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的冷思考
——“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教学及反思

2024-04-01 02:59谈薇薇
中学语文 2024年9期
关键词:媒介疫情素养

谈薇薇

一、单元解读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是语文活动单元,这是统编语文教材的特色之一,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提出“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要求“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活动课正好可以创设真实情境,提供所需的问题、场景、过程等必备要素,有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必然要采取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这符合新课程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

从当下时代特征看,当下所处时代是一个海量信息井喷的时代,多种传播媒介相融合。在这样的时代中,我们去了解他人,了解社会,与他人交换信息和沟通交流,都需要借助各种媒介。对当代中学生而言,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的确是新时代赋予的新要求。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一是了解不同媒介的特点,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生活;二是能够独立撰写具备相应语言特征的文稿,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三是了解辨识媒介信息的方法,能够独立判断信息的良莠,提高媒介素养。

本单元有三个语文活动,分别是“认识多媒介”“善用多媒介”“辨识媒介信息”。这三个活动之间是逐层深入的关系,只有认识和了解了多媒介的特征,才能更好地使用媒介进行有效传播;也只有亲身体验和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才能对不同的媒介信息有自己的辨识和判断。

二、案例背景

当下信息纷繁复杂,而现阶段最热的新闻无疑就是疫情了。各种媒介的新闻消息扑面而来,有文字,有短视频等。疫情事关人的生命健康,是所有人都密切关注的焦点问题。而对我们普通民众而言,面对新冠病毒这样一个陌生的敌人,阅读各色新闻,获取有效信息,我们才能在灾难面前保持知情、消除恐慌,科学应对。

实际上,经过两年的疫情,国家层面推出了很多有利于百姓的抗疫政策,虽然大众普遍上不再像最初时那样恐慌,但心理难免充满了焦虑和不安。尤其是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如何辨别?如何应对?又如何负责任地传播?这是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也使这个语文活动的实施有了现实的必要和心理的需求。

三、前期准备

本案例设计主要是针对其中的第三个活动“辨识媒介信息”,这是情境最为复杂、综合程度最高的活动,是建立在前两个活动基础上的。以这个任务为主,其他两个任务为辅,步步深入推动学生的深度学习。

前期准备工作比较多,大致需要两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阅读教材“学习资源”的三篇文章,从一定的理论层面了解媒介语言的特征和发展、媒介的变迁以及当代公民的媒介素养要求。从自己的阅读体验中,任意选择一则报道疫情的新闻,说一说这则新闻的语言特点、媒介立场及报道的价值。

第二课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搜集寻找生活中与疫情有关的虚假信息,说一说自己辨识的动机和思路。尝试总结虚假信息的共同特征以及辨识的方法。

要求:班级分成四组,每组合作交流,并把本组成果以ppt 形式展现。参考《2019-2021 虚假新闻研究报告》。

四、案例设计

根据前两课时学生的准备情况,在后续的案例设计上又进行了一些调整和改变。

首先,明确本节课任务要求,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是每一个当代学生的必备素质。新教材里加入了这个专题,也是回应时代的要求。

其次,展示作业,学生汇报小组合作探究的成果。

学生展示成果。部分内容如下:

虚假信息的共同特征:

1.夸大事实,具有虚假或夸大的证据,包括数据或移花接木来的图片文字等。

2.当下热点事件具有“时效性”。谣言很多时候紧跟社会热点,而针对社会热点的谣言经常会利用民众的恐慌心理、偏激情绪和怜悯同情心进行扩散。

3.由于所谓具有公信力的媒体不深入了解,不加考证地转发促成了谣言的传播。社交媒体平台构成的“新闻生态系统”完成了虚假新闻“生产—传播—打假”的整个过程。

如何应对? 关注辟谣平台。

消息内容有事实性错误,不符合科学:依据科学常识,或查询相关知识、询问有关专家。

消息内容未经核实就擅自下结论:不要盲从,找权威信息源核实,或多方采集信息。

消息所涉及的社会政策、数据与实际不符,主观臆断:不轻信,凡事要讲究有依据,关注政府网站等权威平台。

消息属实,但是去掉了限定条件,只关注片面的真相,有误导性:听听专家的意见,培养批判精神,凡事三思而后信。

接着根据学生的展示,其余同学补充,总结出慧眼识别虚假信息的一般性方法。

看来源:要权威发布,不要道听途说。

看内容:要事实清晰,不要模糊遗漏。

看立场:要客观公允,不要情绪煽动。

看逻辑:要自洽严谨,不要简单断言。

看语言:要规范准确,不要夸大其词。

再次,继续深入探讨具备媒介素养的其他表现。媒介素养是一个人利用各种方式去接近、使用、分析、评估和创造媒介信息的能力。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表现为判断和解读媒介信息,利用媒介信息实现更好的个人进步与社会发展。面对海量的信息,辨识真伪,只是媒介素养一个方面的体现。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分辨信息的良莠,面对不同媒体的不同报道,学会综合分析,理性思考。

