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劲文
在齐鲁大地,坐落着一座由河流文明造就的城市—山东德州。在这片土地上,古黄河等河流横穿东西,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滔滔江河水在这里纵横其界、负载千钧。水的浸润使得德州充满灵动,河流的通达也让这座城市富有生机。从古至今,水滋润着德州的成长,影响着这里的风土人情,也用持续的脉动推动着这座城市涌向未来。
德州之“德”,源自“德水”。时间回溯至战国末年,秦灭六国后,秦始皇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他推崇“五德终始说”,这是一种解释朝代更替和世道治乱的政治哲学。当时人们认为,黄帝得土德,夏禹得木德,商汤得金德,互克互生。当时周为火德,秦能灭周,正如水能克火一般,于是,秦始皇将秦定为水德,还将古黄河改名为“德水”。到西汉时,朝廷在现在的德州东境、古黄河边设置安德县,取“德水安澜”之意。到了隋朝,隋文帝将安德郡改名为“德州”,意喻“太平祥和之州”,此后,德州的称谓便大抵固定下来,延续至今。
德州因黄河而得名,更因运河而闻名。大运河德州段肇始于汉代的屯氏河。隋朝时,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当时的永济渠德州段便是利用屯氏河的故道修浚而成。到了宋金时期,由于黄河改道和战乱,大运河或通或塞,只有德州段维持储运功能,因此德州成为了山东北部水路交通中心。
元代,隋唐大运河裁弯取直,焕然一新的京杭大运河登上历史舞台。如果要探寻京杭大运河的旧貌和古人开凿运河的智慧,德州是首选。
在京杭大运河沿线各城市中,德州保存着最具原生态的古运河河道。大运河德州段北部丰乐屯、杨庄附近的河道,展现了“三弯抵一闸”的水工智慧,形成了“九龙十八弯”的河道风貌;南部武城县的四女寺水利枢纽,再现了枢纽、坝、闸、河的巧妙结合,更塑造了德州“三河分流”的“州”字形城市格局。这些都蕴含着古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和智慧。
得益于德州市对大运河遗产的系统性保护,京杭大运河德州段的运河工程体系虽历经变迁,但保存基本完整,仍然承担行洪、排涝和输水等重要功能,为实现“德水安澜”持续贡献力量。
用“城河相依”来形容德州与运河的关系再合适不过。这座城市保存着京杭大运河的营造智慧,同时也被京杭大运河塑造着、刷新着。
历史上,德州虽然有“太平祥和”的美好寓意,但由于区位重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德州都是军事要塞。从战国时的七雄并立,再到南北朝时的民族融合,直至唐朝安史之乱,德州地界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
明初,在燕王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中,德州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当时,由于德州城储存了大量的粮食,因此成为南北双方的必争之地。靖难之役一共进行了四年,在德州的战争拉锯维持了三年。最后,朱棣被迫绕开德州,直取金陵(今南京),半年内便夺取了政权。
在朱棣迁都北京后,京杭大运河进一步疏通,漕运兴起。在大运河与漕运的影响下,德州迎来了一次重要且持久的城市转型。永乐年间,德州建立了水次仓、常丰仓,在南北转输的地位更加重要,甚至有了“九达天衢”“神京门户”的美誉。当时,“舳舻首尾相衔,密次若鳞甲”的盛景经常在德州上演。由此,这座城市从过去的军事重镇,逐渐演变成一座商业城市。到了清代乾隆年间,德州城内有手工业作坊200余处、商号400多家,涌现出许多有名的产品。当时,瑞兴号的水、旱烟热销天津、济南,颐寿堂的药品广销北京一带,德州农家编织的草帽辫还远销川藏云贵地区。
翻开德州城的历史,可以从很多有意思的故事中发现德州城的转型痕迹。过去,城池一般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而德州城除了这四门之外,还有一个小西门,又被称为“水门”。原来,德州城建成后,官署衙门、官宦豪门的府第宅院大多集中在城内西北角。由于老城内的井水多是咸水,要想喝到运河的甜水,必须绕道大西门。后来,人们为方便去城墙外的运河取水,特意在西门以北又开辟了一个小城门,这就是“水门”。由于对运河水的需求持续增加,德州城内还出现了一个特殊的行业—送水工,还有一条街道被命名为“水市街”。
除了水门和水市街,德州城内还有许多地点印刻着运河的痕迹。例如,在《德县志》记载有大竹竿巷、小竹竿巷,这是两条专营竹货的街巷。过去,德州城西运河上曾有一个竹器码头,南方的竹子沿着运河一路运至德州,因此在德州形成了竹器零售、批发、加工的市场,而这两条街巷便是专营运河竹器生意的地点。
此外,德州的北厂街、米市街、盐店口街、窑上村,都与当时运河旁的生意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地方散落在大运河的两岸,每一个地名都在诉说着一段段鲜活的运河故事,见证着运河改造德州的历程。
京杭大运河不仅刷新了德州的城市功能,也改变了德州城的气质。从黄河浩荡到运河悠悠,德州为中国大运河留下了一抹带有当地特色的浓墨重彩。
好读书、尊师重教,是德州人的优良传统。早在西汉时期,大儒董仲舒就曾在德州地界授课讲学,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大儒,便在德州修建了董子读书台,后来又有了董子祠和书院。这些地方共同组成了德州的精神丰碑,激励着本地学子们对寻道问学的孜孜以求。
“两河牵手”并非无源之水。20世纪80年代修建的引黄济津工程,利用原有河道和新建渠道,实际上已经连接了黄河与大运河。近年来大运河全线贯通补水,黄河水是重要水源。2023年底,全长130公里的“两河连通景观廊道”建设工程全部完成。这条廊道为德州增加一条贯穿南北的旅游大道,还为自行车、马拉松等赛事提供比赛场地。现在,这条廊道还在延伸,正在将沿线重要的文旅节点穿珠成链。
在“两河牵手”的基础上,一张“现代水网”正在德州铺开—德州市城区河湖环境修复、德州市黄河下游生态保护修复等项目,均已纳入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未来,德州将以5大干流、1500条支流、20座水库互联互通为重点,用水系把两条文化大河连通起来。届时,每一条河流都会成为黄河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清晰脉络,为德州水经济、水生态、水文化的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活力。
从历史长河中走来的德州,不断焕发着新机。今天的德州,秉承着黄河农耕文明的厚重和运河工商文明的活力,昂首踏上新征程。从致力于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吨半粮”创建;到天衢新区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区域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再到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建成全球单体容量最大的水上漂浮式光伏电站……接续奋进的德州人,将奋斗与青春汇聚成奔流不息之河,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精彩。
(本报道得到中共德州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