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江
元代诗人元好问曾经这样称赞白居易:“并州未是风流域,五百年中一乐天。”大家一定非常好奇,白居易究竟有什么成就,竟然得到了如此高的评价?
“诗魔”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他是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与同时代的文学家元稹并称为“元白”,又与著名诗人刘禹锡并称为“刘白”。
白居易出身于书香世家,从小不仅聪明过人,而且读书勤勉。他很早就开始创作诗歌,并名扬四方。16岁那年,白居易来到京城长安,带着诗作去拜见已负盛名的诗人顾况。顾况为人高傲,看见诗卷上署有“白居易”之名,便戏谑道:“白居易?长安米贵,白居十分不容易啊!”随即顾况看到了卷中的第一首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顾况大吃一惊,马上说:“能写出这样的文字,在长安居住下去确实容易多了。”
29岁的白居易考取了进士第四名,在当年17名进士当中,他是最年轻的。按照唐代惯例,考取进士的人要在慈恩寺塔(即大雁塔)下题名,以示荣耀。白居易春风得意地吟诗道:“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白居易从此走上了科举入仕的道路。他先后担任过许多官职,为官勤政清廉,勇于为民请命,敢于直言谏诤。在地方做官时,他还兴修水利为民造福。
在文学方面,白居易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的诗歌或记录人生感悟,或表现百姓疾苦,皆有感而发,动人心弦。白居易流传下来的诗歌有近三千首,是留存作品最多的唐代诗人。他的诗歌内容可分为三类:
讽谕诗。白居易讽谕诗的代表作有《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前者名篇是《买花》,后者名篇是《卖炭翁》。这类作品共有一百七十多首,在白居易的作品中所占比例不大,却最受诗人自己看重。这些诗歌敢于揭露社会弊端,语言通俗易懂,流传广泛,对后世影响很大。
感伤诗。白居易的感伤诗代表作是《长恨歌》和《琵琶行》,它们都是长篇叙事诗,艺术成就极高。《长恨歌》叙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中有对人物不幸的同情,也饱含着诗人对统治者荒淫误国的反思,其中名句很多,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等。《琵琶行》写诗人被贬期间偶遇一位琵琶女,诗人惊叹其演奏技艺的精湛,同情其不幸的遭遇。《琵琶行》名句也很多,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
闲适诗。这类诗多是描写自然风光或诗人的闲居感悟,数量最多,艺术造诣很高,其中有很多写景抒情的名篇,如《大林寺桃花》等。
此外,白居易还创作了大量的杂律诗,这类诗的代表作有《暮江吟》等。
白居易的诗歌因其内容充实,富有情味,雅俗共赏,在当时被广泛传诵。唐宣宗李忱赞叹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白居易曾说过:“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对于自己写出的诗歌,他反复诵读书写,力求达到完美,以至口舌生疮、手指长茧,真是名副其实的“诗魔”。
既能兼济天下,亦能独善其身
——白居易《卖炭翁》《钱塘湖春行》赏析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孟子提出的立身处世的原则,也是旧时读书人的人生信条。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卖炭翁》和《钱塘湖春行》,是白居易用詩歌诠释何谓“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的代表作。
《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是一首典型的讽谕诗。这首诗是抨击“宫市”制度的,所谓“宫市”,是指宦官打着为宫廷采购物品的名义,对百姓进行巧取豪夺。白居易对被掠夺财物的百姓十分同情,所以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因为烧炭谋生,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诗句刻画的是卖炭翁的肖像,表现的却是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在天寒地冻的日子,他“可怜身上衣正单”,却偏偏还“心忧炭贱愿天寒”,因为只有天气冷,炭才能卖一个好价钱。这两句表现出卖炭翁艰难的生活处境和矛盾的心理,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夜来城外一尺雪”一句,让大家觉得卖炭翁想将炭卖个好价钱的愿望就要实现了,却没想到来了两个宫使,他们“手把文书口称敕”,凭借皇帝的文书和敕令,把卖炭翁的一车炭都拿走了。他们支付的“半匹红纱一丈绫”,价值无几,又怎能解决老人的衣食之忧呢?真是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诗人没有发表评论,但“宫市”对百姓的危害之深,却已不言自明了。白居易虽然为官,却同情百姓疾苦,真正做到了“达则兼济天下”。
《钱塘湖春行》则是白居易闲适诗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描绘西湖春天美丽风光的名篇。首联先点明钱塘湖(即西湖)的位置,再写春水初涨、湖天相连的景致,这里是描写静态的景物。颔联从静到动,描写了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不知谁家新飞回的燕子正忙着衔泥筑巢,诗人勾勒出了一幅莺歌燕舞的早春写意画。颈联再由动到静,写花儿渐开、草儿渐长,处处显露出早春的勃勃生机。尾联写诗人最喜欢的白沙堤,在这里可以总览湖中胜景,所以诗人感觉“行不足”。春日美景无穷,诗人的情怀在西湖美好的春光中得到了释放。其实,这也就是白居易认为闲适诗能有“独善其身”功效的原因吧!
