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西安 童佳兵 田玉丽 慈慧敏 周童
[摘要] 脾胃与肺脏联系密切,生理上,二者脏腑相邻、经络相连、五行相生;病理上,二者互为因果,肺系疾病往往可从脾胃论治。本文从脾胃调节气机升降、营血化生、水液代谢、意志思虑及脾土生肺金等多角度出发,阐述了脾胃失调在肺结节形成中的关键作用,总结了健脾益肺的基本治法,以期为临床治疗肺结节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 肺结节;中医药;脾胃
[中图分类号] R229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1673-9701.2024.08.020
肺结节(pulmonary nodule, PN)指影像学表现为孤立性或多发性的直径≤3cm的局灶性、类圆形、密度增高的实性或亚实性肺部阴影,不伴肺不张、肺门淋巴结肿大和胸腔积液[1]。近年来,随着低剂量螺旋CT(low-dose computed tomography,LDCT)等先进影像技术的普及应用,肺结节的检出率显著提高。对于首次检出肺结节的患者,西医主张定期随访复查CT,根据结节灶的性质、形态、面积改变动态综合性评估结节的良恶性,恶性度高的采取手术切除,尚无恶性指征的则选择定期随访复查,缺乏有效干预手段。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以辨证论治思想为指导,主张“治未病”,获得许多肺结节患者的青睐。中医学中并无“肺结节”病名记载,据其影像学特征,本病可归属于“肺积”“痰核”等范畴,普遍认为痰浊血瘀、痹阻肺络为其基本病机,治疗上多局限于化痰消瘀、通络散结之法,忽视了脾胃失调在肺结节发生中的重要作用。笔者基于经典理论结合临床实践,发现肺结节的发生与脾胃失调关系密切,从脾胃论治肺结节疗效确切,兹阐述如下。
1 脾胃理论与肺结节联系
1.1 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脾太阴己土,喜燥而恶湿,主升清;胃阳明戊土,喜润而恶燥,司降浊,二者同居于中州,具有沟通上下内外、斡旋气机周转之能,为全身气机升降枢纽。五臟之气的正常输布、运转依赖于脾胃的驱使。《丹溪心法》云:“是脾具坤静之德,而有乾健之运,故能使心肺之阳降,肾肝之阴升,而成天地交之泰。”《医学求是》云:“诸脏腑之气机,五行之升降,升则赖脾气之左旋,降则赖胃土之右转也。故中气旺则脾升胃降,四象得以轮旋。”脾土左旋,肝木随之上升,胃土右转,肺金随之肃降,中气健运,则全身上下气机条畅,经脉通利,五脏安和,百病弗生[2]。
《杂病源流犀烛》云:“邪积胸中,阻塞气道,气不得通,为痰为血……遂结成形而有块。”《古今医统大全》云:“肺气郁于右胁,痞硬而痛,咳喘为肺积”可见肺气不利、肺气郁闭为肺积的发病原因。肺者,相傅之官,为五脏之华盖,主气司呼吸,朝百脉,主治节。肺脏正常的生理活动赖于肺气正常的宣发肃降,实缘于脾胃之气的斡旋。若脾胃虚衰,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气不生,浊气不降,上逆冲肺,而致肺气郁闭,宣降失司,则津血精液运行障碍,痰瘀稽留,宿昔于肺而成积[3]。
1.2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素问·调经论篇》云:“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精微物质,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皮毛官窍皆赖其养,气血充和,人即安和;气血虚损,百病生焉。现代医家也多从气血理论角度探讨肺结节[4-5]。王剑锋等[2]从气血理论探讨肺结节的病机,认为肺气虚是肺结节发生的根本原因,补益气血,顾护正气应该贯穿肺结节防治的始终。张晓梅等[3]从状态中医学理论出发,认为肺气亏虚是导致肺结节发病内在因素。李建生等[7]对746名肺结节患者进行中医证候研究,发现肺气虚证、肺脾气虚证为该病常见证候。
