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卿,史继冉
(1.东明县长兴集乡人民政府,山东 菏泽 274504;2.菏泽市定陶区天中街道办事处,山东 菏泽 274100)
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小麦的种植面积扩大,产量和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但是也会出现一些病害,其中就包括小麦茎基腐病。小麦茎基腐病是土传病害之一,发病之后扩散速度快、为害范围广,已经成为制约小麦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病害之一。为此,要明确该病的发病原因、规律和特点,做好预防工作。出现病害后要及时用药,防止病害的传播和扩散,减少种植户的经济损失,推动我国小麦产业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
目前,农村地区饲养家畜的种植户较少,随着乡村治理工作的开展,有机肥来源渠道减少。在种植过程中,许多种植户选择直接将化肥施入土壤中,具有省工、省时的优点,但长期施用化肥会导致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降低,影响土壤的生态结构,减少有益菌群的数量,增加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概率。
有些种植户将牲畜产生的粪便直接当做有机肥料处理,没有经过充分深加工和腐熟,导致肥料中存有大量病菌和虫卵,在整地的过程中翻入到农田中,导致土壤中的病菌数量增加。
有些小麦种植区经常出现连作现象,造成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降低,破坏土壤的菌群结构。随着秸秆粉碎还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提高了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但是如果秸秆处理不当,直接还田也会增加致病菌的数量以及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概率。
小麦茎基腐病是一种土传性病害,在小麦苗期,直接通过芽鞘入侵小麦的地中茎,为害小麦茎基部的1~2 节叶鞘。在发病初期症状很隐蔽,不容易被种植户发现,通过麦田取点挖苗查根的方法才能够发现。另外,小麦茎基腐病的初期症状和纹枯病以及根腐病比较相似,等种植户通过对比分析之后已经错过了最佳防治时期,极易造成病害的传播和扩散。
在发病初期,病害部位集中在茎基部,不容易被发现,当发现明显症状时,为害范围逐渐扩大,已经破坏小麦养分和水分的输送系统,加大了防治难度。另外,当前市场上防治小麦茎基腐病的化学药剂较少,长期用药会导致小麦茎基腐病出现抗药性,防治效果不理想[1]。
调查表明,镰孢菌属病原菌,能够引起小麦茎基腐病,不同国家出现的病菌不同,我国小麦种植区出现的小麦茎基腐病主要是由假禾谷镰刀菌造成的,在一些主要的小麦种植区都有出现。
3.1.1 范围大
田间调查表明,小麦茎基腐病的为害范围广,有些主要小麦种植区发病率约为13%,不同地区的受害程度不同。
3.1.2 发病严重
一些小麦种植区病株率高达8%左右,严重时能达到50%以上。尤其在田间地头和中间地块的为害比较严重,甚至有些种植地发病率高达80%。
3.1.3 持续时间久
小麦茎基腐病不仅发生在小麦生长的麦苗阶段,同时可贯穿整个小麦生长发育期。
3.1.4 隐蔽性强
小麦苗期感染病害后,出现的症状不明显,在拔节期和孕穗期症状逐渐明显,但是已经错过了最佳的防治时期,导致防治难度加大。
3.1.5 减产
小麦种植区出现小麦茎基腐病后会导致死苗和瘪粒,并且出现白穗现象,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导致小麦减产,甚至绝收。
3.2.1 土壤因素
小麦茎基腐病是一种土传性病害,病菌能长期存活在土壤中,扩散速度快,防治难度大。
3.2.2 品种抗性
我国的小麦种植范围广泛,不同地区的小麦品种的抗病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如果大面积种植抗病能力差的小麦品种,会增加防治难度。
3.2.3 耕作制度
连作会导致土壤中的病菌滋生和繁衍。随着玉米秸秆还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一些秸秆或病菌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还田,会导致土壤中的病菌数量增加。田间调查表明,前茬作物种植玉米的发病概率较高,种植豆类作物或者中药材发病概率低,可有效提高小麦抗病性。