1.请写出两句白居易写景的诗歌名句。
2.你更喜欢白居易的讽谕诗,还是他的闲适诗?请简要说明理由。
1.示例: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2.示例:我更喜欢白居易的讽谕诗,因为他的这些诗敢于揭露社会弊端,能给人思想上的启迪(或者:我更喜欢闲适诗,因为这些诗艺术造诣极高,能给人美的享受)。
白居易具有博爱精神,不但对劳动人民心怀同情,而且对自然界的鸟也流露出深深的关爱之情。
“护鸟使者”白居易
邱俊霖
都说鸟是人类的好朋友,人类要保护鸟。这个道理,很多古人就懂得。比如,唐朝的著名诗人白居易,就是一位“护鸟使者”。他的诗歌当中,经常出现鸟的身影。
对于白居易来说,鸟在他的心中象征着自由与美好。作为一位有情怀、有担当,并且情感丰富的文人,白居易的许多文字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鸟的关怀。
唐朝的时候,每年当鸟处于繁育期的季节,便有许多人捕鸟。当时的人缺乏保护野生动物和自然环境的观念,因此也没有禁止捕鸟的意识。对于很多人,尤其是猎户来说,捕鸟可能就是图个乐子,顺便改善一下伙食。然而,对鸟来说,人类的每次猎捕都是灭顶之灾。鸟挣扎的画面,让白居易悲从中来。于是,他拿起手中的笔,用诗歌来劝人们不要捕鸟。比如,白居易曾经写过一首《鸟》:“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意思是說:鸟的生命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是它们与所有的生命一样,都是有血有肉的。所以,劝大家不要去打枝头的鸟,因为幼鸟正在巢中等候着母鸟回家。
这首小诗通俗易懂、真挚感人,通过蕴含真情的“子待母归”的自然现象,激起读者的善良和仁爱之心。白居易还在诗中发出劝诫之声,劝导人们要爱惜鸟类、保护环境,可谓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而在《慈乌夜啼》中,白居易对乌鸦反哺的行为高度赞扬:“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慈乌失去了它的母亲,因哀伤而啼哭,它整年守着旧树林不肯飞离。慈乌是一种较小的乌鸦,有母慈子孝的美德,故称慈乌。在诗的最后,白居易写道:“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白居易说慈乌是鸟类当中的曾参,而曾参是孔子的学生,也是春秋时期有名的孝子。可见,在白居易心中,看起来弱小无助的鸟,却在某些方面比人类更胜一筹。
白居易曾看见有人在街头贩卖抓来的大雁,于是他写道:“见此客鸟伤客人,赎汝放汝飞入云。”他看见南飞的大雁被捕鸟人捕捉,并被带到集市上贩卖,从而心生怜悯。他自掏腰包将这些鸟买了下来,带到野外去放生。最后,白居易还不忘语重心长地“劝”这只大雁,“第一莫飞西北去”,原因是“淮西有贼讨未平”。当时唐朝官军和叛军正在作战,受到波及的主要战乱区域,便是位于浔阳西北方的中原地区。如果大雁朝那边飞去,其命运会十分悲惨,极有可能被饥饿的士兵射杀,鸟肉用来充饥,羽毛则被做成箭羽。
白居易的诗歌彰显着他的仁者之心,这也激励着现在的人们去珍惜生命、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选自《解放日报》,文章有删改)
1.请搜集两句关于古人爱护动物的诗句。
2.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1.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杜甫);猎人箭底求伤雁,钓户竿头乞活鱼(王建);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欧阳修)(写出其中两句即可)。
2.文章最后一段起到卒章显志的作用,不但赞扬了白居易的仁者之心,同时也告诫我们要珍惜生命、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