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建新,徐 妍,陈劲松*
(1.浙江农林大学,浙江 杭州 311300;2.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
信用合作融资切实以服务“三农”发展为宗旨,不仅仅是一种新的融资方式的引入,更是一种“三农”发展方式的转变[1]。基于“三位一体”综合合作的茶农信用合作融资,在为茶农提供金融服务、解决茶农核心需求、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有茶农融资相关研究,多是基于茶农视角,并未涉及与茶农信用合作融资密切相关的资金供应链各方。茶农信用合作融资效果,虽然直接表现为茶农融资需求的满足程度,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往往涉及多个资金相关主体,这就需要对茶农信用合作融资进行多维融资效果评价。
茶农信用合作融资效果是其利益相关者共同关注的焦点。通过茶农信用合作融资效果的评价与分析,合作组织可进一步提升茶农信用合作融资的管理水平,涉农金融机构可更好地配置“三农”信贷资源,茶农可更好地谋划未来的生产经营,地方政府可更好地推动小茶农生产向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转变。这些利益相关主体信息需求的满足程度,依赖于茶农信用合作融资所产生的经济后果。透过对合作结构、组织质量、融资质量和管理质量等方面的具体分析,有助于科学、合理、恰当地认识和评价茶农信用合作融资的实际运行,这恰是茶农信用合作融资效果评价的内在要求。
基于合作的社会信任是茶农信用合作融资的底层逻辑。信任能够强化组织成员的互动和相互协作,从而促使长远互惠互利关系的形成[2],信任的实现需要借助一定的执行机制,茶农信用合作融资效果就是监督该机制运行的外在表现。一方面,茶农信用合作融资效果可以看作是社会信任在合作社或农合联的履约行为,从委托代理出发,这种履约行为包含茶农之间、合作社(农合联)与茶农之间以及商业银行与茶农之间三层信任关系。另一方面,从决策有用出发,茶农信用合作融资效果评价信息体现为茶农及合作社(农合联)的融资决策、商业银行的信贷决策、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乡村治理决策之有用性。
茶农信用合作融资效果评价的信息载体,要能兼顾各利益相关主体的决策需求。就资金需求端而言,需要关注茶农信用合作融资满足程度;就资金供给端而言,需要关注纾解茶农融资困境的茶农信用合作融资的供给程度。茶农信用合作融资之所以能成为撬动农村金融供需复位的有力杠杆,与相关涉农政策的支持密不可分,这是就茶农信用合作融资的政策支持端而言的。
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资金供给端、资金需求端与政策支持端,内嵌于“三位一体”综合合作,既反映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愿景,也蕴含了茶农信用合作融资的价值共创内在动力。通过基于“三位一体”的茶农信用合作融资,茶农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得以有效缓解;合作社乃至农合联在不断发展中强化了成员凝聚力、组织辐射力与品牌影响力;商业银行拓展稳固了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农村金融信贷市场;地方政府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小茶农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等方面的成效得到进一步提升。各利益相关主体在以茶农信用合作融资为纽带共同创造价值的同时,也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茶农的融资需求,包括融资的动因、意愿、强度、渠道、时间、规模、用途以及融资约束等信息。资金供给端在分析评估所接收的资金需求端融资信息后,结合自身财务状况和经营实际,设计出相应的供给方式,并利用信息及资金等优势,响应茶农信融资需求。一个融资循环之后,供需双方调整各自的融资信息并预以反馈。每一次的循环与修正,都使茶农信用合作融资双方实现更高层次的交流与反馈。
客观存在的茶农融资需求,在各种农村融资渠道之间不断探寻。不同的融资需求满足方式,对发展农业生产以及防范和避免系统性农村金融风险的作用不尽相同,良好的政策设计可以实现融资组合优化。茶农信用合作融资的创新性发展,在实践上逐渐为茶农所认可、所接受;在政策上则体现在近年来发展信用合作的相关系列文件之中。这既是对茶农信用合作融资实践的升华,也是对开展茶农信用合作融资的政策性诠释。
