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成立
(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物探事业部,天津 300459)
黄土塬又称黄土平台、黄土桌状高地,塬是中国西北地区群众对顶面平坦宽阔、周边为沟谷切割的黄土堆积高地的俗称,黄土塬表层地质复杂,由于黄土疏松,弹性差,速度低,被认为是地震勘探上世界级难题。我国陕西省是黄土塬分布的中心区域,该区域天然气及煤层气资源量大,为推动陕西省相关区块的油气以及煤层气勘探开发进度,大量油气公司在陕西黄土塬区域部署地震勘探采集任务。本文通过讨论黄土塬地震勘探实际项目,介绍了提高黄土塬地震采集资料质量的建议。
本项目区域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境内,地处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为典型的黄土塬地貌,地表经长期侵蚀切割形成塬、梁、峁、坡、沟的复杂地形,河流沟系多以树枝状分布,大部分沟系为黄土冲沟,沟系流水属季节性流水,冲沟中两岸地势陡峭。该区汛期易发生滑坡、塌方现象,特别是区域内多为土路,降雨会冲毁道路,使交通条件更为恶化,合理的施工季节窗选择对施工安全和施工效率都会产生很大影响[1]。
1.巨厚的黄土地形起伏剧烈,近地表岩性变化快,不同区域激发接收差异大,表层巨厚黄土层吸收衰减严重,主频低,频带窄,静校正问题突出。工区地形复杂,地势起伏变化剧烈。地表被较厚的黄土覆盖,并被后期雨水、河流冲刷得支离破碎,沟壑纵横,形成了树枝状冲沟及塬、梁、峁、坡独特黄土山地地貌,相对高差达到了20m~300m,黄土塬区低降速带厚度在0m~100m 之间。在川道和沟底低降速带厚度相对较薄。低速层在300~800m/s,岩性为黄土,干黄土厚度多在3m~9m;降速层在700~1500m/s,岩性为红土与含水粘泥层互层并存在砾石层;高速层在2000~4700m/s,岩性为基岩风化层和基岩。
2.黄土塬高程变化剧烈,表层岩性变化快,低降速带厚,吸收衰减严重,频带窄,激发参数选择难。
3.巨厚的黄土层对反射上来的有效能量也有强烈的吸收作用,使得地震记录的信噪比极低。
4.鉴于地表条件复杂,沟壑纵横,炮点排列布设困难,地震勘探技术设计困难。
5.黄土塬地表起伏剧烈、地下岩性复杂多变,姜石砾石发育,炮点设计难、钻井难度大。
近年的二维采集施工主要沿沟设计弯线采集,测线分散、成网性差、测网密度稀,测网闭合误差较大,仅能控制大的构造变化。同时弯曲测线地下CDP 离散,反射点偏移归位差,影响构造准确解释和反演精度[2]。
区内主要发育面波、折射波等规则干扰,以及环境噪声、车辆干扰等不规则干扰。不同岩性单炮资料品质差异较大,岩石区激发的单炮在BP(80~160)Hz还可见到目的层的反射信息,频带较宽;红土区激发的单炮在BP(70~140)Hz 可见到较弱目的层的反射信息;黄土区激发的单炮在BP(60~120)Hz 难以见到目的层的反射信息,频带较窄。为保证不同岩性区的资料品质,本次勘探应做好详细的表层调查工作,分区设计激发参数。
1.与邻区三维地震资料相比,以往二维地震资料信噪比、分辨率低,难以满足薄储层刻画需求。
2.同一位置,二维资料振幅保真性差、河道特征不清晰,三维资料能够刻画河道反射特征。
3.三维资料最终偏移成果的主频40Hz,频宽5Hz~75Hz,二维资料最终偏移成果的主频约为23Hz,频宽7Hz~56Hz。主频较低,频宽较窄。
