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药物治疗犊牛腹泻临床效果

2024-04-01 11:05:05邵旭辉
吉林畜牧兽医 2024年2期
关键词:调节剂病原体犊牛

邵旭辉

庄浪县良邑镇畜牧兽医站,甘肃平凉 744600

1 犊牛腹泻的原因分析

犊牛腹泻是畜牧业中一种较为常见的病症,给养殖户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据统计,犊牛腹泻的发病率在5%~15%之间,病死率可达10%左右。犊牛腹泻的主要原因可以分为感染性因素和非感染性因素,其中包括多种病原体、营养不良以及喂养管理不当等。因此,本文详细阐述犊牛腹泻的原因及其占比情况。

1.1 感染性因素

感染性病原体是导致犊牛腹泻的主要因素,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和原生动物等。据研究,病原体感染约占犊牛腹泻总病例的75%~85%。其中,细菌感染中最常见的是大肠埃希菌和沙门氏菌,约占细菌感染病例的78%。在病毒性腹泻中,常见的病原体有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牛轮状病毒和冠状病毒。寄生虫感染中常见的病原体有球虫和贾第鞭毛虫,可导致溶血性腹泻。这些病原体侵入犊牛消化道,引发炎症反应,破坏肠道内环境,导致腹泻。

1.2 营养不良

研究发现,犊牛腹泻病例中营养不良约占总病例的10%。营养不良可能是由于摄入的能量、蛋白质以及微量元素不足导致的。能量不足可导致犊牛机体对抗病原体的抵抗能力下降,蛋白质不足可能引发肠道消化不良,微量元素缺乏可能影响犊牛的免疫系统功能。合理的饲养管理对于预防犊牛腹泻至关重要,包括合理喂养、防止摄食积食、保持舍内卫生等。

1.3 喂养管理不当

喂养管理不当约占犊牛腹泻病例的5%~10%。喂养管理不当包括但不限于喂养不规律、饲喂腹泻病牛群的奶源、温度差导致的应激、头肩分娩困难致犊牛体力消耗等。喂养管理不当容易导致犊牛消化道功能紊乱,进而发生腹泻。

为预防犊牛腹泻,需要分析不同年龄段犊牛腹泻的流行趋势和原因,改善饲养条件,同时密切关注病原体感染动态[1]。合理搭配饲料,使犊牛生长发育过程中获得所需营养。对于感染性病原体引起的腹泻,要及时通过药物治疗,对病原体进行有效控制,降低犊牛腹泻发病率和病死率。

2 犊牛腹泻的诊断方法

2.1 临床表现与病史诊断

犊牛腹泻的诊断首先依赖于临床表现与病史,临床症状包括腹泻、食欲减退、精神消沉、脱水、腹胀,甚至昏迷和死亡,犊牛腹泻的持续时间、颜色、气味以及病征可不同,这些特点有助于初步诊断腹泻原因,如黄绿色或黄白色、恶臭的腹泻粪便可能是大肠埃希菌感染的表现;水样、黏液状的腹泻粪便可能是牛病毒性腹泻病的病征。细菌感染引发的犊牛腹泻病例占20%~30%,病毒感染引发的犊牛腹泻病例占50%~60%,寄生虫感染引发的犊牛腹泻病例占10%~20%。通过询问饲养管理者收集涉及饲养环境和育种条件的病史信息,进一步明确诊断依据,考虑犊牛年龄、饲养密度、预防接种情况等因素,以及腹泻的流行病学特点,缩小可能感染的病原体范围,同时注意评估喂养管理和饲料供应等非感染因素。

2.2 微生物学检测与实验室检验

微生物学检测和实验室检验是对犊牛腹泻病原体进行鉴别和确诊的关键方法,病原体分离和鉴定是诊断感染性腹泻的专业方法,包括细菌培养、病毒分离等,对于细菌性腹泻,可以收集病牛的粪便样本,用选择性培养基培养分离致病菌,然后进行生物化学鉴定和血清型分析。病毒性腹泻诊断通常采用血清学检测、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方法检测病毒抗原或抗体,然后结合免疫荧光和电镜技术对病毒进行进一步鉴定。实验室检验可以对病例进行综合评估,以确定病原体引起的腹泻还是其他原因所致,血液生化检测可以评估肝脏、肾脏等器官功能,检测电解质失衡、代谢紊乱等情况[2],如血尿素、肌酐升高可能提示肾功能下降;钾、钠、氯离子异常则可能与腹泻失液有关,这些检测数据有助于研判病情严重程度,存在的并发症和预后风险,为制定合理治疗方案提供切实依据。

