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鹤, 仝 进, 胡静竹
(北京市交通综合治理事务中心, 北京 100161)
我国机动车保有量持续攀升,城市内部停车位供需关系极不平衡,“停车难”已成为我国各个城市的热点民生问题,严重影响着居民生活的幸福指数. 整治停车乱象,缓解供需矛盾,实现区域停车资源平衡、精细化管理与定制化服务,其前提也是关键的一步是对城市停车设施进行系统性的调查,摸清停车底数,掌握停车资源分布并进行常态化更新,这对盘活停车资源、提高既有车位利用效率、落实错时共享停车、开展停车综合治理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为掌握城市停车资源情况,我国各城市停车主管部门和运营企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例如北京、深圳、南宁、东莞等城市先后开展了系统性的城市停车设施普查工作,组织第3方机构的普查员分区现场调查停车建筑配建、停车场所属建筑性质、路外公共停车场、路内停车设施、车位数、管理方式等基本信息. 停车普查的目的是摸清城市停车资源底数、及时调查汇总停车设施建设和实际运行情况,利用准确、全面的停车资源基础数据为城市停车工作奠定基础. 另外,多数城市的停车调查工作是抽样调查,且仅涉及到城市中某些区域,如城市既有老旧小区、商业中心等. 对于整个城市的停车设施情况,如停车场类别、停车场数量、停车位数量、停车需求等并不清楚,这也就无法从源头进行停车资源统筹和管理工作.
在此背景下,本文研究搭建北京市停车资源管理与综合应用平台,构建北京市停车设施信息报送工作机制,实现全市停车资源统筹,为开展停车规划建设、停车精细化管理、精准化服务、交通综合治理、停车资源共享等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
2015年北京市推进停车资源普查工作,结果表明基本停车位与出行停车位比例失衡,居住车位缺口129万,夜间停车矛盾突出[1]. 2016年深圳市推进停车全面大调查工作,通过“干什么、谁来干、干多少、怎么干”工作机制,实现深圳市域范围内各类停车设施全样本的大调查[3]. 南宁市、沈阳市、东莞市等国内其他城市先后也在开展停车资源普查工作,普查结果表明停车资源缺口大,且在不同时间、空间上的分布呈现不均衡性和差异性[4].
通过普查模式能全面掌握城市停车资源情况,但也存在一些问题:①全市性的停车普查工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且不能每年持续开展,不能实时、动态的掌握停车设施信息变化情况;②委托第3方技术单位开展,缺少与街道、社区或停车设施设置单位的深度沟通,调查数据准确性有待考量;③停车普查数据未与城市真实的街乡镇、社区(村)等行政管理边界结合,且与其他政府主管部门数据共享困难;④停车调查对于居住小区、单位大院、企事业单位等只面向特定对象(住户、企业)开放的非经营性停车设施资源不明,尚不能统筹道路、经营性停车设施、非经营性停车设施等停车资源;⑤随着时间的推移,上版停车普查数据的时空有效性不能保证,近年来机动车和停车设施的数量、空间分布随着道路停车改革、背街小巷环境整治促提升等工作的开展,也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原有的摸底数据无法有效全面地反映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停车资源情况.
此外,为掌握城市部分典型区域的停车特征,有针对性的提出停车综合治理方案. 国内学者通常对研究区域进行停车抽样调查. 齐艳华[5]在上海中心城区100个居委会中通过纸质调查问卷方式,对区内的有车居民和无车居民进行了入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小区中实际停放车辆数是停车位数量的1.22倍,超过一半的车辆在小区内没有专属停车位. 唐伟[6]在西安市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40个居住小区,通过停车调查分析居住小区停车设施总体特点、停车设施选择特点、居民对停车设施的改造意愿等差异. 这些局部性小范围停车调查与结果分析,并不能反映整个城市的整体停车资源情况,虽以小见大,然有失偏颇[8]. 同时,抽样调查的样本也不能反映不同地块属性下整体的停车供给与需求情况.
目前国内各大城市都在逐步开展道路停车改革,对路内停车场实施电子收费. 例如,北京市自2018年开始首先在东城区和西城区试点路内停车电子收费,2019年将东西城试点经验推广到全市其他各区,截止目前北京市17个区都已实施电子收费,并将所有道路停车信息接入市级道路停车电子收费系统. 此外,全市约2 600个备案经营的公共停车场、72万个车位的信息也已纳入停车资源管理平台,但对于居住小区、单位大院、企事业单位等只面向特定对象(住户、企业)开放的非经营性停车设施资源,仍存在底数不明,台账不清等问题,城市无法统筹道路停车设施、经营性停车设施、非经营性停车设施等停车资源,为属地政府开展停车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等工作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 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对面向特定对象开放的非经营性停车资源进行常态化调查,同时避免停车普查存在的问题,本文研究借助各级停车管理部门、停车设施运营单位和设置单位等多方力量,开展停车设施停息报送工作.
