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显示,“十四五”以来,我国主要目标指标进展总体符合预期。单从能源相关指标完成情况来看,有喜有忧。
喜的是,“能源综合生产能力”指标提前实现。“十四五”以来,我国能源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按照我国在气候雄心峰会上的宣示,到2030 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 亿千瓦以上。截至2023 年底,全国风光总装机已突破10亿千瓦。随着新能源快速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我国保障电力供应的新力量,占全国发电总装机超过50%,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成为含金量十足的“中国名片”。与此同时,我国能源产供储销体系不断完善,能源稳定供应和风险管控能力进一步加强。其中,传统能源有新突破,煤炭兜底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原油产量稳定在2亿吨以上,天然气连续7 年增产超100 亿立方米;电力系统灵活调节能力稳步提升,抽水蓄能电站、新型储能装机容量大幅增长,迎峰度夏、迎峰度冬等重点时段能源供应总体平稳。
忧的是,“单位GDP 能源消耗降低”指标滞后预期。单位GDP 能源消耗降低指每生产1 单位GDP 所消耗能源量与基期相比的降低比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 年,我国单位GDP 能耗比2012 年累计降低26.4%,年均下降3.3%,相当于节约和少用能源约14 亿吨标准煤。由于产业结构偏重、投资占比偏高,当前我国单位GDP 能耗约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的3 倍、世界平均水平的1.5 倍,下降空间仍然较大。初步测算,“十四五”期间,单位GDP 能耗降幅每扩大1 个百分点,每年可减少能源消费0.5 亿吨标准煤以上,相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 亿吨以上。全力做好能耗下降工作至关重要。
“十四五”是实现碳达峰的关键期,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期。要以钉钉子精神持续抓好能源相关指标落实。对提前完成进度的指标,要继续巩固扩大既有成效。对滞后于进度的指标,要优化调整政策,加大攻坚力度,尽最大努力推动完成规划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