脾胃者,仓禀之官,为气血生化之源。胃主受纳,脾主运化,饮食水谷通过二者被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化生成营卫气血转输全身,内养五脏六腑,外荣四肢百骸。《素问·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灵枢·营卫生会》云:“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五脏六腑皆赖脾胃化生气血所养,而肺独先受之。一方面,肺与脾胃,脏腑相邻、经络相联;另一方面五行之中,肺属金,脾胃属土,土为金之母,土能生金。正如《医碥》云:“饮食入胃,脾为运行其精英之气,虽曰周布诸脏,实先上输于肺,肺气先受其益,是为脾土生肺金”。是故,饮食劳倦伤及脾胃,纳化失常,运化失司,气血生化乏源,五脏失养,肺脏首失所养。肺络虚损,肺气不足,无力推动精血津液运行输布,进而津液停滞,血液瘀积,日久胶结成块,阻于肺络,化生结节[4]。
1.3 脾主运化水湿
水液的代谢依赖肺之宣降、脾之运化和肾之蒸腾,三者相互为用,其中脾的运化是水液代谢的基础与始动力。水饮入胃,首要经过脾胃的运化,化为水精,输布、滋润全身各个脏腑。《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脾胃健运,则体内水液代谢正常。反之,若平素饮食不节,贪凉饮冷,损伤脾气、脾阳,致水液不归正化,泛而为湿,聚而成痰,痰随气动,流窜周身,上伏肺络。痰湿既生,进一步困遏脾阳,阻碍气机,致气血不畅,痰瘀凝聚,上阻肺络,而成积。正如《灵枢·百病始生》云:“汁沫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当今,随着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大众为满足口腹之欲,贪食生冷寒凉、肥甘厚味之品;同时社会竞争激烈,人们往往工作劳烦,作息无常,三餐不定,长期以往则导致脾气亏虚,脾阳受损,运化失司,痰湿内生[4]。
1.4 脾藏意,主思虑
《灵枢·本神》云:“心有所忆谓之意”,“脾藏营,营舍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脾在志为思”。人之意识思虑虽由心神所发,而实为脾胃所司。适度的思虑为正常的情志活动,是日常生活工作的正常需要。然“病起于过用”,若思虑过度,不仅会损伤脾胃运化功能,亦会导致脾胃气机不畅。正如《景岳全书·五脏质类》云:“过于思者,伤脾而气结”。当今,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繁杂事物多,人们普遍处于一种思虑过度的状态[5]。思虑过度,首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受限,损伤脾胃充养之本,气血乏源,肺脏失养,肺络虚损,痰瘀结之,发为本病;造成脾胃气机升降失调,中气郁结,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湿聚痰生,经络受阻,血脉不通,积于肺络而成结节。临床发现,焦虑抑郁体质个体更易患肺结节,同时患者发现肺结节后往往会继发焦虑。吴俊翰等[6]对996例肺结节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发现肺结节患者中焦虑的发生率为42.4%,抑郁的发生率为26.4%。
1.5 脾土为肺金之母