受到地质条件等因素影响,地震资料在应用中存在几方面问题,具体表现在:
1.受地表岩性差异及煤矿采空区等影响,地震资料信噪比偏低,地震保幅性较差。
2.煤层的岩石物理特征为低密度、低速度、低阻抗,形成强反射系数界面,在地震上表现为强反射。砂岩、气层受煤层强反射影响,地震响应特征难以识别,地震纵向分辨率不足。
3.叠前道集品质差,部分区域道集AVO 规律与钻井不符,影响叠前反演结果可信度。
1.单炮整体能量稳定,不同表层岩性单炮资料品质差异较大。
2.该区表层地震地质条件复杂,静校正问题突出。
3.二维资料存在不同批次能量差别大,闭合差问题明显,与三维资料对比,信噪比、分辨率和保幅性较差,目标体刻画不清,难以提供有效的勘探数据支持。
通过以上资料和工区地震条件的分析,本区地震资料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信噪比较低,构造成像效果不佳。
2.主频低、频带窄,分辨率不够。
3.工区静校正问题突出,影响成像效果。
在采集技术参数方面,本项目聚焦地质目标,抓住黄土塬的“信噪比低、频带窄”的资料特点,主要是采取“高覆盖、长排列、宽方位观测系统”的采集技术对策:
1.采用高覆盖采集,改善叠前偏移效果,提高资料的信噪比,改善目的层成像效果,提高储层预测的精度。
2.采用宽方位观测,获取各方位地震资料信息,满足OVT 处理要求,有利于小断裂的识别、提高小断层、裂缝和薄储层预测的精度。
3.采用长排列接收,有利于AVO 分析,更有利于满足叠前储层预测对地震资料的要求;接收到深层的反射信息,提高深层的成像效果。
在地震资料采集施工方面,针对黄土塬地质特征,为获取两宽一高地震资料,提出五项针对性对策。
为克服黄土塬巨厚的黄土地形起伏剧烈,近地表岩性变化快,静校正问题突出,本项目全区搭建2*2km微测井和0.48*0.48km 岩性调查网格,在斜坡等岩性过渡带加密岩性调查点,结合大钻的近地表资料和往期层析数据,构建表层结构模型[3]。
1.通过岩性分级调查方式,开展全工区基岩面调查,精细表层调查模型沿冲沟区域调查开展了基岩出露情况,得出工区基岩面坐标、高程数据;通过基岩面控制点数据收集为基础,获得工区内基岩顶界面数据;根据地表高程数据及基岩顶界面求得黄土层厚度。
2.通过已完成的微测井建立速度、厚度模型,结合岩性调查点位数据,确定岩性分区并求取湿黄土埋深。
3.在岩性分界地区适当加密岩性调查点,合理增加微测井点,结合老资料情况进行相互印证,优化模型。建立精准的潮湿黄土厚度模型,逐点设计激发因素,确保在含水性较好的湿黄土顶界面下5m 或8m 激发,提高资料主频,拓宽资料频带[4]。
针对黄土塬高程变化剧烈,表层岩性变化快,低降速带厚,吸收衰减严重,频带窄,激发参数选择难;本项目中精细化激发因素试验,优选激发和接收参数。以提高分辨率为目标,确保黄土区和岩石区能量和频带一致性,细分薄黄土,开展少井、深井参数试验,拓宽频带。在老资料基础上开展了井深、药量、井数等详细的对比试验,共计完成6 个点94 炮的试验工作,优选适合黄甫地区三维地震勘探的最佳激发因素。
1.按照“黄土厚度分区、坡度分区、岩性分区”的原则差异化设计。
2.按照“五避五就”原则,优先在优质炮点区布设激发点。
3.宏观上确保炮点分布均匀,根据需要适当加密炮点。
4.以提高分辨率为目标,加强试验,以点、线试验为基础,优选激发和接收参数。在分析总结以往老项目试验的基础上,优选激发岩性、井深和组合井数,开展试验工作。将薄黄土(H <50m)进一步细分,优化激发参数;红土区细分为干、湿红土。