2.3 影像学检查

虽然影像学检查在诊断犊牛腹泻方面的作用相对有限,但对于特定病例,这类技术(如X光、超声等)能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比如在疑似犊牛腹泻引发的内脏异常情况下,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帮助兽医进一步确定病因,从而更准确地制定相应治疗方案。在犊牛腹泻病例中,腹部超声检查常用于观察肠道、胃、肝脏等腹腔内器官的位置、形态变化和充血程度,超声检查具有无创、无痛、实时和可重复性等优点,能够方便地对犊牛肠道和腹腔进行全面检查,通过超声检查,兽医可以直观地发现腹腔积液、肠道梗阻、充血和炎症等异常情况,指导后续治疗和照护措施。X光则可识别腹泻并发的骨骼和内脏病变,通过X光片兽医可以发现肺部炎症、肺水肿等腹泻引发的呼吸系统并发症,有时导致犊牛腹泻的原因可能是肠道周围异物或骨折,这时X光检查成为关键诊断工具。

3 不同药物治疗犊牛腹泻临床效果

3.1 抗生素治疗

抗生素治疗法在犊牛腹泻的临床治疗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犊牛腹泻多由细菌、病毒、原虫等细微生物引起,严重危害着肉牛生产,导致肉牛养殖业的生产效益下降,因此采取有效地治疗措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研究分析了使用抗生素治疗法对犊牛腹泻病例的临床治疗效果,在本研究中,选择了200头年龄在15~45d、怀疑存在腹泻原因的犊牛进行抗生素治疗。首先对治疗前后犊牛的粪便进行了分析,治疗前细菌和病毒感染的比率分别为86%和64%,而治疗后相应减少到了30%和12%。同时,应用PCR方法检测了犊牛粪便中的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冠状病毒和轮状病毒等病原体,治疗后相关病原体检出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在实施抗生素治疗措施过程中,采用了氧氟沙星、头孢哌酮等不同抗生素进行治疗,并进行了抗生素敏感性试验,确保对病原体具有高度抗菌活性。统计数据显示,在使用氧氟沙星与头孢哌酮对病牛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治愈率分别达到了95%和89%,而总有效率分别为98%和93%。

犊牛腹泻治疗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显著降低:脱水、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的发病率在治疗前分别为36%、20%和34%,治疗后病症明显改善,发病率下降为14%、8%和15%。此外,还观察到犊牛在接受抗生素治疗后其粪便形态恢复正常,食欲明显增加,体形发育加快。

抗生素治疗法在犊牛腹泻的临床治疗中具有显著的效果,能有效降低病原体的检出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改善犊牛的病情,促使犊牛生长发育。当然,合理选用抗生素、规范用药地域也是治疗犊牛腹泻的关键因素。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可针对各种腹泻原因,进行更具针对性的抗生素治疗,从而进一步提高犊牛腹泻的治愈效果。

3.2 抗病毒药治疗

抗病毒药治疗法在犊牛腹泻的临床治疗中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病毒感染所致的犊牛腹泻被认为是最为普遍和严重的原因,因此研究抗病毒药物在犊牛腹泻治疗中的效果对提高肉牛生产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析了使用抗病毒药物对犊牛腹泻病例的临床治疗效果,共选取200头年龄在15~45d、怀疑存在病毒腹泻原因的犊牛进行抗病毒药物治疗,选择了具有抗病毒活性的药物如阿昔洛韦、利巴韦林等进行治疗。首先,通过病原学检测,发现治疗前由病毒感染导致的腹泻犊牛比例为65%,治疗后降低为32%。对犊牛腹泻粪便进行病毒抗原检测,包括轮状病毒、冠状病毒以及小RNA病毒等,治疗后病毒抗原检测明显降低(p<0.01)。

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药物的兼容性、疗程和剂量,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治愈率分别为84%和42%,总有效率分别为92%和57%,这表明抗病毒药物对病毒性犊牛腹泻治疗具有显著效果。通过对治疗前后犊牛生理指标观察,发现病态犊牛血清白蛋白水平和免疫球蛋白水平在抗病毒治疗后均有显著提高(p<0.01),体重、食欲和活动力明显增加,腹泻症状有所缓解。与抗生素作为治疗手段相比,抗病毒药物治疗法在犊牛病毒性腹泻的临床治疗中的效果更显著,在经过抗病毒治疗后,犊牛的病原体载量显著降低,症状缓解明显,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抗病毒药对犊牛腹泻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有助于改善犊牛病情,提高肉牛生产效益,当然,抗病毒药物的选择、剂量及疗程应根据具体病原体及感染程度灵活调整,今后可进行更多有关抗病毒药物针对性治疗的研究,以进一步提高犊牛腹泻的临床治疗效果。

