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倩
(国能平罗发电有限公司)
对继电保护故障进行诊断,有利于第一时间锁定故障现场信息,为后续分析提供线索。在诊断和处理时,人员直接检查故障点位的内部结构,观察接触器等部件是否异常,对故障进行初步诊断,有利于现场维修。长期运行的继电器,积累了大量故障记录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可以总结不同类型故障的规律性,有利于提前预测可能出现的故障类型,并制定相应预防对策。
在电厂运行中,一旦出现过电流或者过电压的情况,那么就会发生故障,影响电厂运行。所以就要对电厂中的继电保护故障进行诊断,可以利用经验分析故障诊断方法,其主要是利用大量历史数据总结规律,在新故障初期可以进行快速定性诊断,为后续精细诊断提供参考,是一种重要的诊断辅助方法。收集历史故障记录数据,这包括继电器型号、发生故障时间、参数读数等详细信息。将历史故障按类型分类,如过电流故障、过电压故障等,统计每种类型故障的发生频率、时间分布等信息,具体见下表。
表 历史故障信息
分析同一型号继电器长期运行后不同部位磨损程度,找出故障的潜在原因,例如,电动机的传动结构出现“卡住”现象,就会导致电流突然增加。如果变频器输出位置出现短路,或者电动机内部出现短路,那么也会出现电机烧毁、电缆损坏等现象。在利用经验分析故障的时候,先了解继电保护装置的各个模块的运行情况,实现对电源、CPU、I/O接口、A/D转换等装置进行人工检查,通过人员自身工作经验,查看继电保护装置的运行情况,并结合以往经验分析可能原因,进行定向诊断,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预防对策改进措施,如更换易损部件等,不断完善历史数据库,累积更丰富的经验。
收集继电器内部存储或外部记录的数据,如接触器开关次数、操作时间、电流、电压值等,分析数据是否异常。将数据与继电器各部件的工作状态对应,如接触器磨损程度是否匹配开关次数,结合继电器原理电路,分析异常数据可能影响的部件,锁定潜在故障部位。例如,当AC继电器线圈电压低于额定值的80%时,继电器可能无法按常规工作;当线圈电压高于额定值的120%时,则可能会导致继电器早期损坏。通过对继电器线圈电压的数据进行检测,通过得到的数据,可以诊断某一具体位置是否出现故障[1]。根据故障部位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检测,如当检测继电器电压值偏离额定值,那么,很可能会导致继电器性能下降或提前损坏,这时就需要及时调整或更换继电器。通过数据进行故障诊断是利用数字化信息进行定量分析,可以在初期快速锁定故障范围,为后续诊断提供依据,提高诊断效率,此方法需要继电器具备一定的数据存储和传输功能。
在电厂继电保护中,通过观察和分析继电器内部信号的状态变化,来判断故障发生点,观察继电器接触器开闭状态,是否与设定值相符,是否存在异常开关,检测继电器内部各路信号线的电压电流值是否符合设计值。例如,控制电路线中电压为110V交流或220V交流,电流一般在毫安级别;激磁线中低压继电器的电压为24V/48V/110V,电流是几安培级别,高压继电器的电压为110V或220V,电流则是几安培到几十安培不等。根据电压电流值分析信号传输过程中各级继电器的状态变化规律,看是否一致,对比信号输入端和输出端的状态,找出不匹配的节点作为故障发生点。检查信号传输线路的连接情况,排除线路短路等外部因素影响,针对潜在故障点进行组件测试,如继电器内部接触器开关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判断故障原因,如接触器磨损导致的开关不良等。然后要进行组件更换或修复,恢复正常信号状态进行功能检测。以信号状态为导向进行故障诊断,主要是通过观察和分析信号的传输规律,可以在系统层面快速定位故障点范围,并进一步通过组件测试确定具体故障原因,有利于提高诊断效率[2]。
为了让故障处理更加快捷,那么就要对电位变化进行实时检测,需要准备好电位表、电流表等检测仪器,进行校准,检测出二次节点的电位变化以及直流电压变化,对故障点进行确认。当线路开关分闸,绿灯指示灯不亮的时候,如图所示。
图 开关控制回路原理图
针对上图这一情况,利用实时检测电位变化的方法,及时发现故障点,然后针对故障点可以采用保护传动方法进行处理,对电路中的一些开路进行分析,检测出主变变化,将检测仪器连接到需要检测的继电器端子或线路上,选择合适的电压和电流范围,开启检测仪器的实时记录功能,记录电压和电流的实时变化曲线。触发继电器保护动作,如人工模拟超过设定值的电流电压,观察和记录检测仪器显示屏上的电压电流变化曲线,分析其波形是否正常。当万用表正常工作的时候,压板退出,测量节点的对地电位,启动主变保护,出口C1动作,这样会给C2一个正电位,让电压表的正电位出现翻转,如果不能翻转,那么就要测量r、U节点,如果没有出现负电位,那么就说明故障没有发生在这一电路中,需要在下一级电路进行重复诊断处理。检测继电器各接触器的开关动作,与电位变化曲线进行对应分析,根据曲线是否一致,判断继电器和接触器是否响应及时准确。如发现异常,进一步对接触器和继电器内部进行组件检测,找出原因,重复检测不同类型的电压电流变化,全面评估继电器性能,根据检测结果,对继电器和线路进行必要的调整和维修工作。在现场实时监测和诊断继电器的运行状态,检测出电位的实时变化,可以有效提高处理效率。