茶农信用合作融资在我国的产生与发展与破解茶农融资困境的实践密切相关,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手段的创新进一步推进茶农信用合作融资的开展。一方面,得益于政策性引导,涉农商业银行结合茶农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不断优化信用合作融资贷款工具;另一方面,伴随着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的逐步提高,为弥补日益扩大的茶农信贷融资缺口,地方政府通过注入农民合作基金等方式,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合作化进程。因而,政策支持端与资金供给端的双向传导,无形中发挥了促进小茶农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作用。
合作结构体现了合作组织的根源性战略安排,对茶农融资满足程度、合作组织的治理状况、未来发展趋势及融资能力变化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融资制度的完善有助于从根本上促进创新[3]。一是股金和商业银行放大资金共同构成了茶农信用合作初始融资和后续融资的原始动力,通过分析茶农信用合作融资的资金构成、合作收益等信息,可以了解茶农对合作组织的依存程度及其与合作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把握茶农信用合作融资的演进方向与进程。二是通过分析地方政府以农民合作基金等方式注入的资金,可以考察茶农信用合作融资规模及其所处的发展环境、业务开展与竞争优势。三是通过分析上下游业务整合所形成的流通资金,可以考察生产合作与供销合作的开展情况、合作组织的市场谈判地位及其合作质量。四是通过分析茶农信用合作资金池的自我积累,可以考察合作组织的未来融资实力及其可持续融资的保障程度。
茶农信用合作融资的营运状况反映着合作组织的经营决策和发展战略,通过对合作组织的发展规划和决策背景分析,可以了解合作组织本身的组织化程度进而考察农合联内部各合作成员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三位一体”综合合作状况,这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茶农信用合作融资所依托合作组织的行业特征与信用合作特点,为茶农信用合作融资效果评价提供组织分析基础。
根据合作组织的产业融合特征,可将合作组织划分为横向联合型、纵向延伸型和混合合作型三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合作组织所对应的具体合作载体、所采取的生产经营方式及其行业地位,体现了茶农信用合作融资所处行业的特定生产经营信息,影响着茶农信用合作融资的实现,决定着合作组织的融资需求波动曲线。通过上述分析能从总体上考察茶农信用合作融资的营运管理。
合作组织的信用合作资源配置,可以从信贷资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小茶农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等方面进行考察。信用合作的融资特征以及信贷资源的配置质量,不能简单地用融资规模的大小来衡量,但融资规模背后所蕴含的信用合作资金的来源与使用、收益的形成与分配、现金流量的方向与结构,能从总体上刻画合作组织的信用合作资源配置质量,为考察茶农信用合作融资效果提供分析基础。
对茶农信用合作的融资项目质量、融资经营质量和融资结构质量的分析,可以考察合作组织的信用合作融资战略选择及其具体实施,进而通过对资金流与茶农生产经营活动的匹配度分析,考察茶农信用合作融资的理性选择与有效实施,评价茶农信用合作融资的资源配置效果。
管理质量反映着合作组织的管理能力及管理水平,关乎茶农信用合作融资的持续运行。适度的管理团队规模、覆盖面较广的茶农信用合作融资常态化所带来的经验积累与信誉提升、管理团队的主观努力程度所赢取的茶农信任与支持,对茶农信用合作融资的良性循环产生积极的正向影响。
较高的管理质量意味着拥有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以及良好的外部声誉,能快速响应外部融资环境的变化,有助于提升资金供给端对具有较高管理质量的合作组织的茶农信用合作融资认可程度。较高的管理质量还有助于降低茶农信用合作融资各方的信息不对称水平。以信息披露和互动沟通为核心的融资关系管理能够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缓解融资约束,而沟通保障、网络沟通与现场沟通乃至沟通反馈是降低融资约束的主要路径[4]。
茶农信用合作融资的资金来源渠道主要包括:来自地方政府财政资金的茶农合作基金,来自属地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来自参与合作组织的茶农集体性股金,这些资金在权属上分别归属于国有资金、债务资金和自有资金。此外还有:一是合作组织在业务发展过程中通过上下游渠道商管理所形成的渠道资金,其数额取决于合作组织所处的竞争环境、市场地位及社会声誉。二是合作组织通过整合联合体内部的闲置周转资金聚集而成的内部周转资金,其数额取决于合作组织的组织优势、管理水平、融资环境以及各茶农专业合作社的具体生产经营活动。三是合作组织通过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沉淀而成的内部积累资金,其数额主要取决于合作组织的盈利能力、信贷开展情况以及股金分红水平。
