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润中,李运国
蒙阴县畜牧发展促进中心,山东蒙阴 276200
猪细小病毒病是由猪细小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带有典型的母猪繁殖性障碍的传染性疾病。猪细小病毒最早发现于1966年。1967年,Cartwright等在研究猪流产、死产病时,在病样中分离出了猪细小病毒,正式地验证了猪细小病毒的致病作用。猪细小病毒病大规模的流行最早发生在欧洲,后传播扩散至世界各地区。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发现该病,并开始了相关地研究。近些年,随着养殖场规模化发展,猪细小病毒病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地区性流行有所加重。虽然猪细小病毒疫苗已广泛得到应用,但其防控工作任重道远。猪细小病毒病一旦发生,防控处理不及时,将快速扩散至全国,对于养猪业存在巨大的潜在性威胁。研究猪细小病毒病的防控对于降低该病带来的经济损失和对养猪业的冲击有着重要的意义。
生猪在感染猪细小病毒后,会在发病过程当中逐步出现生殖方面的问题,影响养殖场繁育成效的同时为养殖场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猪细小病毒本身属于一类DNA病毒,进入成熟期后这类病毒在外观方面主要有圆形与六边形这两类。病毒主要成分为VP1、VP2、VP3,其中VP3是VP2的水解产物。VP具有极强的免疫性,可诱导免疫应答反应的产生。VP2在体外装配成病毒样颗粒可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该病毒的唯一宿主为猪。在凝血试验中,发现这类病毒主要寄生在动物红细胞当中,因此可以将豚鼠红细胞检测工作应用到疾病检测当中。由于猪细小病毒的血清型相对单一,因此在致病性方面也会表现出明显的差距。病毒毒株根据其致病性分为强毒株、弱毒株(疫苗毒株)、皮炎型强毒株、肠炎型毒株。毒株主要于猪肾、猪睾丸等原代细胞以及PK-15、ST等猪源传代细胞系中增殖,感染后致使细胞变圆、固缩、裂解等。病毒感染后需要经过数代才能引起细胞病变。猪细小病毒对热、脂溶剂(乙醚、氯伤)、消毒药都有着较强的抵抗力,对pH的适应较为广泛。一般以0.5%的漂白粉液、2%氢氧化钠溶液5min才能杀死病毒,以3%甲醛需要1h才能杀死病毒,以2%戊二醇需要20min才能杀死病毒。甲醛蒸汽与紫外线等灭活效果不佳。病毒对热不敏感,56℃下需要48h、70℃下需要2h、80℃下需要5min才能致其失去活性。病毒在4℃的环境中存在时间较长,其中以pH值为3~9的环境中活性较为稳定;病毒在-20℃或pH=9的环境下可以存活一年[1]。
猪细小病毒的天然宿主只有猪,对猪的感染不分品种、性别、年龄,以胎儿易感率最高。除初次妊娠的母猪外,其它猪感染临床无明显症状,病毒检测为阴性感染。初次妊娠母猪感染后临床表现出繁殖性障碍疾病症状,经产母猪感染后不发病。该病毒的传播路径较多,包括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两种方式。水平传播包括呼吸道、消化道传播。垂直传播包括胎盘传播、精液传播、子宫内排毒传播。猪细小病毒病的流行没有显著的季节性特征,四季均可传播,其中以4~10月或母猪交配后、产仔后的一段时间内发病率相对较高。该病呈现散发性流行和地方性流行,以地方性流行较为显著。猪细小病毒感染后病毒在猪体内留存时间较长,因此可持续发病。养猪场流行猪细小病毒病,一般能持续数年。猪细小病毒感染前期潜伏时间较长,感染3~7d后排毒。由于病毒对外界环境和一般消毒剂敏感性低,灭活难度高,带毒猪排出的病毒可存活数年。该病的主要传染源为带毒母猪、公猪及被污染的精液,其次为胎儿感染、交配感染[2]。
