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文观”引领下乡村小学师生行动的探索

2024-03-30 03:24辽宁省朝阳市双塔区教师进修学校秦秘伟
新教育 2024年5期
关键词:大语文观语文课程师生

□辽宁省朝阳市双塔区教师进修学校 秦秘伟

2022年4月22 日,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语文课程的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时占所有课时的20%至22%;增加古诗文阅读量且推进“整本书”阅读。为此,基于以黎族、苗族师生为主的乡村小学的视角,如何实现新课标的新目标,如何完成新课标的新要求,这恰是海南省中部地区一所乡村小学正在积极探索的难题。他们认为,学校秉持“大语文观”这一理念,是践行新课标的有效途径之一。以此引领师生行动,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并且正在扩大成果。

笔者前一段时间在这所乡村小学讲学,被那里的师生深深地感动着,于是动笔记录了下来。下面从三个方面,分享海南省中部地区这所乡村小学的具体做法与点滴体会,旨在进行思想认识的反思与实践行动的求索。

一、“大语文观”的基本内涵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河北省特级教师张孝纯提出了“大语文教育”这一理念,人们通常称之为“大语文观”,关键在于一个“大”字。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时时皆学语文、用语文

人从出生到离世,人生的全过程都在学语文、用语文。孩子刚刚出生,便随着母亲学习母语。不难看出,人的一生每时每刻都在学习语文、使用语文。一辈子用语文,一辈子学着用语文。

2.处处皆学语文、用语文

人生经历的每个场所,包括每个学习场所、每个工作场所、每个生活场所,均需要处处学习语文、使用语文。

3.人人皆学语文、用语文

所有人都在学语文、用语文,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语文是人与人交流、沟通的工具,也是学习、工作、生活的工具。人人都在学习语文,也都在使用语文。

二、“大语文观”的根本追求

1995年,人民教育家于漪发表的论文《弘扬人文,改革弊端——关于语文教育性质观的反思》提出: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2001年7月,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认可了这种提法,以官方文件的形式予以首次公布,并沿用至今。

1.工具性

语文课程的实质就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工具。

人的终身学习过程中,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也是自身语文学科再学习的工具。

人的工作生涯过程中,语文是工作的工具。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认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工作离不开口头语言的沟通,也离不开书面语言的交流。

人的日常生活过程中,语文仍然是工具。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语言文字,需要语言文化,需要语言文本。生活需要对话与文本,这是显而易见的现实。

2.人文性

所谓人文性,即人类的文化属性与文化的人类属性(即人性)。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更是强大无比,应该相信它对人的教育力量。

语文自身就是文化,提高审美创造能力,如唐诗宋词就是语言美,甲骨文金文就是文字美等。

语文隶属于母语,孩子出生后就在学习语文、使用语文。学好语文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由此产生“此生不悔来华夏,来世还做中国人”的共鸣。语文课程是最能体现课程思政的学科之一,其中蕴含着诸多教育元素。

语文承载着五千年中华文明。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依托语言文字传承与发扬光大的,学好语文自然会强化文化自觉。想要了解与理解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语文是重要的窗口与便捷的入口。

3.得语文者得天下

语文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学生了解五千年灿烂的历史文化,由此增强文化自信;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学生会提升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与运用能力,尤其是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学生还能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学生还能提升自身的审美创造能力。

此外,语文课时占比20%至22%,完全占据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时比例的“C位”,它的榜一地位无法撼动。这足以说明语文课程的重要与必要。重要的是它的人文性,语文强大的思政教育功能,对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之根本任务的落实,承载着重要的教育使命。必要的是它的工具性,语文为人的终生学习、工作、生活以及成长服务,提供着持续的工具支撑。

三、“大语文观”践行的主要路径

践行“大语文观”这一理念,从以黎族、苗族师生为主的乡村小学教育的角度出发,在学校管理的层面由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推进。

1.师生的互动

(1)开足语文课时,实现师生双边互动,保障师生共同上好每节语文课。这正是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所说的“一体”:以语文课堂教学为轴心。教师应该做好备课、教课、批改、辅导、评价、科研等工作。学生应该做好预习、听课、作业、复习、应考与反思等活动。教师不但写好教案,还要写出学案。学案是专供学生学习使用的。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学案,学生运用学案的同时提升自身的自学能力与自育能力。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达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立体目标,与此同时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思政教育作用。

(2)教师写“下水文”并读给学生听,以此引导学生作文。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之前,自己首先写一写语文教科书上规定的作文题目,俗称为“下水文”。旨在“下水试试水情”,用自己的“下水文”引导学生作文。教师预先写作学生作文,再读给学生听,这样指导学生作文一定会感同身受、身临其境,其效果一定会不同凡响。

(3)教师“面批”学生作文,促进学生作文水平提高。教师批改学生作文,尽可能当着学生面批改,俗称之为“面批”。这样一定会更直接地促进学生进步:充分肯定成绩,并指明努力的方向。

(4)教师自己读书,并指导学生读书。不光语文学科教师读书,其他学科的教师也要读书,做到教师人人读书。

(5)各个学科教师均指导学生说话与写字。各个学科教师在课堂上统一要求,形成教育合力:学生回答问题与学生作业时,人人都说普通话,人人都写规范字。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也需要传承与弘扬,像黎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其文化遗产也应该流芳百世,但黎族、苗族师生仅限于在本民族语文的课堂教学或社团活动中学习、使用。

