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盛岩
(上海市建工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上海 200235)
“高品质学校”的概念最早由时任四川省教科院的刘涛院长提出,目前业界并没有对高品质校园做清晰的定义。从字面上理解,高品质校园就是品位高、质量高的学校,而探究其内涵,高品质校园应能带动家庭、社区乃至社会的品质发展,最大化实现学校的社会功能,实现以学校为中心的区域学习和运动共同体,最终形成学校与社会的共赢[1]。
“开放”的原意为张开,释放,解除限制等,“共享”的原意为共同分享,与其他一起使用或分享[2]。本文探究中小学教育资源对社区开放和共享,为周边社区居民提供学习和运动场所,实现教育资源最大化利用,对推动校园与社区和谐共同发展有重要意义。
1)社会公共设施不足。由于土地资源匮乏,社会公共设施有一定的缺口,不能满足民众的使用需求,因此,将中小学教育资源与社区共享显得尤为重要。
2)学校建筑封闭设计和管理,教育资源不能充分利用。一直以来,考虑到安全与便于管理等因素,学校建筑设计通常较为封闭,常常通过一圈围墙将校园空间与周边社区隔离开,学校自成一体,校园内的教育设施和场地只供师生使用,在非教学时段往往出现闲置浪费的现象,教育资源不能充分利用[3]。
3)相关政策性文件的规定。2023 年2 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关于印发《关于推进实施上海市基础教育“高品质”校园建设项目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中指出:“将校园作为社区公共活动的重要承载地,推进校园与社区的融合,在不影响教育教学功能和校园安全的前提下,推动校园设施和场地空间向社区开放共享,满足周边市民公共活动需求,服务构建‘15 分钟社区生活圈’。”
城镇完全小学和城镇初级中学的服务半径分别宜为500 m和1 000 m[4]。中小学与周边社区的距离优势使得中小学教育资源与社区共享较为可行。
学校教育资源往往没有充分利用,尤其在非教学时段,中小学体育场馆、图书馆、室外运动场以及地下停车库等都处于闲置状态。通过校内外资源共享,增强教育设施和场地的复合性、兼容性、多功能性,可有效提升学校教育资源的饱和利用率。
张家港凤凰镇中心小学将包含图书馆、风雨操场和报告厅等的科文中心作为社区共享资源带布置在紧邻城市主道一侧,具有良好的交通可达性,成功实现“校社共享”;杭州奥体实验小学通过将室外运动场和生活运动中心等共享区域沿建筑外围布置给校园教育资源对社区共享提供了便利性。
本项目位于临港新片区103 社区J05-04 地块,东至海洋五路,南至海基一路,西至海洋四路,北至J05-01 社区服务中心和J05-02 幼儿园地块。项目总用地面积约27 807 m2,总建筑面积为32 100 m2,班级规模为28 班配套初级中学(见图1)。方案设计结合周边现状,考虑如下。
图1 配套初级中学项目鸟瞰图
1)项目周边为高层住宅楼,城市界面缺乏开放空间,设计根据地块内日照条件、南北朝向、动静区域的特点,将校园由西至东分为室外运动区与教学区两大功能。
2)总体以操场布置为设计着力点,室外运动区位于场地西部,西操场改善西侧住宅组团的社区景观运动共享,内外景观交融打造校园格局,兼顾社区共享,打造社区友好型校园。
3)建筑各功能体块间“轻”连廊相连,一气呵成风雨庇护。结合建筑布局,打造“内”院+“静”廊的多层次校园趣味空间,“宜静思、易交流”的半室外场所也有益于初中年龄段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4.2.1 共享共建、可分可合
随着私家车日益增多,并考虑到孩子上下学安全问题,多数家长会优先选择私家车接送,这对本来上下班高峰拥堵的城市带来更大的影响。为统筹解决因学校类项目集中布局而带来的上下学时段家长接送车辆集中路边停放影响道路交通的情况,本项目在设计前期考虑地下车库与J05-01 社区服务中心及J05-02 幼儿园共享共建(见图2)。一方面,可以缓解校园周边地面交通压力,另一方面,各地块在满足自身配建停车位数量的基础上,通过地下车库连通,释放交通组织空间,增强车位有效利用率,错峰时段能定向供给车位,有效缓解学校的临停车位使用矛盾。
图2 初级中学地下车库共建共享图示
非教学时段,合理利用学校停车资源,缓解社区中心停车压力。教学时段,通过地库连通口处设置的消防联动防火卷帘门,满足消防需求的同时保证外人不能随便进入初中。最终实现可分可合的管理模式,并保证使用的安全性。
4.2.2 资源统筹、对外开放
近年来,随着市民对体育锻炼需求的提升,体育场所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与此同时,中小学体育场所在非教学时段闲置,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为让学校“静”资源“动”起来,该项目设计考虑室外运动场作为“共享式社区运动空间”,实现区域内资源统筹。
西侧室外运动场作为社区共享区域,通过围网隔断与东侧教学区分离开,在围墙设置临时人行入口,可有效管理进入校园运动场的人员,同时也可以避免外来人员对教学区域的影响。如图3 所示。
图3 初级中学室外运动场共享图示
4.2.3 集约弹性、友好共享
调研发现,在非教学时段,中小学校园的风雨操场及图书馆都处于闲置状态。为方便实现社区共享,提高教育资源共享的可操作性,本项目设计将风雨操场及图书馆沿用地南侧边界布置,并通过设置室外伸缩门及室内门禁的方式实现对校外人员进出共享区域的管理。如图4 所示。
图4 初级中学风雨操场、图书馆共享图示
本项目地下车库与相邻地块共建共享,在非教学时段,学校将闲置出来的教职工车位及家长接送临停车位共享给相邻地块或周边社区居民,可有效缓解社会车辆停车难问题,同时响应高品质校园建设要求。
社区是打通全民健身“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环节,体育场地及设施与社区共享将增加全民健身的可实施性,本项目室外运动场及风雨操场对社区开放,将满足社区居民的健身需求,助力全民健身事业繁荣发展。
本项目在非教学时段共享图书室,给社区居民提供高品质的阅读体验,未来可进一步共享报告厅等,为居民解决精神文明需求,实现社区生活教育化,同时体现学校的社会价值。社区教育资源同样能与学校共享、互动,鼓励师生融入社区,了解社区历史文化、物质环境资源等,拓展延伸学校教育的边界,加强学生的社区参与,实现学校教育社区化。
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将挖掘教育的最大化价值,促进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未来,中小学教育资源与周边社区共享将是高品质校园建设的重中之重。现如今,高品质校园建设不仅仅是打造高质量的学校教育和品位,更要结合校园的区域优势尽可能地带动社区乃至社会的高品质发展。校园作为一个区域的资源核心,有充足的公共资源,将利用率不饱和的教育资源与社区共享,可以弥补社区公共设施的不足,从而有效提升区域活力,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最终实现学校与社会的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