停车设施信息报送工作能有效服务于未来停车规划和治理的需要:
1)服务于未来停车规划和建设的需要,开展停车设施信息报送实施过程中,可从街道、社区、地块逐个地块的信息报送,实现停车资源底数清、情况明,服务科学决策;并将地理信息和属性信息相互结合,在掌握此数据基础之上,添加地块范围内的其他类型信息(如建筑年代、建筑面积等),能有效掌握各类建筑停车缺口,为开展停车规划建设奠定基础.
2)服务于停车精细化管理的需要,通过微信小程序填报的方式实施停车设施信息报送后,可形成全市停车资源数据库,并实现停车资源数据的动态采集、实时录入以及动态分析等功能,属地政府可利用其中的信息和资源,对停车矛盾突出和问题明显的区域精准发力,制定有针对性的方案措施,更好地发挥属地政府在停车精细化治理方面的作用.
3)服务3个治理的需要,首先是服务停车综合治理,掌握底数,了解停车场供需、使用情况、存在的问题、管理措施和经验,清楚工作重点,开展精细化治理和精准化服务. 其次是服务交通综合治理,了解静态交通秩序、交通组织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思路及措施. 最后是服务社会治理的需要,通过缓解停车矛盾,规范停车秩序,缓解由此带来的社会邻里矛盾和纠纷,助力和谐宜居街区建设.
停车设施信息报送的目的是实现居住小区、单位大院、企事业单位等只面向特定对象(住户、企业)开放的非经营性停车设施信息的上报,最终将非经营性停车设施、道路停车设施、备案经营性停车设施统一纳入城市级停车资源平台,组成全市停车资源“1张表、1张图、1个库”,并形成1个停车资源常态化更新机制,实现停车资源数据的信息化、动态化、空间化管理[15].
“1张表”即现状停车设施基本情况表,形成各区、街乡镇、社区停车设施明细表. 可实时查询道路、路外公共、居住小区以及其他各类型停车资源统计数据,获取具体停车场的详细信息,掌握情况.
“1张图”即停车设施分布图. 通过停车场的位置坐标,将停车设施信息叠加至地块底图上,实现停车设施数据的空间化,便于直观地掌握辖区内停车资源分布情况.
“1个库”即统一道路、公共停车、非经营性停车资源数据库. 通过采集停车设施信息、居住区车辆停放信息、有偿错时共享停车场共享车辆信息,形成停车资源数据库. 进而掌握人、车、房、位对应关系,摸清区域内刚性居住停车需求,提高停车管理精细化水平.
“1个机制”即停车设施信息报送更新机制. 城市停车管理部门与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等部门建立数据更新机制,对新改扩建项目相关的地块和停车设施数据动态更新,保证数据的有效性. 有了数据更新机制,日后便不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停车普查,而只需在数据库的基础上进行更新和调整即可.
依据城市行政区划管理职责,按照“市级统筹、区级主责、街乡镇落实、停车设施设置单位具体执行”的工作原则,由城市级停车管理部门明确工作时序、工作内容、工作方案,区级指导协调、动员部署、审核确认;街道(乡镇)具体培训、组织信息报送、数据审核等,层层推进,严格落实各级主体责任,协作配合,高质量完成信息报送工作.
停车设施信息报送工作的主体为各居住小区、单位大院、企事业单位等停车设施设置单位,各区负责组织辖区街道(乡镇)完成具体报送工作,并纳入市级停车资源管理平台.
市级统筹,具体工作内容是城市级停车管理部门统筹停车设施信息报送的总体工作,包括下发停车设施信息报送工作通知,部署停车设施信息报送工作;开发市级停车资源平台,为停车设施信息报送提供信息化手段;制定停车设施信息报送工作手册,让各区、街道(乡镇)设施信息报送工作人员能根据工作手册就能组织开展信息报送工作;对各区停车设施信息报送工作进行宣讲培训以及抽查检查.
区级主责,具体工作内容是各区停车管理部门按照市级要求,制定区域停车设施信息报送实施方案,组织专业地图部门开展信息报送地图生产加工;对各街道(乡镇)进行宣传培训;组织各街道(乡镇)开展信息报送;对信息报送数据进行复查审核,提交至市级停车资源平台.
街道(乡镇)落实,具体工作内容是对各停车设施设置单位进行停车设施信息报送工作培训,协助专业地图单位对辖区内各地块的管理情况、边界进行确认;组织各停车设施设置单位进行信息报送;审核停车设施信息报送数据.