猪细小病毒临床症状表现出感染次数和感染阶段的差异性。由于初次感染病变多发于胎儿,潜伏期相对较长,一般母体无明显的临床症状。非初次感染母猪在妊娠早期或30日龄内,病毒为母体所吸收,易发生发情异常、受孕率降低或不孕、产仔数减少等症状。中早期感染后胎儿发生木僵状。妊娠中期发生感染,30~50日龄感染胎儿呈木乃伊状,60日龄以后感染出现死胎或流产症状。妊娠后期发生感染,70日龄后感染胎儿可发生流产,也可正常分娩。正常分娩后的仔猪带毒且长期排毒,且产后仔猪机体孱弱,表现出发育异常[3]。由此可见,猪细小病毒病感染后的临床症状多表现在胎儿方面,如水肿、充血、干尸等。母猪感染后会在子宫部位表现出非常明显的病变问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胎盘钙化与胚胎溶解这两类情况。对死亡胎儿进行解剖能够发现大量积液,胎盘的钙化问题相对严重。
兽医可根据对胎儿、母猪流产等现象做出现场诊断。此外,还可用实验室诊断、病毒分离诊断、鉴别诊断等进行确诊。实验室诊断常用ELISA、PCR、胶乳微球凝集试验等诊断。该病与猪布病、乙脑、PRRS等病有一定的相似性,可通过鉴别将其与这些病进行区分。
目前,猪细小病毒病尚无特效药治疗,只能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预防感染。母猪感染后诱发繁殖障碍疾病,如子宫内膜炎、卵巢囊肿,可采用抗生素预防继发性感染,采用中药调理,改善母猪的繁殖障碍。西药治疗一般可用英国多联特+头孢肌肉注射,按照100kg/套的剂量用药,每3周一次,间歇性给药2次即可起到较好地治疗效果。中药治疗以黄芪40g、板蓝根35g、金银花35g、生姜25g、豆蔻30g、续断30g、蜂胶25g,加水煎汤灌服,每日给药2次,连用5~7d。在中药用药的基础上,可采用干扰素皮下注射。干扰素具有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增强免疫力的作用,可增强用药治疗的效果[4]。
猪细小病毒的感染具有潜伏性,病毒和带毒猪临床症状不明显,且初次感染或感染初期不易被发现。这将导致生猪在市场交易的过程中发生病毒的传播扩散,造成猪细小病毒病流行扩散。养猪场为预防猪细小病毒病的感染,有条件的尽可能坚持自繁自养,建立健全自繁自养制度,使猪场从选种、交配、妊娠等各个环节的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流程化,预防猪细小病毒通过购进猪带入猪场,降低猪场细小病毒病感染的风险。
2.2.1 强化卫生管理
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是有效防疫的关键。养殖场日常管理中要做到及时清理粪污、定期消毒,保持猪舍洁净干燥,创造一个舒适良好的养猪环境,预防病毒传播扩散。养猪场一旦发生疫情,检疫检测猪群病毒携带情况,对于病猪和带毒猪直接扑杀后做无害化处理,对粪污清除后做无害化处理,对猪场采用猪细小病毒敏感性最强的消毒剂做全面消杀净化,预防疫情扩散。如0.5%漂白粉、1%~5%氢氧化钠等。猪场净化后要间隔一段时间再购入新猪,并持续性监测猪群猪细小病毒的带毒情况[5]。
2.2.2 强化检疫隔离
为防止猪细小病毒由养猪场扩散至地方,再扩散至全国,检疫各地要加强对于生猪运输和屠宰过程中的检疫。养殖场在生猪出入场前同样要重视对于猪群的检疫,检测购进或售出的猪是否携带有猪细小病毒。一旦发现,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对于接种过疫苗的猪群,出现感染时先了解病毒的致病性和猪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力。对于一些检测出带毒但病毒致病性不强或机体免疫力较强的猪,可以隔离后用药治疗,并严格执行卫生消毒管理,采取独立饲养、独立管理的策略,预防病毒传播扩散[6]。
疫苗防疫是猪细小病毒最有效地防控策略。根据猪细小病毒免疫性高的特点,可以通过猪舍疫苗来削弱病毒的毒性及致病性,预防猪细小病毒对母猪繁殖功能的不良影响。目前,市场上的猪细小病毒分为活疫苗和灭活疫苗。活疫苗的免疫保护期较长,但存在潜在的致病性威胁,主要用于母猪妊娠前期接种。灭活疫苗安全性高,适用范围更广,但抗体保护性相对较差。养猪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为猪群接种免疫疫苗。此外,近些年市场上还出现了亚单位疫苗和新型疫苗,也具有较好地防疫效果。