根据故障表现分析,将整个继电保护系统分为多个独立的分段,每个分段内包含一个或多个继电器及相关联的线路、传感器等设备,将工作人员分组,每组负责一个分段的检测和处理工作。明确检查内容和顺序,第一组工作人员开始检测和处理第一个分段,其他组待命。第一组在分段内进行全面检查,包括视检、参数检测、组件检测等,发现问题后进行修复,完成后第一步验收分段功能。第一组结束后,第二组开始检测和处理第二个分段,依次类推,每个分组按顺序独立处理分配的分段[3]。
分段处理也包含两种情况,第一,高频保护收发信机失常或者预警信号无法识别,面对这一故障,那么就要先进行分段处理,先要脱开通道,防止串联,然后接入75Ω的负载,接下来就要对发信机的内部结构进行诊断,诊断其运行是否正常,故障点是否在发信机内部。在诊断完成后要接入通道,对通道接收信号的电平差进行检测,分析电缆运行情况,找出故障点。第二种故障则是远动、光纤通道故障,利用分段检测主要是先将通道口断开,接通内回路,诊断出装置内的具体情况,然后快速与外侧环接通,查看装置信号接收情况,从而检测出通道运行是否存在故障,如果存在故障,明确故障点的具体位置。当所有分段处理工作结束后,对整个系统进行总体功能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进行必要的调整完善,结束整个故障处理过程。分段处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缩短整体处理时间,且互不影响,安全可靠。
电磁干扰会导致继电器误操作或故障,主要原因是设备接地不良,无法快速释放干扰电流,降低接地电阻可以有效减少这类故障。而电磁干扰的产生原理是设备内部产生高频电流环路,通过设备外壳引起电磁场干扰,那么就要通过降低电流电阻,来处理电磁干扰这一故障,因为接地电阻R越小,产生的电磁场E越小,如公式E=R*I所示,其中E为电磁场强度;R为接地电阻;I为流经接地线的电流。在降低接地电阻时,首先要检测继电器柜体和电气设备的接地电阻值,根据国家标准,接地电阻应控制在4Ω以下,平均接地电阻公式如下:
式中,R为平均接地电阻,Ω;U1,U2,…,Un指的是每个测试电极与接地点间的电压总和,V;I为测试电流,A。如果检测到平均接地电阻超过4Ω,那么需要增加接地导线数量,或者采用多条并联接地等方法,来降低电气设备的接地电阻,使其在计算后可以控制在4Ω以下,这样就能降低电磁场的强度。重新检测后确保各设备接地电阻值均符合标准要求,同时检查接地导线是否牢固接触好,防止接触不良。通过降低接地电阻,有效提高系统对干扰的容忍能力。对比处理前后,观察是否有效减少由干扰引起的继电误操作故障。通过优化接地设计降低电阻,是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来解决电磁干扰问题。
在继电保护装置中,电流互感器容易产生饱和故障问题,所以需要对二次设备进行监测。根据电流互感器设备类型和运行特征,制定监测计划,明确监测内容和要点。例如,使用示波器等仪器监测设备内外各级信号的传输状态,检查是否一致正常[4]。准备好各种检测仪器,如多测表、示波器等,进行检定校准,将检测仪器连接到设备相应的信号端子或电路上,设置合适的测量范围。开启仪器实时记录功能,开始监测设备运行参数,如电压、电流、温度变化等。在二次设备监测的时候,也可以人工模拟各类运行条件,观察设备的开关动作和保护反应情况,尽量减小电流互感器的负荷量。此外,也要对继电器和接触器的动作时间、接触电阻等性能指标进行监测;对传感器、变压器等组件进行专项测试,检查运行状态。对监测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利用专业软件进行分析诊断,根据分析结果,对设备问题进行定位和判断,然后就要对设备进行必要的调整和维修工作。开展重复监测,验证问题处理效果,确保设备恢复良好状态,只有对继电保护拒动故障进行监测,才能调整电流互感器饱和问题,对设备状态进行全面评估,全面而准确的监测出二次设备状态,并对其故障进行处理。
综上所述,对电厂继电保护故障进行诊断和处理,可以降低电厂出现继电保护故障的几率,保护电路,实现远程监控,使电厂的电路运行更安全。在进行诊断处理的时候,主要是利用经验、信号状态等方法,判断故障点,并采用检测、分段处理、降低接地电阻等处理技术,保证电厂继电保护故障得到充分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