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华
(太原工业学院计算机工程系,山西 太原 030008)
《茶经》中提到:“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以茶养廉,从古至今一脉相传,古代很多清正廉洁之人,就以茶之道为修身之道,淡泊明志,洁身自律。现在提倡以茶养廉,就是把茶品、茶德、茶俭、茶廉等融入思想教育领域之中,使之成为精神上的一种动力、一种力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大学阶段是青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心智尚未成熟、缺乏社会经验,极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干扰,只有树立廉洁意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使其真正健康成长。鉴于此,本文将茶廉文化融入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积极探寻茶廉文化与廉洁文化教育的契合点,创新“以茶育廉”的教育模式,引导新时代大学生以茶明廉、以茶敬廉、以茶促廉,以茶弘廉。
茶廉文化,在最开始以“以茶养廉”的文化形式在茶文化中存在,随着茶文化与廉文化在漫长岁月的紧密融合,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茶廉文化”。
“惟俭可以助廉”,在茶与中华文化开始融合之时,茶就已经烙上“俭”的文化标记。在两晋南北朝时,开始出现以茶养廉,对抗当时的奢靡之风,其中最出名的就是陆纳以茶待客的故事。东晋陆纳有廉名,任吴兴太守时,卓有声誉的卫将军谢安有一次去拜访他。对于这位贵客,陆纳不事铺张,只是清茶一碗,辅以鲜果招待而已。他的侄子非常不理解,以为叔父小气,有失面子,便擅自办了一大桌菜肴。客人走后,陆纳让人打了侄子四十棍,边打边说:“你不能给叔父争半点光,还要来玷污我俭朴的家风。”陆纳认为,客来待之以茶就是最好的礼节,同时又能显示自己的清廉之风。
清代画家郑板桥曾做诗句:“墨兰数枝宣德纸,苦茗一杯成化窑。”茶是郑板桥的伴侣,于他来说,可以没有锦衣玉食,唯独茶却是深爱。郑板桥为官清正廉洁,执政勤奋为民,深得百姓爱戴,晚年告老还乡时,仍是一肩明月,两袖清风,被后世传颂为佳话。“茶作为我们中国人的‘国饮’,它除了作为一种物质性的饮料外,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追求。”从物质向精神的转变,从口腹之欲向精神生活的飞跃,使得茶的精神与人的品德阐释内在相联性,这才有了“茶德”之说,也反映了茶与人的深层次关系。茶性所彰显的廉洁、清白、勤俭、磊落的本性,与人的节操与品性相契合,也就是历代文人所称的君子性。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继承原有的文化功能,还注入新的文化思想,并发挥着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文化功能。2014年3月18日,习近平在河南兰考考察指导工作时指出,领导工作本来就是一个“苦差事”,很多时候要“五加二”、“白加黑”,想舒舒服服的就不要当领导干部。即便有了一点空闲时间,陪伴家人,尽享亲情,清茶一杯、手捧一卷,操持雅好、神游物外,强身健体、锤炼意志,这样的安排才有品位。茶性亦苦,但先苦后甜,世间能够恒久存在的事物,必是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廉德之人具有这种精神,茶也具备这种特性。
饮茶者称为茶客,很多茶客有平常心,淡泊明志,两袖清风,追求“致虚极,守静笃”的忘我境界。有的茶客对于茶品、茶具、品饮环境的讲究近乎苛刻。工夫茶的茶品,不求最贵,但求洁净无瑕;茶具要讲究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对品茶的环境讲究令人愉悦,而洁净更能令人舒适。人们拿工夫茶杯的动作方向是向“内”的,观其色、赏其香、品其味;而拿酒杯的动作方向是向“外”的。一般来说,“向内”是内省,“向外”是张扬。由此可见,“动作向内”的茶能引人理性思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而“动作向外”的酒让人亢奋,头脑发热。今天提倡“以茶代酒”“以茶养廉”,这与清廉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是高度一致的。
“诚信”作为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是所有公民最基本的品德之一,也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在现实生活中,诚信也是衡量一个学生思想品德状况的标准,经过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的不诚信行为主要表现是表里不如一现象,包括学风不正问题,如抄袭论文、抄袭作业、考场作弊、逃课等;在生活方面包括拖欠借款、拖欠学费、拖欠贷款、简历造假等;由于学生的一些不诚信行为,会影响学校的整体培养效果,有的甚至会破坏学校正常的竞争秩序、破坏企业的用人规则,最后可能还会导致学生的人格缺陷甚至偏离正确的奋斗轨迹而误入歧途。
