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连城县城关第二中心小学 李晓玲
语境就是指使用语言的环境和场域。语境的分类与范畴有许多,只有依据不同课文的具体特点,采取恰切的语境教学法,才能使学生在规范、得体的语言环境中,形成语文学习力,提升言语交际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语境教学在课堂中的运用却不尽人意,存在着教师认识程度不够,语境创设单一及不够灵活等现象的产生,不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真正理解与掌握。下面主要以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例谈谈语境教学法在课堂中的运用。
在古典名著阅读教学中,对于文本中语言的理解不能靠分析,也不能匆匆忙忙给文本定论,而要能够充分结合语境,为学生留足顿悟与思考的时间,以让学生能够与文本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交流与对话,真正感悟文本的内涵。
在古典名著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依据文本上下文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体会文本语境的准确、妥帖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读懂文本中语言的真正含义。如教学《景阳冈》一课时,在学生读完课文,对课文有了自己初步的感受与体会之后,教师可以提出这样具有统领性的问题来启发学生阅读思考:“你眼中的武松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学生从“主人家,快把酒来吃。武松拿起碗,一饮而尽”等地方感受到了武松的豪爽性格;从武松与店家的对话中感受到了武松多疑的性格特点;从“我回去时,须叫他耻笑”这句话中感受到了武松是一个很要面子的人;从武松打虎的文字描写中几个“闪”字感受到了武松打虎不是盲干,而是智取;从“只怕大虫不死,把棒橛又打了一回”这句话中看出武松处事其实是非常谨慎的,他是确定老虎真的死了之后才下冈的,可见他思虑周全,并不是一个不知轻重要害的人。在古典名著阅读教学中,文本语境是学生感知文本内容的最直接有效的载体,教师让学生结合文本语境理解课文内容,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真正理解。
认知语境是指与一个人拥有的知识背景或者相关生活经验方面的语用经验。在古典名著阅读教学中,由于课文中所描述的语言环境有些是与学生已有生活认知经验相关的内容,教师就可以结合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在多角度思考中真正理解课文内容,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如教学《红楼春趣》一课时,小说中描写的放风筝的情景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说说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有谁,他们分别放的是什么样的风筝?每个人放的风筝与自己的内心世界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为什么不同的人放的风筝不一样,这些风筝寄托着他们怎样的情感?这样引领学生学习,激活了学生的认知语境,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见,在名著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够激活学生的认知语境,那对学生来说将会是解读课文的一大助力,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真正提升。
教学中强调关注学生的语境体验并不意味着要淡化或者让学生抛弃语言知识,而是鼓励学生要真正学好,读懂语言知识,这样才能深化学生的阅读体验感受。
文体语境是指不同的文体在描写方法、表现风格和语言风格等方面的语言环境是不同的。在古典名著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课文特点采取互文阅读的形式引导学生向同类文章扩展,也可以向整个作品扩展,以拓宽学生学习路径,培养学生比较辨析和分析能力。如教学《红楼春趣》一课时,课后阅读链接中为学生呈现了林庚的《风筝》。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采取互文阅读的形式,引领学生阅读比较:同样是关于对放风筝的描写,两篇文章也都提到了“以放风筝来放晦气”,这两篇文章在内容上有什么相同或者不同之处?通过互文阅读比较,学生从《红楼春趣》一文中读到的是一群生活条件优越的人在尽情享受放风筝给生活带来的乐趣。《风筝》里的“我”却因生活条件限制,想放风筝而不可得。这样引领学生互文阅读,可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文本的价值内涵,开阔学生阅读视野,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情境语境是指交际事件发生时的场合以及现场环境和人际环境,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主要表现为辩论、主题发言、集体演讲和表演课本剧等形式,这种形式可以让学生参与的兴趣更为浓厚。在古典名著阅读教学中,情境语境的创设可以将文字阅读变为一种具象化的阅读活动,引起学生情感的共振和思想上的共鸣。如教学《猴王出世》一课时,学生对猴王接下来要去拜菩提祖师学艺的事情都非常清楚,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小说中的语言形式,并以花果山全体猴子的名义给菩提祖师写一封推荐信,在信中要求学生把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经过介绍清楚。这样的交际语境,对学生来说充满了挑战性和趣味性,不仅符合学生接受认知事物的特点,而且内化了文本语言,促进了学生语言迁移运用能力的提升。
在古典名著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阅读中的实际情况对学生予以巧妙引导,以让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思辨能力同步得到提升。
新媒体语境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具有直观形象等特点。在古典名著阅读教学中,教师依据课文特点为学生补充适当的影视资源,可以将原著中抽象的语言文字在头脑中还原成为鲜活的画面,通过影视作品再现视觉形象,可以使学生对名著作品中的人文地理、文化生活等有深刻的感悟和体会,从而激活学生的现有经验,丰富素材经验,深化学生阅读体验。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通过阅读学生虽然对草船借箭的经过有一定的了解,但具体的过程却又不清楚。教学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播放诸葛亮的船在江面上的情景,让学生亲自观看曹操的箭是怎样被诸葛亮“借”到的。既然是“借箭”,肯定得还,教师还可以把影视作品中诸葛亮“还箭”的视频资料播放给学生看,可以让学生的感知更加真切,让学生在新媒体语境下真切感知那恢宏的场面,跌宕的故事情节以及鲜活的人物形象,这样引导学生学习名著作品,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质量。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名著作品选自于我国四大名著,这些名著都被拍摄成了影视作品,教师结合教学需要灵活运用新媒体语境,将原著中抽象的文字还原,通过影视作品“再现”视觉形象,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个性解读和创意化理解。
文化语境是指与文本中语言活动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它包含着语言时代特征,阶级制度以及民风民俗等方面的知识。在古典名著阅读教学中,由于学生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等方面的资料了解较少,很难使学生对文本语言有多么深刻的感受与体会,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根据课文的实际特点为学生补充相关背景资料,以活化学生对文化语境的理解,走进阅读的深处。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课文开头就写到“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妒忌”。为了促进学生对诸葛亮、周瑜形象的认知,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向学生先介绍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然后再把原著《三国演义》中周瑜的话“此人见识,省吾十倍,吾决意斩之”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认识到周瑜因嫉妒诸葛亮的才能,一直都想趁机除掉诸葛亮,这个故事发生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周瑜虽嫉妒贤能但也是各为其主,他为东吴着想,可谓是赤胆忠心,深谋远虑。这样引领学生感受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可以使学生形成全面客观看待人物形象的意识,真切感受到名著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立体丰满,促进了学生阅读名著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部编小学语文教材的名著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语境在学生名著阅读中的作用,并能够依据不同课文的特点采取不同的语境教学法,以拉近名著与学生认知之间的距离,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为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