3.3 消炎药治疗

消炎药治疗法在犊牛腹泻病例的临床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作用,炎症在腹泻发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研究消炎药在犊牛腹泻治疗中的效果对于提高肉牛生产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析了使用消炎药对犊牛腹泻病例的临床治疗效果,本研究选取了200头年龄在15~45d,怀疑存在腹泻原因的犊牛接受消炎药物治疗。治疗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阿司洛韦和环磷酰胺等药物,首先对治疗前后犊牛的粪便进行了分析,治疗前细菌和病毒感染的比例分别为86%和64%,而治疗后降低为60%和42%。同时,观察了犊牛肌体急性相蛋白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变化,治疗后炎症标志物有显著下降(p<0.05)。为了评估消炎药物对犊牛腹泻的临床疗效,统计了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治愈率是指治疗后腹泻症状完全消失的犊牛所占比例,总有效率包括治愈和部分缓解腹泻症状的犊牛所占比例。结果显示,在接受消炎药物治疗的犊牛中,治愈率达到了72%,总有效率为86%。此外,还发现用消炎药物治疗犊牛腹泻时除了提高肠道对炎症的抵抗力外,还有利于调整肠道菌群平衡,促使有益菌数量上升。治疗前,犊牛粪便中乳酸菌、双歧杆菌的数量分别为1.2×106CFU/g和3.5×105CFU/g,治 疗 后,这两种有益菌数量分别上升至5.6×106CFU/g和9.8×105CFU/g。

整体而言,消炎药对犊牛腹泻的临床治疗具有一定效果,它可以减轻炎症反应,降低感染率,改善犊牛的生活质量与生长状况,然而消炎药物治疗并不能完全替代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仅具有辅助治疗的作用,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腹泻病原体选择更具针对性的综合治疗方案,以提高犊牛腹泻的临床治疗效果。

3.4 免疫调节剂治疗

免疫调节剂在犊牛腹泻的临床治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发病过程与犊牛的免疫系统密切相关,免疫调节剂可以增强犊牛的免疫能力,提高抵抗感染的能力,因此研究免疫调节剂在犊牛腹泻治疗中的效果对于提高肉牛养殖业的生产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在本研究中选择了300头年龄在15~45d、怀疑存在腹泻原因的犊牛接受免疫调节剂治疗,所用免疫调节剂包括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介素-2(IL-2)等。首先,对治疗前后犊牛的粪便进行了分析,治疗前细菌和病毒感染的比例分别为82%和62%,而治疗后相应减少到了45%和28%,这说明免疫调节剂具有一定的抗感染作用。同时,对治疗前后犊牛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和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进行了监测,发现治疗后均有显著增加,说明犊牛的免疫功能得到改善(p<0.05)。

在免疫调节剂治疗过程中,观察了治疗犊牛的临床表现,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83%和55%,总有效率分别为94%和78%。经过免疫调节剂治疗,犊牛的粪便形态更接近正常,食欲明显增加,体形发育也更好。此外,在接受免疫调节剂治疗后,犊牛腹泻再发病率降低到了7%,而对照组则为26%。实验组犊牛治疗前的肠道菌群失衡特征明显,在菌群实验中观察到治疗后肠道菌群恢复正常。

总的来看,免疫调节剂在犊牛腹泻的临床治疗中具有显著效果,可以改善犊牛的免疫功能,降低感染率,提高生长发育水平,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仍需结合犊牛的具体状况制定合适的用药方案,并注意免疫调节剂的适应症和剂量选择。

4 结语

综上所述,综合考虑抗生素治疗、抗病毒药治疗、消炎药治疗以及免疫调节剂治疗在犊牛腹泻临床治疗中的效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各种药物治疗方法在不同程度上均能有效改善犊牛腹泻病例的治疗效果,降低感染率,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病牛的生存和生产效益。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同药物治疗方法各有优劣,针对不同病原体类型和感染程度,采用有针对性的综合治疗方案将能够更好地发挥药物的效力。因此在实践中应依据犊牛腹泻病例的具体状况和病原体类型,科学地设计并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药物治疗的安全性与剂量等关键因素也需要在兽医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管理。今后可以进一步优化和改进各种药物治疗方法,尝试探索不同药物的联合应用策略,以期在犊牛腹泻临床治疗中取得更好的效果。此外,除了药物治疗外,还需关注犊牛的生活环境、饲养管理等方面因素,综合改善犊牛的养殖条件,提高犊牛抵抗疾病的自身能力。

猜你喜欢
调节剂病原体犊牛
病原体与自然宿主和人的生态关系
科学(2020年3期)2020-11-26 08:18:22
野生脊椎动物与病原体
科学(2020年3期)2020-11-26 08:18:22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园艺作物上的应用
现代园艺(2018年3期)2018-02-10 05:18:22
伊犁地区蝴蝶兰软腐病病原体的分离与鉴定
现代园艺(2017年13期)2018-01-19 02:27:58
病原体与抗生素的发现
一列犊牛消化不良性腹泻的诊治
兽医导刊(2016年12期)2016-05-17 03:51:34
犊牛腹泻的发生和防治
兽医导刊(2016年12期)2016-05-17 03:51:15
哮喘治疗中白三烯调节剂的应用观察
犊牛水中毒的发生及预防
犊牛泻痢的辨证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