3.2.4 田间管理因素
小麦播种不合理,如播种过早或者播种过深都会增加发病概率,选择药剂拌种能够降低发病概率;田间管理粗放或者水肥管理不当也会增加发病概率[2]。
施肥不合理会导致土壤中的养分不足,没有利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控制好土壤中的肥料比例,不仅会造成严重的土壤环境污染和土壤板结,还不利于小麦生长。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和土壤中的P、K 元素含量有直接关系,如果P、K 元素的含量低,田块发病严重。
小麦茎基腐病在小麦整个生长周期都能发病,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症状。
如果小麦种子携带病菌,会出现烂苗现象,染病后小麦植株矮小,生长速度变慢。小麦基部的叶片发黄,叶鞘下部会出现明显病变,严重时造成小麦根部腐烂,甚至造成麦苗死亡。
进入春季后,温度回升快,小麦生长速度快,会增加发病概率,尤其是茎基部的1~2 节叶鞘和茎秆部位很容易染病,患病部位出现暗褐色。一旦田间湿度过大,染病部位会出现红色霉层,容易导致茎基部折断。
小麦茎基腐病的隐蔽性较强,如果在患病前期没有及时发现,会延误防治时期,导致后期穗部授粉不良,结实率下降,籽粒发育不完善。发病严重会造成叶片枯黄,甚至整株死亡,极易出现枯白穗,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3]。
小麦茎基腐病是一种典型的土传性病害,在我国主要的小麦种植区出现该病害的病原菌为假禾谷镰刀菌。病菌通过菌丝体在病残体或者土壤中越冬,在气候条件适合的情况下成为第2年的主要侵染源之一,通过灌溉和农事操作进行传播扩散。小麦茎基腐病的病原菌不仅会为害小麦,也会感染大麦和玉米等禾本科作物以及杂草。在我国一些小麦种植地区,每年11月下旬开始,病菌直接从根部或茎部入侵,表现为种子腐烂和弱苗。每年2—3月是小麦茎基腐病发生的第1 个高峰期,该时期小麦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弱,很容易感染。随着气温的回升和降水量的增多,每年4—5月是该病发生的第2 个高峰时期,直接导致小麦的结实率下降,在后期可能会出现白穗,有些小麦田植株的发病率高达50%,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在小麦茎基腐病防治的过程中,应坚持预防为主和综合防治的原则,抓住该病发生的关键时期,结合发病规律和特点科学防治,减少该病造成的损失。可以采取以下综合性防治技术,保证我国小麦产业健康发展。
我国的小麦种植范围广泛,不同地区的小麦茎基腐病发病情况不同,应结合该病的发生规律和特点,做好田间调查工作。全面调查近几年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情况,以此为依据制订适合本地区的防治措施,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尤其是在小麦茎基腐病高发区域,要有针对性地干预。在田间调查的过程中,要抓住关键时期,包括苗期、返青期和灌浆后期。
6.2.1 选择品种
种子携带病菌是小麦茎基腐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应选择抗病能力强的优质小麦品种,从整体上提高小麦的生长质量和抗病能力。从当前的小麦种植情况来看,石麦15、冀麦22、济麦22 等小麦品种的抗性较好。
6.2.2 处理种子
小麦播种后,病菌可能会直接入侵,因此种子包衣处理很关键。田间研究表明,选择25%氰烯菊酯悬浮剂和30%戊唑· 虫啉拌种,防治效果能达到80%以上[4];选择30%噻虫嗪悬浮种衣剂加入6%戊唑醇悬浮剂,防治效果能达到85%以上。
6.2.3 秸秆还田
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和秸秆还田处理方式不科学有直接关系,针对该病比较严重的田块,应禁止进行秸秆还田,可以采用过腹还田或者堆沤有机肥还田,在充分腐熟之后再进行还田处理,能够减少土壤中的病菌数量。
6.2.4 精细整地
针对当前整体整地深度不足的问题,应加大整地深度,有效打破犁底层,将整地深度控制在25 cm 以上,完成后耙平土壤,保证土壤细碎、深厚和平整,为小麦健康生长营造良好的土壤环境。应用秸秆还田技术时,必须深翻处理,让秸秆能够和土壤充分接触,并且添加适量的秸秆腐蚀剂,提高秸秆还田效果。
6.2.5 合理轮作