(6)教师“范读”课文成为常态,以此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感情朗读课文。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张开嘴、大声朗读,俗称之为“范读”,给学生做出样子。

(7)师生共同设计、组织每年九月份的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全体师生做到匠心设计、精心安排、细心组织,共创活动的精彩。

(8)相信环境的育人作用,师生共享校园文化熏陶。如电子大屏滚动播出“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

(9)师生利用早自习时间读书、听书。教师每天坚持10分钟的出声朗读,学生认真聆听。这样师生共读一本书,一两个月时间便可读一本书,“整本书阅读”的要求便会落到实处。师生既受到了思想品德教育,又拓宽了语文知识面,还提升了语文诸多能力。

2.教师的行动

(1)教师人人制作美篇或简篇。从校长到教师人人都学做美篇简篇,学习文字部分的快速撰写与修改,学习图片部分的快速拍摄与选取,学习图文并茂的快速合成与制作,强调视听效果的精美与震撼。更主要的是要与活动同步发布或尽早尽快地发布,突出新闻时效性。

(2)创办校刊教师版《家乡那棵香樟树》(这里的香樟树被誉为市树,赋予正直、奉献、顽强等高贵品质),为教师作文的发表搭建平台。校刊(教师版)是这所乡村小学教师练笔并展示成果的园地,也是展示个人才艺的舞台。

(3)创建教师朗读微信群。教师人人坚持每天朗读录音,利用注音版的文本朗读,并发到微信群里。通过长时间的坚持与训练,教师队伍的朗读水平获得大幅提升。

(4)教师人人阅读“整本书”。从校长到教师人人读书,首先对读书的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明白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重要性;其次坚持与自律每天读一些,集腋成裘、聚少成多;最后,还动笔写一写读书体会或教育随笔,促成教师在读书、写作、反思中长进。

(5)教师人人写规范字。字是一个人的另一张“脸”,写一手好字是多么诱人与喜人。学校定期举办粉笔字展览、钢笔字展览、毛笔字展览、教案展评等活动。凭借这些活动可以推动教师队伍书法水平的提高。

(6)学校还组织教师观看《开学第一课》等重要直播,并撰写观后感。学校以此征文,并评选出一、二、三等奖,予以表彰。

3.学生的行动

(1)创办校刊学生版《凤凰花儿开》(凤凰花儿开,朵朵放光彩。寓意学生像凤凰花一样,每一朵都尽情绽放、鲜艳可爱),为学生作文的发表搭建平台。让学生的作文有一个发表的媒体,这样既是对学生写作能力的锤炼,也是对教师指导能力的考验。校刊(学生版)的面世,无疑成为师生写作同步提高的有力抓手。

(2)学校同上级媒体建立联系,向其推荐学生的优秀作品。学校同国家、省、市的相关媒体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包括各级学生刊物、各级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订阅号等。将校刊学生版《凤凰花儿开》中的优秀作品推荐给上级媒体,助力学生优秀作品走出校园、走出乡村。

(3)举办硬笔书法或毛笔书法竞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学段安排,举办铅笔字、钢笔字、毛笔字现场比赛或成果展示。将优秀的学生作品在校刊上以图片的形式,在封二或封三彩印发表或在内页上黑白发表。

(4)升旗仪式,是提升师生普通话水平的重要渠道。每周一的升旗仪式,选用朗读好的学生干部宣读升旗手事迹,发挥优秀学生的辐射作用与示范作用。升旗班级学生还可以集体诵读名篇美文,或唐诗宋词、名言警句等。

(5)鼓励学生用普通话交流,用规范字书写作业。学生的口头对话,坚持使用普通话。学生的书面作业,坚持使用规范字。首先在校内强力推动,然后向校外推进。长此以往一定会大有改观、大幅提升。

(6)创办红领巾广播站。每天中午10分钟至30分钟的红领巾广播,低年级学生时间短点,高年级学生时间长点,运用普通话播音,学生练就一副好口才。辅导员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征稿、组稿、编排等,兼顾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7)学校成立相关社团,开展相应的活动。如金话筒社团、故事大王社团、小口才社团、小诗会社团等,坚持每周开展一次活动。学校统筹安排时间与场地,加强对此项活动的指导与管理。

(8)指导学生人人读“整本书”。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择书目,尤其扩大古诗文的阅读量,并且强势推进整本书阅读。利用社团活动时间、语文课堂或自习课,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正确引导与扎实推动。

(9)指导学生给学习小组或班级命名与拟定口号。学习小组的名字与口号来源于学生,既形象贴切又催人奋进,如“椰子小组,椰子大、椰子美,团结一心永向前”“快乐童年小组,神州行、我最行”“彩色风铃小组,一片彩色像童年、叮叮当当向未来”等。班级的名字与口号也是如此:如“星火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童心班,拥有童心的世界真美妙”“凤凰花班,凤凰花儿开、朵朵放光彩”等。

海南省中部地区这所乡村小学以“大语文观”为引领,师生全员行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语文。语文学习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无人不学。语文之工具,人人在运用。语文之人文,人人在奉教。得语文者,一定会幸福地成长直至成功、成才、成人。

猜你喜欢
大语文观语文课程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大语文观”背景下的初中“大阅读”模式教学分析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内容分析到落实语用
浅谈大教育观下的语文改革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语文教学中的角色转变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