停车设施设置单位具体执行,工作内容是按照设施信息报送数据填报要求,将本单位范围内所有停车设施数据通过微信小程序或网页端录入市级停车资源平台,并对所填报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停车设施信息报送工作具体分为底图准备、数据录入、数据确认、数据核查、数据更新5个步骤,各步骤具体工作内容如下.
2.4.1 底图准备
为避免停车普查工作中停车底图由第3方机构自行绘制,未与街乡镇、社区(村)行政管理边界结合,无法与其他政府部门实现数据共享的问题. 在进行停车设施信息报送工作时,最先也是最重要的工作是以现状行政地块为基础,结合停车实际管理情况,进行底图绘制.
以城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或城市测绘院提供的现状地块/院落图层为基础,结合现状实际情况(权属和管理相结合),利用地块绘制系统,对停车设施信息报送地块边界进行修改,形成调查底图,调查底图应满足以下要求:
1)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行政边界图层,属性信息包括名称、行政编码;
2)地块(院落)图层以单独建设或单独管理的居住小区、单位大院为单元,属性信息包括地块编码、名称、地址、所属街道(乡镇)、所属社区(村);地块院落列表即为停车设施信息报送任务清单;
3)图层坐标系使用GCJ02经纬度投影,无重叠、缝隙等拓扑错误;
4)各区、街道(乡镇)在组织停车设施信息报送前,应按实际管理情况对社区(村)、地块(院落)数据进行修正,优化.
底图准备流程图见图1.
图1 底图准备流程图
2.4.2 数据录入
在数据录入过程中,以街道(乡镇)为单元,组织停车设施设置单位通过微信小程序按时完成信息录入. 填报信息包含停车设施名称、地址、管理单位、经纬度坐标、设施类型、车位情况、收费情况等内容.
停车位指划设停车位和使用地砖、彩铺、绿化带等形式隔离且能清晰辨识,不占用消防通道的停车位. 因车位挖潜、新增等存在动态变化的,信息报送停车位数取最大值.
2.4.3 数据确认
为确保停车设施信息报送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采用二重审查法. 首先各街道(乡镇)通过市级停车资源平台配置的账号对停车设施信息报送数据进行第1次审核确认,若发现问题返回核实,据实修改. 并从2方面对比,严控数据填报质量:①与辖区内居住小区、公共建筑的台账比对(公共建筑地块数量=总地块数-居住小区地块数),地块报送覆盖率达90%以上,居住小区地块覆盖率达100%;②与城市已有停车调查得到的非经营性停车场车位信息比对,按街道乡镇、社区、小区列出对比明细表,对于车位数减少的,给出说明并报区停车管理部门.
各区级停车管理部门汇总辖区停车设施信息报送数据,并对区域内车位数量、分布进行分析,对部分街乡镇进行抽查复核,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各街乡镇,由街乡镇直接修改或返回停车设施设置单位修改后,再次提交至各区停车管理部门审核,通过后统一纳入市停车综合管理服务系统.
2.4.4 数据核查
数据入库后,由市停车主管部门组织专业力量对各区数据质量进行核查,形成核查报告,对报送信息有误的停车场督促整改.
2.4.5 数据更新
建立停车设施数据定期更新机制. 根据停车设施规划、管理、运行变化情况,对于地块信息发生改变,由城市停车管理部门会同城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更新相应的地块底图数据,同时区停车管理部门组织各街乡镇及停车设施设置单位及时完成停车设施相关数据的更新;对于停车设施数据发生变动的,停车设施设置单位应于规定时间内在微信小程序或网页端完成报送数据更新.
按照停车设施信息报送工作的目标、思路、分工与具体步骤,以北京市朝阳区八里庄街道为试点,开展停车设施信息报送工作,以验证本文方案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八里庄街道面积4.4 km2,常住人口约10万人,管辖14个社区. 以朝阳路为界,路南基本为企业的生产区,路北基本为居民生活服务区,高端商业、新建、老旧小区,停车供需矛盾突出,具体辖区范围见图2.
图2 朝阳区八里庄街区辖区图
将八里庄现状地块数据较细碎的1 000多个图斑合并切割为150个图斑,与街道管理的100个管理单元对比,参考社区和现场调查人员意见纠正实际管理边界,形成了“街道、社区、院落”三级的调查底图.
调查底图和信息报送微信小程序完成后,制定了信息报送工作方案,组建工作专班,通过北京市停车管理部门、朝阳区停车管理部门、八里庄街道办事处、八里庄街道内的停车运营公司、八里庄街道内的停车设施设置单位、专业测绘机构等部门的密切配合,利用约3周时间完成八里庄街道辖区内所有停车设施的信息报送工作;微信小程序信息报送工作流程见图3.