合作组织的融资驱动,既是合作结构的外在反映,也决定着合作组织的资金引入效果。从资金引入效果的强度来看,从高到低依次为茶农合作基金、茶农集体性股金、内部积累资金、内部周转资金、渠道资金和信贷资金。茶农合作基金是地方政府投入的财政性资金,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茶农集体性股金是茶农信用合作融资的原动力;内部积累资金来源于合作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有明显的发展战略色彩;内部周转资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合作组织的运营管理能力;渠道资金的运用反映着合作组织上下游关系的管理质量;对于信贷资金的利用及其金额变化,则反映着茶农信用合作融资的规模及其成效。
合作组织营运管理包含自身营运管理、上游营运管理和下游营运管理三个层面。自身营运管理体现了合作组织自身所拥有的资金运动效果,主要包括茶农集体性股金、内部积累资金和内部周转资金。上下游营运管理体现了合作组织自身所能控制的资金运动效果,主要包括茶农合作基金、渠道资金和信贷资金。
由于资金管理效果是通过对合作组织资金的整合及具体配置而实现,因而对营运管理的分析可以揭示合作组织的资金管理效果。营运管理分析可从资金融通政策和资金投放政策这两方面的分析入手。资金融通政策体现资金筹集期限与资金投放期限的匹配性,不同的匹配性既反映了合作组织的资金结余或短缺程度,也反映了合作组织的融资风险管理情况。资金投放政策体现合作组织可支配资金对资金缺口的满足程度,不同的满足程度既反映了合作组织的管理能力或服务水平,也反映了合作组织的风险管理水平。
合作组织所拥有或控制的资源按其地位和属性可分为经营性资源和战略性资源两部分。一般来说,经营性资源配置所占用资金的循环周期较短,资金周转速度相对较快,因而流动性较强且风险性较弱;但从收益性角度来说则较低,保值增值能力相对较弱。而战略性资源配置所占用资金的循环周期较长,资金周转速度较慢,能长期保持原有实物形态不变,但变现能力较弱,即便能够变现其价值也较难得到有效补偿;从风险性和收益性来说,满足市场需求的战略性资源配置能够带来较高的投资收益,如若市场占有程度一旦有变也很难及时调整,因而风险与收益并存,属于具有扩张效应的资源配置,能够凸显保值增值能力。
资源配置与资金流动质量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一方面,资金流动质量影响到合作组织的资源配置。茶农合作组织开展信用合作,可以实现合作组织内部茶农之间的资源高效利用以及经营性资源与战略性资源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资源配置影响合作组织的资金流动质量。合理的资源配置能够有效桥接茶农之间乃至茶农与合作组织之间的合作,优化资源的存量结构,实现合作组织资源配置空间上的合理并存与时间上的无缝继起,提升合作组织的资金流动质量。
融资支撑主要涉及合作组织融资的规模、结构及其与合作组织融资战略的匹配程度。首先,融资规模强调的是当前融资要能满足合作组织生产经营的现实资金需求,并具有较强的上下游供应链资金支付能力。其次,从一个较长时期来看,融资结构以实现合作组织整体价值最大、融资总成本最低、融资风险最小以及筹集到的资金使用最充分为目标,考察合作组织的未来融资趋势。最后,融资支撑与合作组织融资战略的匹配程度则强调合作组织的不同融资战略选择带来的不同合作关系。
融资战略选择过程和实施过程的核心是围绕信用合作及由此产生的融资支撑而展开。一方面,不同的战略选择,意味着不同的合作结构,由此带来不同的资金来源和资金需求;不同的战略实施,则会引起资金来源结构和资金需求数量的变化。另一方面,不同的资金来源渠道与方式,对茶农融资需求的满足程度乃至满足效果不同;不同的资金需求及其引发的茶农融资约束满足程度,则会对合作组织的发展产生波动性影响,驱动合作组织融资战略实施进程,最终影响合作组织的发展方向与规模。
茶农信用合作融资效果是茶农合作组织凝聚力、竞争力、创造力和发展力的集中反映,不仅影响和决定着茶农合作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也影响和决定着茶农信用合作融资各利益相关者的未来决策。融资驱动决定着茶农合作组织的资金引入效果,营运管理决定着茶农合作组织的资金管理效果,资源配置决定着茶农合作组织的资金流动质量,融资支撑决定着茶农合作组织的战略实施效果。资金引入效果、资金管理效果、资金流动质量和战略实施效果构成了茶农信用合作融资效果评价的四个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