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与农作物的连作有直接关系。如果长期在同一块地区种植,会导致土壤中病原菌数量增加和养分减少。为此,针对土传病害比较严重的田块,应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2~3年的轮作,可以选择与大豆、棉花、花生等农作物轮作,有效切断病原菌的积累途径,能够降低该病的发生概率[5],提高小麦品质和产量。
6.2.6 适当推迟播种时期
从近些年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情况来看,播种时间越早越容易出现病害,麦苗生长受到了病菌影响。为此,应在不影响小麦苗生长的前提下,适当延后小麦的播种时期,不给病菌入侵的机会。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选择推迟播种时期,要充分考虑小麦的产量和病虫害的防治情况,减少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6.2.7 合理控制种植的密度
种植密度不合理会增加发病概率,通常情况下,小麦播种量应控制在150 kg/hm2左右,确保小麦生长群体结构合理,有助于麦苗对养分和水分的吸收,为培育壮苗奠定基础,以便于后期开展小麦田间管理工作。选择正确的小麦播种方式,采用精量或者半精量的播种方式,并做好田间湿度管理工作,对防治小麦茎基腐病能够取得明显效果。
6.2.8 及时清除病残体
种植户应及时观察小麦的生长状态,及时拔除病株残体并带离田间,到指定地区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病害的传播和扩散。在小麦田间管理过程中,可利用一喷三防技术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将杀虫剂、杀菌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混合搭配后喷雾,也能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
6.2.9 科学灌溉和施肥
小麦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水分的需求量不同,要结合小麦的需水规律满足其对水分的需求,促进小麦健康生长。在小麦入冬前期,灌溉越冬水,避免小麦发生冻害,导致麦苗的抗病能力下降,增加发病概率。除了要做好小麦灌溉工作之外,应了解小麦在生长过程中对养分的需求,利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调查和了解土壤肥力分布情况,控制好有机肥和无机肥的用量,不能过多施用氮肥,适当增施磷肥和钾肥。针对发病严重的小麦地块,通过增施钾肥增强小麦植株的抗病能力,降低病害的为害程度。
6.3.1 土壤处理
针对发病比较严重的地块,应加强土壤消毒,可选择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灭杀土壤中的病菌。
6.3.2 化学药剂
坚持及早发现、及早用药的防治原则。在小麦返青阶段,可选择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加入12.5%烯唑醇64 g,兑水75~100 kg 均匀喷雾防治;也可以选择25%氰烯菊酯悬浮剂1 500 mL/hm2,加12.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300 mL/hm2或25%戊唑醇乳油300 mL/hm2喷洒小麦茎基部。
我国的小麦茎基腐病主要是由假禾谷镰刀菌引起,选择洋葱伯克氏菌进行防治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并且具有安全性。有研究学者表明,将感染病害的小麦秸秆使用木霉菌进行处理,能够在短时间内消灭病菌。
近年来,随着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种植户也认识到防治该病的重要性。为此,相关工作部门应加大对防治该病的宣传和推广力度,让更多种植户认识到小麦茎基腐病的为害性,掌握关键的防治技术,提高种植户参与防治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小麦茎基腐病是小麦生长过程中的常见土传性病害,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种植户必须高度重视该病的防治工作。为此,应明确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病原因,掌握发病规律和特点,明确发病症状,一旦发现田间有染病植株要及时用药喷洒防治,避免造成该病的传播和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