图3 微信小程序信息报送工作流程图
在八里庄街道实施了本文提出的停车设施信息报送工作机制后,形成了八里庄街道的停车资源“1张表”(现状停车设施基本情况表)、“1张图”(停车设施分布图)、“1个库”(停车资源共享数据库),具体如下.
3.3.1 “1张表”——现状停车设施基本情况表
八里庄街道,总共有80个停车场,25 798个车位;其中,居住小区有44个停车场,16 438个车位;单位大院有6个停车场,408个车位;公配建停车场3个,有1 650个车位;路外公共停车场18个,有 6 423个车位;道路停车场9个,有879个车位. 结合用地性质看,居住小区内车位数量最多,路外公共停车场次之,而单位大院停车位最少,各类停车设施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八里庄街道停车设施基本情况表
针对居住小区和单位大院,还获取了常停车辆数(有车位产权或包月车辆)、楼栋数、户数等信息,具体见表2. 居住小区内的常停放车辆数接近于现有的总停车位数量,而单位大院内的停放车辆数远小于现有的总停车位数量.
表2 居住区车辆停放相关信息
为便于属地管理,还可将停车设施报送数据按街道、社区等维度进行分析,可得到各社区相应的居住小区和单位大院的停车设施分布,停车场数、停车位数、常停车辆数和供需比例以及其他停车位数量,具体见表3. 通过分析发现,甘露园社区、甘露园中里社区、红庙社区、罗马嘉园社区停车场供不应求,停车位超负荷使用.
表3 各社区停车设施分布情况
3.3.2 “1张图”——停车设施分布图
通过停车场的位置坐标,将停车设施信息叠加至地块底图上,实现停车设施数据的空间化,更为直观地反映辖区内停车资源分布情况,八里庄街道停车资源“1张图”见图4. 通过停车资源分布图发现,在空间分布上八里庄街道非经营性停车设施、未登记的停车设施分布较多,公共停车设施次之.
图4 八里庄停车资源分布图
3.3.3 “1个库”——停车资源数据库
形成停车资源数据库,包括停车资源和停车管理数据库,其中,备案系统、登记系统、道路停车系统各自收集到的经营性备案停车场数据、非经营性停车场数据、道路停车数据形成停车资源数据库. 在此基础上,通过居住区域认证系统,掌握人、车、房、车位对应关系,摸清区域内刚性居住停车需求,并根据错时共享系统,利用停车场和车辆匹配情况,为提高停车位周转效率、盘活存量停车资源提供数据支撑.
以区和街道为单位组织停车设施信息报送工作,将全市工作分解到各区、各街道,压实责任,鼓励先进、督促落后;明确街道工作职责,纠正停车场地块边界、组织填报、审核数据、动态管理、街道责任规划师全程参与;明确市级工作职责,制定停车信息报送工作手册和调查底图要求,讲解政策法规、培训系统和小程序操作方法、持续提高系统易用性.
停车管理部门在组织开展停车设施信息报送过程中,建议组织两支专业技术力量.
调查底图加工队伍,建议协调城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或测绘院编制调查底图,并根据街道在信息报送过程中反馈的情况,对社区(村)行政边界、院落地块边界进行调整完善.
停车设施信息报送队伍,建议委托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相关的第3方调查机构,协助街道开展培训、信息报送指导、现场核实等工作,确保停车设施信息报送数据的覆盖率和准确率.
建立停车资源台账(地块清单),提示街乡镇督促停车设施管理单位填报数据. 在地图上标注各地块停车设施信息报送状态,地块底图颜色代表不同信息报送状态,可辨别停车场信息报送情况、减少重复和遗漏. 组织市级抽查复核,对各区信息报送覆盖率、准确率进行排名通报.
前期培训宣贯,讲解填报流程和要求;制定停车设施信息报送手册,辅助填报人员学习、填报;专业团队全程跟踪进行业务指导;对于街乡镇、区级审核确认的数据,均需打印数据表加盖公章确认;组织调查员,开展现场抽查核验,对于填报不准确的数据,组织重新填报;采取街道底账核对的方式,对车位数据准确性进行校核.
分析城市停车资源调查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停车设施信息报送工作模式并剖析其内涵,搭建了全市停车资源“1张表、1张图、1个库、1个停车资源常态化更新机制”,实现了停车资源数据的信息化、动态化、空间化管理. 并在北京市八里庄街道开展试点工作,准确地掌握了本街道所有社区各类停车资源的分布情况,一方面验证了停车设施信息报送方案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也为其他城市停车资源调查工作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借鉴;另一方面通过停车设施信息报送工作,能全面掌握城市停车资源,使各级部门掌握资源供需分布状况,能对停车矛盾和问题点精准发力,为停车设施的规划、建设、管理提供统一的数据基础.