对比阅读5 篇跟抗疫有关的新闻,分析不同新闻的不同媒介立场和报道价值,并推荐自己最欣赏的一篇,写出推荐词。

来源 现象 视角 文章人民网 防疫中的形式主义 政府管理《别把街镇干部逼成“千手观音”》科普中国网感冒和新冠 健康科普《当感冒遇上新冠》我是拾遗君疫情中的邻里关系 民生民情《上海疫情,年轻人第一次体验到了邻里关系》凤凰网 特约评论有争议的防控举措 法律法规《上交钥匙反锁房门的硬隔离是明显的违法行为》丁香医生疾病污名化 医学人文《别再叫新冠患者“小阳人”了》

这个探讨是本案例设计中的重点,通过让学生写推荐词,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新闻报道的特征、不同来源及不同价值立场。

比如,“人民网”是官媒,代表了政府的声音和立场,对政府的决策进行转述、解析、评论,是媒体的职责所在,更具有专业性和权威性,社会影响力大,新闻价值大。虽然有些报道的情感倾向是负面的,但实际上并非“泼冷水”,而是引导公众从客观、理性、多元的角度关注疫情,进而用媒体的力量推动官方做出调整和改变。

自媒体是普通大众通过网络向外分享和发布新闻的传播方式,更加私人化、平民化、个性化、自主化。自媒体消息来源更加多元,把眼光更多地投向了那些身处其中的“普通人”。报道的题材和主题更丰富,视角更多元,增加了人文关怀。

每个新闻都有不同的媒介立场。有的普及必要的法律知识,对个人或群体超越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必要的提醒和警示;有的报道和调查一线真实事件,再加图片报道,更真实动人;有的在疫情发生的第一时间,普及必要的医学知识,让民众能更加从容、有针对性地应对不同的情况,应时应景,消除民众的紧张和不安;还有的聚焦于疫情背后的社会问题,让公众意识到对病人的关照,不仅是缓解和治疗身体的痛苦,更有人道主义的关怀。这需要全社会对疾病有更加科学和全面的认识,这也是走向更加文明、更加和谐的社会的必经之路。媒体应该起到积极引领的作用。

然后,在讨论的基础上小结反思。一场疫情,各种不同性质的媒体发出了不同的声音,有讴歌弘扬,给人抚慰;也不乏质疑和批评。他们都有各自的价值,都是不同群体、不同人为了抗击疫情而提出的思考和观点。

最后,课堂总结:究竟应该用怎样的态度对待新闻热点的报道?首先不能盲听盲信,更不能以讹传讹。随着报道的深入,不同社会角色的人发表评论,新闻从更多视角呈现出不同的思考,这时我们需要综合各种信息,多角度地比较分析,形成更加理智的认识。这有助于我们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成为负责任的信息接受者和传播者。

五、案例反思

这一节课的内容来自必修下册的活动单元,是一个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辨识媒介信息”。这个单元的教学时期正好是上海疫情的吃紧时期,社会上最热门的新闻就是疫情。于是笔者抓住这个时代机会,做了如下设计,主要有两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让学生辨识生活中关于疫情的虚假新闻,说一说这些假新闻的共同特点,并总结出辨识的方法。这个环节的工作主要是在课后进行,并让学生课堂上展示。学生的准备和展示都非常到位。学生的媒介素养不仅体现在辨析信息的真伪,还体现在能够对海量的信息做出更为综合和理性的判断,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二个环节是挑选疫情中的几则来自不同媒介的热点新闻,让学生关注其时间、来源、现象、视角等,并进行推荐。这一过程学生讨论得比较充分,普遍认识到不同性质媒体的发声是不同群体的人对疫情提出的不同思考和见解,其实都各有其价值。最后,笔者出示5 月5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的会议精神,其间明确强调,新闻媒体要在疫情阻击战中继续发挥振奋精神、鼓足士气的关键作用。

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这次活动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只要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驱动,就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但这种活动的设置绝不等同于单纯地布置任务让学生完成即可,合作交流、修改完善、成果展示也是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活动类课程虽然主体是学生,但教师起着引导和指导的重要作用,比如在本次活动中,对疫情素材的积累和挑选,教师在学生广泛积累搜集的基础上做了提炼和分类,使后续的探究和讨论更有针对性和深度。若完全放手不加以指导,则会让活动流于松散和无序,也就失去了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猜你喜欢
媒介疫情素养
战疫情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