针对巨厚黄土层对反射上来的有效能量也有强烈的吸收作用,使得地震记录的信噪比极低问题,本项目依托科学的观测系统利用节点仪在采集作业中的优势,在黄土山地采用“高密度”采集,利用“两宽一高”的采集方法,在保证资料信噪比的前提下,提高资料分辨率,满足勘探开发地质需求。
针对地表条件复杂,沟壑纵横,炮点排列布设困难,地震勘探技术设计困难。
本项目采用陆地节点设备作为采集设备,减少检波点布设困难,同时加强对高清航测卫片与尽职调查成果的利用,合理设计炮点和检波点,克服地震勘探技术设计困难[5]。
1.基于高清航测卫片与尽职调查成果,加强工区岩性分析,以“提高目的层地震分辨率”为导向逐点设计炮点,预设计合理炮点方案。
2.在较宽沟壑区及沟底增加井炮及震源,通过室内外分析论证,保证点位均匀、浅层资料无缺口。
3.针对黄土山地区钻井施工难题开展针对性攻关。细分区域,在塬顶、上半坡、下半坡等部位提前完成岩调点,进行岩性和时效记录。
4.采用可控震源对人口、城镇、具备震源施工条件道路及厂区密集区域及时采用可控震源,达到满覆盖要求。
针对地表起伏剧烈、地下岩性复杂多变的不利因素,保证钻井质量是获取优质资料的关键。本地区岩性复杂多变,黄土、红土、岩石、砾石交互出现,钻井施工难度大,为保证项目钻井工序顺利开展,按照工区岩性以及钻机适应性进行细致分区,把钻机分配方案落实到工区具体位置、保质保量确保钻井工序生产节奏[6]。
1.根据工区岩性情况,提前准备洛阳铲加配破石铲、炮筒,气动钻加配螺旋短钻杆,风钻加配泥浆泵,跟管钻加配套管,以及四轮钻、拖拉机钻等不同钻机。
2.结合工区岩性调查结果,根据钻机性能以及地形情况,详细制定钻机分配方案,落实到具体位置(桩号点位、激发方式、钻机类型),钻井任务分配前,派遣专人对钻机分配方案进行核实调整,确保钻机分配方案可靠有效。
3.钻井过程中,井监现场检查,确认钻机分配合理性,遇到特殊情况及时上报,进行钻机类型调整。
4.洛阳铲:适用于黄土层、薄料姜石层和薄胶泥层,无法处理厚度大的胶泥和料姜石层、较大颗粒的料姜石层,可用于塬顶、坡体高部位。
5.山地钻:适用于需钻进基岩的区域,可用于坡、沟部位钻井。
6.气动钻:适用于料姜石层和硬胶泥层,可用于坡、沟部位钻井,还可用于塬顶洛阳铲无法穿透的情况。
7.跟管钻:适用于河滩容易垮塌区域,需套管固定井口。
8.水钻:适用有砾石河床。
1.本项目开展了详细的表层结构调查,查明区内岩性分界和潮湿黄土顶界面,保证在潮湿黄土内、胶泥层或岩下激发,针对不同的岩性分布选用合适钻具,确保本区钻井成井达到设计要求,保证激发效果,是获得好资料的关键。
2.通过详细踏勘工区,本项目采用全节点和独立激发采集模式,提高采集任务完成效率。
3.二、三维资料对比及应用效果表明,本项目三维资料在成像精度、储层预测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黄土塬地震勘探由于表层地质复杂,黄土疏松,弹性差,速度低,被认为是地震勘探上世界级难题,主要难点表现在表层巨厚黄土层吸收衰减严重,主频低,频带窄,静校正问题突出,激发参数选择难,因沟壑纵横,岩性复杂多变,炮点排列技术设计困难,钻井难度大,使得地震记录的信噪比极低。本项目通过构建准确的表层结构模型,摸清岩性分布情况,精细化激发因素试验,优选施工参数,同时依托科学的观测系统,准确制定钻井方案,提高资料信噪比,最终取得了优质的地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