2.3.1 弱毒活疫苗
弱毒活疫苗是经过人工特殊处理后在一定程度上失去致病力的病毒。这类疫苗保留了病毒本身的免疫原性,具有可量产、免疫效果好、剂量小、接种成本低等优点。国产的猪细小病毒弱毒疫苗毒株为细胞培养适应株、低温细胞传代育成株、低温细胞传代育成株等。这类毒株细胞经过低温照射多代传育而成,接种后可促使生猪体内生成对应的抗体,在维持抗体活性的同时,削弱病毒对生猪的负面影响。目前,弱毒疫苗在国内已经实现完全商品化,接种后在猪机体内多代繁殖后可能产生致病性毒株,具有一定的致病性隐患。将弱毒活疫苗接种给后备母猪,可预防母猪妊娠性障碍问题的发生。
2.3.2 灭活疫苗
灭活疫苗是安全系数最高的疫苗,也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防疫疫苗。相对于弱毒活疫苗,灭活疫苗易保存,便于生产。目前,市面上的灭活疫苗种类相对较多,而在灭活疫苗的生产方面,则会涉及甲醛等灭活药剂的应用工作,依照疫苗接种要求来调整灭活药剂的种类与剂量,不同灭活剂生产出的灭活疫苗防疫效果也不同。其中以福尔马林制作而成的灭活疫苗防疫效果最高、安全系数最高。甲醛制作而成的灭活疫苗由于抗体浓度相对较高,防疫效果相对一般。单价灭活疫苗的灭活剂主要由氢氧化铝、油水乳剂等,防疫效果表现良好。市场上的灭活免疫疫苗一般的免疫保护期为6个月。随着接种期的延长,免疫效果逐渐地下降。灭活疫苗接种2周后需要采集血清完成抗体浓度的检测。抗体浓度低于标准值,表示免疫不合格。免疫保护期到期后或一些接种后免疫不合格的猪,需要及时实施第二次接种,二次接种标准以猪集体抗体浓度作为参考。免疫浓度较高的猪,可以适当的延后疫苗接种时间。
2.3.3 亚单位疫苗
亚单位疫苗是一种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制成的一种新型疫苗。这种疫苗具有免疫效果长、保护效果好、接种方式简单的优点,主要用于联合免疫。亚单位疫苗的免疫作用是通过插入在载体内的猪细小病毒VP2基因实现免疫应答的。其发生免疫应答VP2多肽可自行组装为具备完全血凝活性和免疫原性病毒样颗粒。亚单位疫苗多用于母猪接种,接种后产生的抗体浓度较高,保护作用较为显著。目前,生产亚单位疫苗的载体主要为乳酸杆菌。乳酸杆菌通过重组构建干酪乳杆菌系统,由干酪乳杆菌系统诱导局部免疫和体液免疫。亚单位疫苗的安全性系数已经达到了食品级,可通过口服接种。
2.3.4 新型疫苗
在近几年发展当中,受到生物科学技术的综合影响,国内疫苗研发人员将生物分子学技术应用到其中,并尝试进行新型疫苗的研制工作。相对于传统的疫苗,新型疫苗的稳定性好、安全性高、保护期长、生产成本低,是各类疫苗中综合防疫效果最理想的一种疫苗。目前,国内已经研发出了第三代核酸疫苗和活病毒载体疫苗,但尚未进入量产。新型疫苗的适应性好,接种范围广。将第三代核酸疫苗接种于母猪,可较快地诱导猪机体内的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有利于延长免疫保护期。新型疫苗的免疫是通过植入外源基因,使其在猪机体内长时间的间歇性表达蛋白抗原,从而刺激免疫系统持续性的免疫应答,强化猪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预防猪细小病毒病的感染。
综上所述,猪细小病毒病传播与扩散风险高,地方性流行时间长,规模性养猪场一旦感染防控成本高,疫病持续时间长。由于该病目前无特效药治疗,其防控的关键在于病前预防和感染后多措施控制。养殖场防控猪细小病毒要将疫苗防疫贯彻始终,加强管理规范,重视卫生、检疫、营养、病原微生物等方面的管理,从病原和传播途径两方面重点控制猪细小病毒的传播扩散,坚持自繁自养,创建健康良好的养殖环境,才能将猪细小病毒及其危害控制到最小,减少猪细小病毒病对于养猪业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