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一部分大学生在干部竞选、评奖评优中拉关系,甚至通过请客贿赂等方式拉选票,徇私舞弊。有的大学生为了获得所谓的“特权”,动用社会关系与老师“套近乎”,甚至组织低年级的学生“凑份子”,在节假日及教师生日、结婚、乔迁时有所“表示”,将和谐的师生关系演变成了利益交换关系。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一股奢侈之风悄悄在大学校园里刮起,没有任何经济收入的大学生开始追求名牌,他们衣着时尚,手持新款手机,貌似都有着优渥的家境,盲目消费、攀比消费、赶潮消费、“面子”消费、超前消费等不良消费行为在一部分大学生中开始蔓延,有的大学生甚至为了“面子”去借校园贷,这些行为给大学生自己和家庭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广大青年要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胸怀理想、志存高远,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并为之终身奋斗”。高校是直接与社会接轨的人才培养机构,大学生将从这里走向社会,大学生的价值观决定了社会的价值取向,而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种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是高校培养目标实现的必然要求,通过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不断强化大学生的廉洁意识,增强大学生在复杂社会环境中分辨是非曲直和自觉抵御不良风气侵蚀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高校是为社会输送人才,输出价值理念的源头活水,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人性的完善与提高和促进社会的发展,高校作为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功能的机构,在反腐倡廉建设和人力资源建设中居于重要地位、加强高校反腐倡廉教育不仅关系到高校的发展大局,更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素质,进而影响整个社会氛围和社会风气。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重视的宝贵资源,也是当代大学生理应继承和弘扬的文化财富。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中孕育发展的廉洁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影响和感召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洁身自好、廉以修身。充分利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廉洁文化资源开展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将修养高尚、做人诚信、勤俭节约、谨慎自律等传统美德融入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中,实现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使大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自觉将廉洁理念内化于心。
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将茶廉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在大学校园内广泛营造茶廉文化氛围,大力开展茶廉文化宣传活动,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另一方面也能够推动气朗风清、廉政清明育人环境的构建。第一,通过打造茶廉书香厅、建设茶廉文化墙、组织茶廉专题活动等方式,实施系列茶廉教育,引领师生崇廉、奉廉、赞廉,一体推进校园润廉、干部勤廉、教师清廉、学生崇廉、家庭守廉。第二,依托自媒体加强对茶廉文化知识的宣传推广,依托校园网站和官方公众号,增加与茶廉文化有关的阅读版块,定期组织学生参加茶廉文化讲座,以更好丰富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量。第三,将茶廉文化融入到第二课堂教育,增强廉洁文化教育渗透力。学校可以通过组织知识竞赛、演讲赛、辩论赛、微视频竞赛等活动,加深大学生对茶廉文化内容的学习与理解,实现廉政文化教育实践教学的目的。
一是“显性融入”,就是将茶廉文化教育内容作为廉洁文化教育内容的一部分,纳入廉政教育理论教学材料,把茶廉文化融入廉政史、红色故事、廉洁文化建设等内容变成为课堂教学内容。二是“隐性融入”,将茶廉文化教育以“润物无声”的形式融入思政课课堂理论教学内容。如以中国传统茶文化发展历程为依托,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让大学生认识反腐倡廉和中国传统廉洁文化的重要性,从而坚定廉洁自律的内在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古语有云:“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天下治。”由此可见,师道之立关乎社会风气之正。教师作为青年的引路人,当坚守廉洁,为人师表。身为教师,应以茶之道融入人生。茶需要时间来安定,新茶会有涩味或有青草和树叶的味道,只有经过数年的沉淀,方会逐渐显示出醇厚的特性。师道应如茶道,摒弃浮躁,不为诱惑所动,在经年累月的沉淀之中寻找人生之真理,提高思想觉悟,不断充盈精神世界,达到灵魂的升华。因此,把茶廉文化融入师德师风建设,在广大师生中弘扬廉洁思想,在教书育人之时,以良好道德、高尚品德引导学生,感化学生,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
茶廉文化蕴含的核心内涵与廉洁文化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和契合性,对于高校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高校应该积极探寻茶廉文化与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的契合点,把茶品、茶德、茶俭、茶廉等融入思想教育领域之中,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