五行之中,脾属土,肺属金,脾土为肺金之母,肺金乃脾土之子,肺脾之间的五行关系主要体现在相生方面。《黄帝内经》中首次提出脾土生肺金的五行相生理论,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中央生湿……脾生肉,肉生肺”。《金匮要略》中首次以“培土生金”的思想从脾论治肺部疾病,如《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云:“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补土派代表人物李东垣详细论述了脾胃与肺的关系,认为“肺金受邪,由脾胃虚弱,不能生肺,乃所生受病也”,并创制培土生金法的经典名方“补中益气汤”。生理上,水谷精微经脾上输至肺,润滋养者成营,彯疾滑利者为卫,只有中焦脾土厚旺,方可上承谷气至肺,与肺中清气相合化为人体动息之宗气,故曰脾为肺之母。若脾气虚弱,则水谷精微无力上承于肺,日久肺必虚衰;肺病日久,子盗母气,脾脏益虚,脾虚运湿无力,肺虚清肃无能,形成痰浊、瘀血,凝结于肺而成结节[4]。
2 从脾胃论治肺结节
肺结节病位在肺,而与脾胃关系密切。临床上论治肺结节时勿忘治脾。《石室秘錄》云:“治肺之法,正治甚难,当转以治脾,脾气有养,则土自生金”。《张氏医通·虚损》亦云:“脾有生肺之机,肺无扶脾之力,故曰土旺而生金,勿拘拘于保肺”均提示治疗肺结节不应局限治肺,可从治脾入手[7-10]。现代医家从脾论治肺结节也颇有经验,李巧等[7]提出“脾不散精”是肺结节形成的关键环节,脾失散精导致痰浊、血瘀胶结为本病关键病机,并提出“助脾散精”的治疗总则。认为肺结节病机为正虚邪实,正虚多属肺脾两虚,邪实多为痰瘀互结,补益肺脾为本病治疗的关键。夏逸飞等[9]认为气虚体质的孤立性肺结节患者多为肺脾气虚;肺结节属早期病变,此时正气虚损,邪气未盛,益气健脾、扶正散结为此期基本治疗方法。潘敏求临床应用六君子汤加减,健脾补肺,治疗肺磨玻璃结节,疗效确切。
脾胃虚衰,中气不运,而致肺气郁闭者,必先以补脾气,燮理气机为要,方可选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补脾益气名方加减化裁,合用半夏、厚朴、陈皮、枳实、麻黄、苦杏仁、桔梗等宣散行气之品,使脾补而不滞,中气健运,清升浊降,肺气不郁。脾主运化,为水液代谢的枢纽,而脾能正常运化水液赖于脾阳的温煦。脾阳虚则水液不化,水湿内停,聚湿成痰,上渍于肺,宿昔成积。治疗当以健脾阳,运化水湿。临床上常选用人参、干姜、白术、甘草温补脾阳;茯苓、山药、薏苡仁、半夏、陈皮、白扁豆运脾化湿,以杜绝生痰之源,再配伍猪苓、泽泻、茯苓皮、葶苈子、桑白皮等通利之品,或麻黄、桂枝、紫苏子等发表宣散之剂,因势利导,给痰湿水饮以出路。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劳役过度损伤脾胃,则精微不化,气血两虚,血液运行无力,血停成瘀,瘀积肺络而成结节。治疗当养气血,活血通络。可予归脾汤、补中益气汤以益气养血,健脾益肺,联合川芎、丹参、乳香、没药等行气活血之品,使气血补而不滞。肺结节为瘀血阻滞细小肺络,而非从虫类药物难以抵达肺络,故在益气养血,行气活血治疗基础上酌情应用全蝎、僵蚕、蜈蚣、地龙、水蛭、土鳖虫、蜂房等虫类药物可活血通络,涤荡肺络中瘀血结块。临床思虑过度往往会出现焦虑抑郁情绪,此类人群更易发生肺结节,同时肺结节患者同时也易出现焦虑、抑郁心理。故临床应注重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强调情志养生调摄的重要性,嘱其分散注意,调畅情绪。用药方面,可选用香附、郁金、合欢花、柴胡等行气解郁兼顾活血通络之品,达到气血同调。五志过极皆可化热,若患者情志不畅出现化热化火,则需加用桑白皮、竹茹、黄芩、鱼腥草、薄荷等以清肺热开郁闭。
3 验案举隅
患者,女,44岁,2022年11月18日初诊。患者2022年6月3日体检发现双肺上叶磨玻璃结节影,较大直径约7mm,无明显咳嗽咳痰、胸闷气短等不适,故未予重视。2022年9月13日复查胸部CT,报告提示:①两肺纹理增粗,双肺上叶磨玻璃结节影,较大直径约11mm(病灶较前增大)。②左肺下叶实性结节,长径约12mm。③右肺中叶及左肺舌段少许纤维化灶。刻下症:咳嗽、咳痰,咳声低微,少量泡沫样痰,伴有胸闷,上腹部不适,神疲乏力,纳差,夜寐欠佳,多梦易醒,小便正常,大便溏。舌淡红,苔白腻,脉细涩。患者既往饮食不规律,喜食肥甘厚味。西医诊断:肺结节;中医诊断:肺积,辨证为肺脾气虚、痰瘀互结证,治以健脾益肺、行气化痰、消瘀散结。处方:黄芪20g、白术10 g、茯苓10g、灵芝20g、五味子15g、蜜百部10g、蜜紫苑10g、桔梗12g、苦杏仁12g(后下)、法半夏9g、陈皮12g、炒二芽各20g、酒当归10g、丹参10g、牡蛎20g(先煎)、醋鳖甲20g(先煎)、蜂房10g、地龙10g、炙甘草6g。(14剂,每日1剂,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嘱患者清淡饮食,禁食肥甘厚味,加强营养,转移思绪。
