测结果的监管和预警,助力施工现场质量管控。系统的集成和信息共享在提升智慧工地建设及政府质量安全数字化监管服务的效能方面大有可为。

2.2 智能化水平有待提升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建标规〔2020〕8 号)指出:推广应用物联网技术。推动传感器网络、低功耗广域网、5G、边缘计算、射频识别(RFID)及二维码识别等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工地的集成应用,发展可穿戴设备,提高建筑工人健康及安全监测能力,推动物联网技术在监控管理、节能减排和智能建筑中的应用[5]。目前基于 BIM 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广泛用于可视化交底、施工场地模拟、施工动态模拟和不安全因素识别等方面。对于识别出来的不安全因素如临边、垂直运输、交叉作业等高坠、物体打击高发区域,可采取进入场地工作人员、车辆、设备配备电子标签,危险区域安装传感器,设置电子围栏、场地视频感知等措施,根据划分的风险等级对作业人员、安全监管人员及时发出不同类别提示,当电子围栏范围内作业无安全监管人员或出现可能严重危及安全事态时系统及时发出停止作业指示并预警。

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结合 BIM 模型运用完全胜任诸如安全措施不到位(如未佩带安全网上帽、安全绳、违规堆载等)、大面积隐蔽工程未按图施工(如防水、保温、回填等)等质量安全问题监管工作,当前施工现场的视频监管仍主要依靠人工完成,信息化资金投入不足、视频覆盖不全,“天眼”在线率低、智能化水平低下制约了智慧工地建设及政府质量安全数字化监管服务的发展。

2.3 传统监管思维阻碍

当前质量安全监管正由传统模式向数字化监管服务转型期间,现场监管依旧是主要监管方式,现场监管频次仍旧由重要部位、监管周期和外界因素(专项检查和诸如疫情、文明城市创建、举报、汛期、群体事件等突发事件)所左右,质量安全数字化监管服务仍处在探索阶段,“任务重、要求高、压力大”已成为当前质量安全监管的新常态,疫情期间有限的监管资源更是不堪重负,差别化管理仅停留在纸面上,施工现场每天要接受各级部门多批次的检查更是不胜其扰。传统监管思维下安全文明监管方面占据了 70 %~80 % 的监督资源,质量监管明显弱化,此类”按下葫芦浮起瓢”的方式已不能满足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必须尽快扭转偏重现场的传统监管思维,加快推进政府质量安全数字化监管服务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3 新形势下新举措探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指出:深圳应优化政府管理和服务,推进“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实现主动、精准、整体式、智能化的政府管理和服务;促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综合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专业化水平[6]。新形势下深圳应抓住“双区”驱动、“双区”叠加、“双改”示范等重大历史机遇,全力推进智慧工地建设和政府质量安全数字化监管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3.1 加强统筹规划

在“数字政府”建设方面,深圳应发挥先行示范的带头作用,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开放共享、分步推进”的原则统筹顶层设计,在社会充分酝酿讨论的前提下,以前瞻性、模块化思维做好规划布局、政策引导及既有系统集成和开放,率先制订“数字政府”建设框架和路线,发布模块集成、数据采集和信息共享标准,减少重复建设,打破“数据壁垒”。在智慧工地建设和政府质量安全数字化监管上,应制订智慧工地建设指引和产业政策,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建筑物联网技术应用,以期实现责任主体对施工现场的“人、机、料、法、环”涉及质量、安全、进度、效益等要素全方位、智能化的管理,政府质量安全数字化监管系统应在集成相关必要信息的基础上达成监管目的。在分步推进方面,监督机构应针对近年本地建筑业突出问题(如危害性大、社会矛盾突出的质量安全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引导社会组织、企业分期攻关,以期实现总体突破的目的。

3.2 积极构建与智能建造相适应的政府质量安全数字化监管服务模式

“互联网+监管”具有智能、实时、全天候、可追溯、人为干扰因素少等特点,信息技术成效已在公安、交通执法上得到印证。监督机构应扭转传统监管思维,强化既有远程监管系统数字化信息的应用,成立专业远程执法队伍,不断丰富和完善智慧工地和政府监管平台的智能化水平,积极引进 AI、大数据等手段构建质量安全监管辅助评价系统,在此基础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差别化管理的面向实体质量安全监管模式,以达到提高监管效能的目的;政府监管平台应面向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减轻企业负担,指导企业加快建造方式转变,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此外,在推进智慧工地建设中,监管机构要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按照“样板引路、以点带面、有序推进、确保实效”的原则,通过组织学习和示范观摩等各种形式,帮助和引导辖区企业不断提升智慧工地的智能化水平。

3.3 加快建立智能建造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建筑工业化

智慧工地建设和政府质量安全数字化监管的目的是推动建造转型升级,依托智能建造产业在工程建设各环节的运用,以信息化、工业化为突破口,实现质量安全管理的标准化、精细化,从根本上消除传统生产方式伴生的安全隐患和积弊。为此,应加快建立智能建造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建筑工业化,推广精益化施工,发展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和建筑全装修,促进先进制造设备、智能设备及智慧工地相关装备的升级换代,加快信息技术整合发展。2022 年 9 月占地 74.6 公顷的深圳建筑产业生态智谷城市城市设计、总部基地一期概念建筑设计总承包国际招标评审结果出炉,龙岗区千亿级现代建筑产业园开工在即,该项目未来将为深圳市建筑业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4 结语

当前深圳正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努力前行,构建高质量发展高地,树立民生幸福标杆,必须加快建立智能建造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建筑工业化,推进“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本文从加强统筹规划、构建与智能建造相适应的政府质量安全数字化监管服务、加快建立智能建造产业体系等角度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智慧工地建设和政府质量安全数字化监管构想,希望为监督机构推进质量安全数字化监管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工地监管数字化
工地上的一对夫妇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波比的小工地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数字化制胜
热闹的工地
监管
监管和扶持并行
放开价格后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