2022年12月2日二诊。患者咳嗽、咳痰较前好转,胸闷改善,上腹部不适缓解,纳食改善,乏力好转,多梦、易醒明显减轻,小便稍黄,大便软,诉有口干口渴,舌淡红,苔薄腻,脉细数。上方加黄芩15g、百合15g、玉竹15g,继服14剂,煎服同前。
2022年12月16日三诊。患者咳嗽、咳痰消失,无胸闷,上腹部不适消失,纳寐可,二便调,口干口渴改善,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涩。上方去炒二芽,加山慈菇15g、莪术10g、僵蚕10g,继服14剂,煎服同前。
2022年12月30日四诊。患者诸症消失,纳寐可,二便调。上方继服14剂,煎服同前。此后上方加减,继服药至3个月,停药1个月后复查胸部CT示:①双肺上叶磨玻璃结节影,较大直径约为9.2mm。②左肺下叶实性结节影,长径约6.6mm。③右肺中叶及左肺舌段少许纤维化灶。
按语:患者为中年女性,年过六七,三阳脉衰,脏腑机能衰退,加之平素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全身气机升降失调,故在脾胃可见纳差、上腹胀满,在肺可见胸闷、咳嗽。脾胃虚衰,气血生化乏源,则见神疲乏力,心神失养,故见夜寐欠佳,多梦易醒。母病及子,日久肺脾两虚,无力推动津液、血液运行,聚湿成痰,血停为瘀,痰瘀胶结于肺络而发本病。结合舌脉,考虑为肺脾气虚,痰瘀互结证。故治以健脾益肺、行气化痰、消瘀散结,以补中益气汤合二陈汤加减、方中黄芪、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培土生金;灵芝、五味子增强补益肺气之功;白术、茯苓健脾化湿,杜绝生痰之源,陈皮、半夏燥湿化痰,调理气机,气顺则痰自消;炒二芽健脾和胃;百部、紫苑、桔梗、苦杏仁润肺化痰、降气止咳;当归、丹参、牡蛎、鳖甲补血活血,化瘀散结,兼以安神;加以蜂房、地龙虫类药物增强活血通络散结之功;炙甘草化痰止咳并能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健脾胃,益肺气,化痰湿、散瘀结,切中病机,标本兼治。二诊患者出现口干口渴,舌淡红,苔薄腻,脉细数,津伤之象显露,加黄芩以清肺中郁热,百合、玉竹以养阴生津。三诊患者诸症明显好转,故去炒二芽,加山慈菇、莪术、僵蚕增加活血化瘀、通络散结之功。四诊诸症消失,然肺结节属顽疾,痰瘀结块,难以速消,遂在三诊原方加减续服以巩固治疗。服药3个月后复查胸部CT,结节明显缩小,疗效显著。
4 小结
中医认为肺气亏虚、气滞湿滞痰瘀内阻为肺结节的基本病机[3]。既往治疗上多针对于肺脏本身或从肝论治,予以补益肺气、疏肝行气、软坚散结之品,只关注结节,不顾整体,未能根源上解决痰湿、瘀血内阻问题。脾胃为后天之本,全身气机升降之枢纽,气血生化之源,水液代谢的核心,五行上脾土生肺金,通过调理脾胃治疗肺结节,既可解决肺气亏虚之本虚,又可从根本上消散痰湿瘀血之标实,标本兼顾,虚实同调。若饮食劳倦、情志内伤,伤及脾胃,则气机升降失调,津血精液运行障碍,气血化生乏源,致使肺脏失养,肺气郁滞,宣发肃降失常,痰瘀胶结于肺络化生为结节。治疗上应以健脾益肺为主,兼以行气、化痰、消瘀、散结,同时根据患者虚、郁、痰、瘀轻重多少,合理遣方用药。肺结节非一日而成,亦非能一日而愈,治疗周期长,患者极易出现紧张焦虑情绪,因此治疗期间应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其紧张焦虑情绪。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收稿日期:2023–05–23)
(修回日期:2023–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